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蔡添庆专利>正文

一种电连接器的组装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535722 阅读:1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7-13 01: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电连接器技术领域,尤其是电连接器的组装结构。连接器的底座具有一平坦部,平坦部的左右端向上凸起有塔部,平坦部上设有若干穿孔;一舌片与底座呈直角关系设置,舌片的对插端设有插口;若干端子的接触部收容于舌片的插口内,端子的锡脚弯折穿设平坦部的穿孔;一护板设置在底座的平坦部上,左右端由塔部限制,护板上设有端子孔,端子孔供端子的锡脚穿过;一外壳具有一上平盖及左右下折边,外壳的上平盖平贴遮盖于舌片的上顶面,而左右下折边分别挂扣于舌片的侧面及底座的塔部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科学合理,制作容易,组合协调、紧凑。(*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连接器
,尤其是电连接器的组装结构
技术介绍
习知,电连接器具有即插即拔的功效,目前得以广泛应用。电连接器按组装使用方式,分为线接电连接器和板接电连接器。尤其是对于板接电连接器,为了保证众多端子焊脚能平整的引伸出来,以及获得良好的机械结构,一般会在电连接器主体上设有护板,护板通常开设有若干规律排列的通孔,以配合端子焊脚引伸,从而达到导正端子焊脚,防止弯折, 使上板焊接更容易,提升板接电连接器的安装质量。现有技术中,电连接器的组合结构有多种,而对于不同类型的电连接器,需要设计匹配的护板,以及优化设计各部件之间的组合, 以获得良好地组装性和结构性。为此,本申请人秉持着研究创新、精益求精之精神,利用其专业眼光和专业知识, 研究出一种电连接器的组装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科学合理,组装方便,投资成本低,组装稳定的电连接器的组装结构。本技术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有效防止端子焊脚轴向内缩,提升组装质量,且组装稳定的电连接器的组装结构。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种电连接器的组装结构,具有一底座,底座具有一平坦部,平坦部的左右端向上凸起有塔部,平坦部上设有若干穿孔;一舌片,舌片与底座呈直角关系设置,舌片的对插端设有插口 ;若干端子,端子的接触部收容于舌片的插口内,端子的锡脚弯折穿设平坦部的穿孔;一护板,设置在底座的平坦部上,左右端由塔部限制,护板上设有端子孔,端子孔供端子的锡脚穿过;一外壳,具有一上平盖及左右下折边,外壳的上平盖平贴遮盖于舌片的上顶面,而左右下折边分别挂扣于舌片的侧面及底座的塔部上。所述护板的端子孔具有相互连通的宽孔位和窄孔位,形成为一 T字形;所述端子的锡脚上设有卡点,卡点的宽度小于或等于宽孔位的孔径,但卡点的宽度需大于窄孔位的孔径;护板的左右端设有导块,导块对应塔部上的导槽导入安装,塔部的内侧设有防退扣, 防退扣扣住护板的上侧面。所述护板的前侧设有挂扣,底座的前侧设有竖起的定位墙,定位墙与平坦部形成L 形,定位墙上设有扣槽,护板的前侧由定位墙限制,而挂扣则挂接扣槽中。所述外壳设有朝下的固定脚,固定脚依次穿过护板与平坦部后伸出底座的下侧,固定脚上设有避震部;避震部为侧倒的U形弯折部。所述固定脚设有倒刺分别卡置于所穿过的护板与平坦部的相应孔壁上。所述外壳的左右下折边包夹舌片的侧面,且左右下折边上设有扣孔,扣孔对应扣接舌片侧面上的凸扣;所述左右下折边还设有缺口位,缺口位卡入底座之塔部上的挂钩。采用上述结构后,本技术具有如下优点1、结构简单,科学合理,制作容易,组合协调、紧凑,舌片与底座之间通过端子及外壳组装后实现连接在一起,端子的锡脚折弯后依次穿过护板及底座的平坦部,有多道定位,结构性好,而护板层叠设置在底座的平坦部上,组装容易,结构稳定。2、护板上的端子孔设计为具有相互连通的宽孔位和窄孔位,并在端子的锡脚上设有卡点,这样,实施时,端子锡脚上的卡点可先穿过端子孔的宽孔位,然后再将端子锡脚往端子孔的窄孔位推进并停留在窄孔位处,端子锡脚上的卡点随即卡在窄孔位的一侧,达到限制端子锡脚轴向内缩移动,也就有效防止上板安装时端子锡脚内缩而不能准确插入电路板上的安装孔中的事件,使连接器上的端子锡脚能平整、同步的上板安装,结构简单,科学合理,提升组装速度和质量,且组装稳定,结构性好。3、护板的左右端设有导块,由导块对应塔部上的导槽导入安装,即可实现护板层叠设置在底座的平坦部上,且实现将端子锡脚往端子孔的窄孔位推进并停留在窄孔位处的操作,组装衔接性好,相互协调紧扣,获得理想的电连接器组合结构。附图说明附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外形示意图;附图2为本技术的另一角度的立体外形示意图;附图3为图1之结构的分解示意图;附图4为护板的结构示意图;附图5、6、7为图1之端子、护板及底座之间的组合结构示意图;附图8为图1之结构的剖视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参阅图1、所示,系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示意图;本技术有关一种电连接器的组装结构,具有一底座1、一舌片2、若干端子3、一护板4及一外壳5。图3所示,底座1具有一平坦部11,平坦部11的左右端向上凸起有塔部12,平坦部11上设有若干穿孔111 ;底座1的前侧设有竖起的定位墙13,定位墙13与平坦部11形成L形;塔部12的内侧面设有导槽121及防退扣122。舌片2设置在底座1上方的前侧,与底座1呈直角关系设置,舌片2的对插端设有插口 21 ;舌片2后端设有左右相对的后延臂23,后延臂23的外侧面设有凸扣22,左右后延臂23相对舌片2的左右侧面往里收靠,形成台阶;舌片2的上侧面及左右侧面还设有相应的凸缘24,于舌片2的左右侧面还设有卡位块25。若干端子3的接触部31收容于舌片2的插口 21内,接触部31从后往前植入固定。端子的锡脚32则弯折朝下,以穿设平坦部11的穿孔111后伸出。护板4设置在底座1的平坦部11上,左右端由塔部12限制,护板4上设有端子孔41,端子孔41供端子的锡脚32穿过;护板4的左右端设有导块42,导块42对应塔部12上的导槽121导入安装,具有方便组装,导向定位准确的功效。护板4从上往下顺沿塔部12 内侧面压入安装,层叠设置在底座1的平坦部11上,这时,护板4的上侧面还由塔部12内侧的防退扣122扣住,达到防退。护板4的前侧由定位墙13限制,且护板4的前侧设有挂扣43,挂扣43则挂接定位墙13上的扣槽131中。外壳5具有一上平盖51及左右下折边52,外壳5的上平盖51平贴遮盖于舌片2 的上顶面,而左右下折边52分别挂扣于舌片2的侧面及底座1的塔部12上。外壳5的左右下折边52与舌片2侧面的结构形状对应,实现包夹舌片2的侧面,且左右下折边52上设有扣孔521,扣孔521对应扣接舌片2侧面上的凸扣22。外壳5由上往下组装,上平盖51平贴遮盖于舌片2的上顶面,且上平盖51的前端与舌片2上侧面凸缘M平齐抵靠,而左右下折边52的下侧边与舌片2左右侧面的凸缘M平齐抵靠,具有定位和限位作用;左右下折边 52的前侧边设有C形口 523,C形口 523滑入舌片2左右侧面上的卡位块25,并形成卡接。 图1、3、5所示,所述左右下折边52还设有缺口位522,缺口位522卡入底座之塔部12上的挂钩123,实现外壳5组装而将舌片2与底座1连接。图3所示,外壳5设有朝下的固定脚 53,固定脚53依次穿过护板4与平坦部11后伸出底座1的下侧,固定脚53上设有避震部 531,避震部531为侧倒的U形弯折部,具有避震功效,提升产品的使用性能。固定脚53设有倒刺532分别卡置于所穿过的护板4与平坦部11的相应孔壁上,具有防止轴向内缩,从而提升固定脚53上板安装的结构性,使电连接器上板安装更牢固。图3、所示,护板4的端子孔41具有相互连通的宽孔位411和窄孔位412,形成为一 T字形;所述端子的锡脚32上设有卡点321,卡点321的宽度小于或等于宽孔位411的孔径,但卡点321的宽度需大于窄孔位412的孔径。实施时,端子的锡脚32上的卡点321先是从端子孔41的宽孔位411穿过护板,然后将护板4组装于底座1上,由导块42对应塔部 12上的导槽121导入安装,即可实现护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重志
申请(专利权)人:蔡添庆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