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接触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514755 阅读:1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7-11 21:03
公开了一种电磁接触器(20),该电磁接触器经由驱动杆(9)将电磁体(8)的可动芯(8d)的吸引运动传递到能与可动芯(8d)平行运动的可动触点支承体(7a),且向可动芯(8d)施加推动力的推动单元(21)设置成将可动芯(8d)保持在不与可动触点支承体(7a)配合并与可动芯(8c)分开的可动芯初始位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将电磁体的可动芯的吸引运动经由驱动杆传递到能与可动芯平行运动的可动触点支承体的电磁接触器
技术介绍
作为电磁接触器,已知有一种在外壳内容纳具有可动芯的电磁体、可动触点支承体、返回弹簧和驱动杆的装置,该可动触点支承体沿与可动芯的运动(吸引运动、释放运动)方向平行的方向运动,该返回弹簧使可动触点支承体朝向其初始位置偏置,该驱动杆将可动芯的运动传递到可动触点支承体(例如,专利文献1)。参照图6和7给出对这种类型的传统电磁接触器的说明。如图6中所示,电磁接触器1包括下壳体3和上壳体4,并且在上壳体4内设置有各具有触点的多个端子部(图7 中的附图标记IOa到IOd)和下面所描述的电磁体8的线圈端子。上壳体4的上开口部覆盖有灭弧盖5。在上壳体4内容纳有可动触点支承体7a。可动触点支承体7a包括可动触点支承基部7al和以配合的方式连接到可动触点支承基部7al的可动触点支承盖7a2。如图7中所示,可动触点支承基部7al以预定的间隔形成有多块隔板13,且可动触点7cl到7c4支承于隔板13之间。在上壳体4内成排设置的端子部IOa到IOd设有朝向可动触点支承基部7al突出的接触片12,常开固定触点TNO形成于端子部IOa和IOb中的每个端子部的接触片12的梢端的一侧表面上,而常闭固定触点TNC形成于端子部IOc和IOd的每个端子部的接触片12 的梢端的另一侧表面上。可动触点支承基部7al的可动触点7cl和7c2与端子部IOa和IOb的常开固定触点TNO相对,并由接触弹簧14沿可动触点7cl和7c2远离隔板13运动的方向偏置。此外, 可动触点支承7al的可动触点7c3和7c4与端子部IOc和IOd的常闭固定触点TNC相对, 并由接触弹簧15沿可动触点7c3和7c4远离隔板13运动的方向被偏置。在沿可动触点支承基部7al纵向的一个端部处设置返回弹簧7b,而可动触点支承体7a由返回弹簧7b的偏置力朝图6中的右侧偏置。在下壳体3内容纳有交流(AC)操作的电磁体8。电磁体8包括线圈架8b,励磁线圈8a缠绕于该线圈架周围;固定芯8c,该固定芯被插入线圈架8b的中空部内并固定到下壳体3的侧壁;以及可动芯8d,该可动芯与固定芯8c相对以可动地接近或远离固定芯8c 并被插入线圈架8b的中空部内,且电磁体设置成可动芯8d的运动(吸引运动和释放运动) 方向与可动芯触点支承体7a的运动方向平行。此外,将可动芯8d的吸引运动和释放运动传递到可动芯触点支承体7a的驱动杆 9被容纳成以驱动杆9连接到可动触点支承体7a的与返回弹簧7b隔开的另一端侧和可动芯8d的状态而在下壳体3和上壳体4之间延伸。驱动杆9是板状构件。在驱动杆9内,驱动杆沿纵向的一个端部与灭弧盖5的内壁配合以用作转动轴部9a,形成于沿纵向的另一端侧上的可动芯连接部9b被插入和连接到形成于可动芯8d内的连接孔8e,且形成于沿纵向的中心部内的可动触点支承体连接部 9c可与可动触点支承体7a的另一端侧配合。当电磁体8的励磁线圈8a处于未励磁状态时,吸引力不作用于固定芯8c和可动芯8d之间,且可动触点支承体7a通过返回弹簧7b的偏置力而定位在图6中的右侧(可动芯触点支承体7a的初始位置)。在此位置,可动触点支承体7a的可动触点7cl和7c2与端子部IOa和IOb的常开固定触点TNO隔开以用作a触点,而可动触点7c3和7c4与端子部 IOc和IOd的常闭固定触点TNC接触以用作b触点。当电磁体8的励磁线圈8a进入励磁状态时,吸引力作用于固定芯8c和可动芯8d 之间,且可动芯8d实施朝向固定芯8c的吸引运动。当可动芯8d实施可动芯8d运动到图 6中的左侧的吸引运动时,驱动杆9顺时针转动,转动轴部9a用作转动轴,被可动触点支承体连接部9c推动的可动芯触点支承体7a抵抗返回弹簧7b而运动到触点切换位置。当可动触点支承体7a运动到触点切换操作位置时,可动触点支承体7a的可动触点7cl和7c2 与端子部IOa和IOb的常开固定触点TNO接触,而可动触点7c3和7c4远离端子部IOc和 IOd的常闭固定触点TNC。专利文献1 日本公开技术申请第H6-86245号顺便提及,具有上述结构的传统电磁接触器1,当如图6中所示的可动触点支承体 7a处于初始位置时,电磁体8的可动芯8d能沿可动芯8d接近或远离固定芯8c的方向运动。由此,在传统的电磁接触器1中,当从外部施加的一部分冲击力作为使可动芯8d 朝向固定芯8c运动的力F而被传递时,可动芯8d的运动经由驱动杆9传递到可动触点支承体7a,且会引起b触点暂时断开的故障。作为针对电磁接触器1由于冲击而造成的故障的一种对策,可使用如下结构,该结构包括返回弹簧7b,该返回弹簧使偏置力增大,从而即便从驱动杆9施加由冲击产生的运动力,可动触点支承体7a也不运动。然而,这种针对故障的对策需要具有较大的电磁体8,该电磁体具有当可动触点支承体7a在正常操作过程中运动时与具有增大的偏置力的返回弹簧7b成比例的较大吸引力,并具有电磁接触器1的尺寸减小方面的问题。此外,在传统的电磁接触器1中,会引起a触点通过从外部施加的冲击力而暂时彼此接触的故障。作为针对电磁接触器1的这种故障的对策,可使用这样的结构,即,通过在a触点的触点之间设置一间隙(每个可动触点7cl和7c2与常开固定触点TNO之间的距离)来使 a触点即便在可动触点支承体7a由于冲击而运动时也不彼此接触。
技术实现思路
然而,在针对故障的对策中,可动触点支承体7a的行程(从初始位置到触点切换位置的运动量)通过增大a触点的各触点之间的间隙而增大,且容纳可动触点支承体7a的上壳体4的外径尺寸由此增大,因而有减小电磁接触器1的尺寸方面的问题。鉴于以上所述,通过关注于上述传统类型的未解决问题来实现本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加强抵抗冲击的操作可靠性并实现其尺寸的减小的电磁接触器。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电磁接触器是包括容纳于外壳内的如下部件的电磁接触器电磁体,该电磁体具有随着在可动芯和固定芯之间产生吸引力而实施吸引运动的可动芯;可动触点支承体,该可动触点支承体与可动芯的运动方向平行地在初始位置和触点切换位置之间运动;返回弹簧,该返回弹簧使可动触点支承体朝向初始位置偏置;以及驱动杆,该驱动杆与可动芯和可动触点支承体配合,并将可动芯的吸引运动传递到可动触点支承体,以作为朝向切换位置的运动,其中,设置有偏置部,该偏置部向可动芯施加偏置力,因而可动芯保持在与固定芯分开并且不允许与可动触点支承体配合的的可动芯初始位置。根据本实施例的电磁接触器,通过来自外部的冲击而运动的可动芯从可动芯的由偏置部所保持的初始位置运动一预定距离之后,可动芯与可动触点支承体配合,因而使b 触点通过冲击而断开所需的运动距离增大,因此可以加强抵抗冲击的操作可靠性。此外,不必为加强抵抗冲击的操作可靠性而增大a触点的触点之间的间隙量,因而可动触点支承体的行程并不增大,且容纳可动触点支承体的壳体的外径尺寸不增大,因此可以实现电磁接触器的尺寸的减小。此外,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电磁接触器中,电磁体包括线圈架和可动芯,该线圈架具有卷绕在其周围的线圈和中空部,可动芯形成为大体E形,且设置成在线圈架的一端侧与固定芯相对,并具有插入线圈架的中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中康弘大久保幸治高谷幸悦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电机机器制御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