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长安大学专利>正文

布设开孔加劲肋并填充钢纤维混凝土的柱形结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561637 阅读:19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7-14 11:3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布设开孔加劲肋并填充钢纤维混凝土的柱形结构件,包括呈竖直向布设的方形钢管、分别布设在方形钢管四个内侧壁上的多个竖向加劲肋和由填充于方形钢管内侧下部的钢纤维混凝土浇筑而成的钢纤维混凝土柱,多个竖向加劲肋的结构和尺寸均相同且布设在同一水平面上;多个竖向加劲肋的竖向高度均与空心钢管的竖向高度相同,竖向加劲肋下部为开有多个通孔的开孔段且开孔段的竖向高度与钢纤维混凝土柱的竖向高度相同,多个通孔由上至下布设在同一竖直线上。本发明专利技术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且建造施工简便、受力性能好,能解决现有钢管混凝土存在的自重大、钢管与混凝土间粘结力不足、结构整体性不够等问题,同时提高了整体结构的抗震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形钢管混凝土柱,尤其是涉及ー种布设开孔加劲肋并填充钢纤维混凝土的柱形结构件
技术介绍
目前,由于方形钢管混凝土柱在地震中具有良好的延性及承载カ性能,因而在エ 业与民用建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方形钢管混凝土柱结构中,其外部钢板兼作模板和受カ构件,同时在其内部大多都设置有肋板,以增强钢板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カ和钢板的局部稳定性。但是,实际使用过程中,现有的方形钢管混凝土柱普遍存在以下两个问题第一、钢管混凝土柱一般采用全填充混凝土结构,因而其结构的柔度不够,不利于抗震;第二、 钢管与其内部所填充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力不足,因而组合结构的整体性不够。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ー种布设开孔加劲肋并填充钢纤维混凝土的柱形结构件,其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且建造施工简便、受カ性能好,能有效解决目前钢管混凝土存在的自重大、钢管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力不足、结构整体性不够等问题,同时提高了整体结构的抗震性能。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布设开孔加劲肋并填充钢纤维混凝土的柱形结构件,其特征在干包括呈竖直向布设的方形钢管、分别布设在方形钢管四个内侧壁上的多个竖向加劲肋和由填充于方形钢管内侧下部的钢纤维混凝土浇筑而成的钢纤维混凝土柱,所述钢纤维混凝土柱将方形钢管与多个所述竖向加劲肋紧固连接为一体,多个所述竖向加劲肋的结构和尺寸均相同,多个所述竖向加劲肋的布设方向均与空心钢管的中心轴线方向一致且多个所述竖向加劲肋布设在同一水平面上;所述方形钢管的四个内侧壁包括呈左右对称布设的左侧壁和右侧壁以及呈前后对称布设的前侧壁和后侧壁,所述前侧壁和后侧壁上所布设竖向加劲肋的数量均为Ni,且所述左侧壁和右侧壁上所布设竖向加劲肋的数量均为N2,其中m ^ N2,所述前侧壁和后侧壁的横向宽度Ll >所述左侧壁和右侧壁的横向宽度L2,Nl和N2均为正整数且N2 ^ 1 ;多个所述竖向加劲肋的竖向高度均与空心钢管的竖向高度相同,所述竖向加劲肋下部为开有多个通孔的开孔段,且所述开孔段的竖向高度与所述钢纤维混凝土柱的竖向高度相同,多个所述通孔由上至下布设在同一竖直线上。上述布设开孔加劲肋并填充钢纤维混凝土的柱形结构件,其特征是所述方形钢管、多个所述竖向加劲肋和钢纤维混凝土柱組成一个钢管混凝土柱,所述钢纤维混凝土柱的竖向高度与所述钢管混凝土柱的承载カ大小相对应,且所述钢纤维混凝土柱的竖向高度越大,所述钢管混凝土柱的承载カ越大。上述布设开孔加劲肋并填充钢纤维混凝土的柱形结构件,其特征是所述方形钢管的横截面为正方形,多个所述竖向加劲肋呈均勻布设且W = N2。CN 102535750 A上述布设开孔加劲肋并填充钢纤维混凝土的柱形结构件,其特征是多个所述竖向加劲肋的数量为4个或8个,且m = N2 = 1或2。上述布设开孔加劲肋并填充钢纤维混凝土的柱形结构件,其特征是所述方形钢管的横截面为长方形,Ll > L2,且多个所述竖向加劲肋的数量为4个 10个。上述布设开孔加劲肋并填充钢纤维混凝土的柱形结构件,其特征是所述方形钢管的横截面积为4m2 IOm2且其壁厚为18mm 25mm。上述布设开孔加劲肋并填充钢纤维混凝土的柱形结构件,其特征是多个所述通孔呈均勻布设。上述布设开孔加劲肋并填充钢纤维混凝土的柱形结构件,其特征是所述通孔为圆形孔;所述圆形孔的直径为Φ30πιπι Φ50πιπι,且上下相邻两个所述圆形孔的间距为 IOOmm 200mm。上述布设开孔加劲肋并填充钢纤维混凝土的柱形结构件,其特征是所述竖向加劲肋为与方形钢管焊接为一体的长条形钢肋板,所述长条形钢肋板的横向宽度为IOOmm 250mm且其厚度为12mm 22mm。上述布设开孔加劲肋并填充钢纤维混凝土的柱形结构件,其特征是所述钢纤维混凝土为纤维体积率为 2%且密度为300kg/m3 1800kg/m3的轻质钢纤维混凝土。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1、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且受カ性能好,自重轻,能解决目前钢管混凝土柱所存在自重过大的问题。2、建造施工简便,且投入成本较低。3、轻质钢纤维混凝土仅填充在方形钢管的下半部分,増加了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同时又保证了整体结构的柔度,有利于结构的抗震。4、竖向加劲肋在钢纤维混凝土填充部分上开有等间距布设的多个通孔,且钢纤维混凝土填充完后,竖向加劲肋两个侧面的混凝土均可以发挥抗剪作用,嵌固在竖向加劲肋通孔内的混凝土所处的应力状态使其抗压强度有一定的提高,大大改善了目前钢管混凝土柱存在的钢管与混凝土之间粘结力不足的问题,同时也提高了结构的整体性。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且建造施工简便、受カ性能好,能有效解决目前钢管混凝土存在的自重大、钢管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力不足、结构整体性不够等问题, 同时提高了整体结构的抗震性能。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做进ー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俯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方形钢管;2-竖向加劲肋;3-钢纤维混凝土柱;4-通孔。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例1如图1、图2所示的ー种布设开孔加劲肋并填充钢纤维混凝土的柱形结构件,包括呈竖直向布设的方形钢管1、分别布设在方形钢管1四个内侧壁上的多个竖向加劲肋2和由填充于方形钢管1内侧下部的钢纤维混凝土浇筑而成的钢纤维混凝土柱3,所述钢纤维混凝土柱3将方形钢管1与多个所述竖向加劲肋2紧固连接为一体,多个所述竖向加劲肋2 的结构和尺寸均相同,多个所述竖向加劲肋2的布设方向均与空心钢管1的中心轴线方向一致且多个所述竖向加劲肋2布设在同一水平面上。所述方形钢管1的四个内侧壁包括呈左右对称布设的左侧壁和右侧壁以及呈前后对称布设的前侧壁和后侧壁,所述前侧壁和后侧壁上所布设竖向加劲肋2的数量均为Ni,且所述左侧壁和右侧壁上所布设竖向加劲肋2 的数量均为N2,其中m ^ N2,所述前侧壁和后侧壁的横向宽度Ll >所述左侧壁和右侧壁的横向宽度L2,m和N2均为正整数且N2 > 1。多个所述竖向加劲肋2的竖向高度均与空心钢管1的竖向高度相同,所述竖向加劲肋2下部为开有多个通孔4的开孔段,且所述开孔段的竖向高度与所述钢纤维混凝土柱3的竖向高度相同,多个所述通孔4由上至下布设在同一竖直线上。本实施例中,实际加工制造吋,所述方形钢管1、多个所述竖向加劲肋2和钢纤维混凝土柱3組成一个钢管混凝土柱,所述钢纤维混凝土柱3的竖向高度与所述钢管混凝土柱的承载カ大小相对应,且所述钢纤维混凝土柱3的竖向高度越大,所述钢管混凝土柱的承载カ越大;反之,所述钢纤维混凝土柱3的竖向高度越小,所述钢管混凝土柱的承载カ越小。也就是说,所述钢纤维混凝土仅填充在方形钢管1的下半部分,且钢纤维混凝土的填充高度(即钢纤维混凝土柱3的竖向高度)根据所述钢管混凝土柱的抗震等级(具体是所述钢管混凝土柱的承载力)由计算确定。所述钢管混凝土柱的抗震等级越高,其抗震性能越好,所述钢管混凝土柱的承载カ越大,相应地钢纤维混凝土柱3的竖向高度越大。另外,多个所述竖向加劲肋2的数量与所述钢管混凝土柱的承载カ大小相对应, 且多个所述竖向加劲肋2的数量越多,所述钢管混凝土柱的承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永健刘玉娟傅梅珍张俊光宋瑶刘亮
申请(专利权)人:长安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