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压器骨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492891 阅读:21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7-10 06:44
一种变压器骨架,设置有第一绕线骨架、第二绕线骨架、第一侧盖、第二侧盖、上铁芯和下铁芯;第一绕线骨架装配于第二绕线骨架,第一侧盖和第二侧盖分别卡装于装配在一起的第一绕线骨架和第二绕线骨架的两侧,上铁芯和下铁芯分别从上部和下部卡箍装配在一起的第一绕线骨架、第二绕线骨架、第一侧盖和第二侧盖;第一绕线骨架设置有第一本体,第一本体设置有第一引脚端,第二绕线骨架设置有第二本体,第二本体设置有第二引脚端,第一引脚端、第二引脚端分别设置有多个引脚及多个过线槽,过线槽和引脚一一间隔设置于第一引脚端和第二引脚端。该变压器骨架可以采用自动化方式绕线、生产效率高,符合安规要求,产品体积小,具有绕线用量少,成本低的特点。(*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变压器
,特别是涉及变压器骨架
技术介绍
变压器是现代社会电子设备不可缺少的器件之一,随着电子产品的小型化、功能化,变压器的体积相对减小,由此导致变压器的安全性能要求也随之产生了一定的变化。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剧烈,如何降低产品成本成为本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现有技术中采用的变压器骨架,其绕线过程通常是一个工人对应一台机器,人工绕线一层后,然后进行包胶,然后再绕制另一层绕线,该层绕线结束后,再包胶,如此重复进行。人工作业非常慢,而且质量不易保证。另外,在变压器技术中,要求其必须符合安全爬电距离标准,即线圈与铁芯间在一定耐压要求下具有一定的爬电距离,以防空间耐压击穿。现有技术中,为了满足爬电距离的需要,变压器骨架往往设置得比较厚,导致变压器整体体积较大,且存在浪费铜线、成本较高等缺陷。因此,针对现有技术不足,提供一种可自动化绕线、生产效率高、爬电距离符合安规要求、体积小、成本低廉、可靠性高的变压器骨架甚为必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避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变压器骨架,该变压器骨架可采用自动化方式绕线、生产效率高,且其爬电距离符合安规要求,具有体积小、 成本低廉、可靠性高的特点。本技术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措施实现。本技术的一种变压器骨架,设置有第一绕线骨架、第二绕线骨架、第一侧盖、 第二侧盖、上铁芯和下铁芯;所述第一绕线骨架装配于所述第二绕线骨架,所述第一侧盖和所述第二侧盖分别卡装于装配在一起的所述第一绕线骨架和所述第二绕线骨架的两侧,所述上铁芯和所述下铁芯分别从上部和下部卡箍装配在一起的所述第一绕线骨架、第二绕线骨架、第一侧盖和所述第二侧盖;所述第一绕线骨架设置有第一本体,所述第一本体设置有第一引脚端,所述第二绕线骨架设置有第二本体,所述第二本体设置有第二引脚端,所述第一引脚端、所述第二引脚端分别设置有多个引脚及多个过线槽,所述第一引脚端设置的所述过线槽和所述引脚一一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一引脚端,所述第二引脚端设置的所述过线槽和所述引脚一一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二引脚端。上述第一主体设置有第一上面板、第一连接件、第一下面板和第一通孔,所述第一连接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上面板和所述第一下面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通孔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二本体设置有第二上面板、第二连接件、第二下面板和第二通孔,所述第二连接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上面板和所述第二下面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通孔设置于所述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二通孔分别与所述第一上面板和所述第一下面板相匹配;所述第一侧盖设置有第一上盖板、第一侧板和第一下盖板,所述第一上盖板和所述第一下盖板分别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一侧板的两端;所述第二侧盖设置有第二上盖板、第二侧板和第二下盖板,所述第二上盖板和所述第二下盖板分别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二侧板的两端;所述上铁芯设置有上基板、第一上卡脚、第二上卡脚和第三上卡脚,所述第一上卡脚、所述第二上卡脚和所述第三上卡脚设置于所述上基板的同侧,所述第一上卡脚、所述第二上卡脚和所述第三上卡脚分别与所述上基板固定连接;所述下铁芯设置有下基板、第一下卡脚、第二下卡脚和第三下卡脚,所述第一下卡脚、所述第二下卡脚和所述第三下卡脚设置于所述下基板的同侧,所述第一下卡脚、所述第二下卡脚和所述第三下卡脚分别与所述下基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绕线骨架装配于所述第二通孔,所述第一上面板和所述第一下面板分别位于所述第二通孔的两端,所述第二上面板设置有上定位装配面,所述第二下面板设置有下定位装配面,所述第一上面板、所述第二通孔的上端面及所述上定位装配面相互齐平,所述第二下面板、所述第二通孔的下端面及所述下定位装配面相互齐平;所述第一侧盖的第一上盖板和第一下盖板分别从一侧卡于所述上定位装配面和所述下定位装配面,所述第二侧盖的第二上盖板和第二下盖板分别从另一侧卡于所述上定位装配面和所述下定位装配面;所述上铁芯的第二上卡脚插入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第一上卡脚和所述第三上卡脚分别与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相贴;所述下铁芯的第二下卡脚插入所述第二通孔,所述第一下卡脚和所述第三下卡脚分别与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相贴,所述第一上卡脚与所述第一下卡脚抵接,所述第二上卡脚与所述第二下卡脚抵接,所述第三上卡脚与所述第三下卡脚抵接。上述第一绕线骨架设置有卡位机构,所述第二绕线骨架设置有与所述卡位机构相匹配的卡槽机构,所述卡位机构装配于所述卡槽机构。上述卡位机构设置有第一卡楔、第二卡楔和第三卡楔,所述第一卡楔、所述第二卡楔、所述第三卡楔设置于所述第一下面板;所述卡槽机构设置有第一卡槽、第二卡槽和第三卡槽,所述第一卡槽、所述第二卡槽和所述第三卡槽设置于所述第二下面板;所述第一卡楔装配于所述第一卡槽,所述第二卡楔装配于所述第二卡槽,所述第三卡楔装配于所述第三卡槽。上述第一卡楔、所述第二卡楔、所述第三卡楔设置为矩形卡楔,所述第一卡槽、所述第二卡槽和所述第三卡槽均设置为矩形卡槽。上述第一上面板、所述第一下面板均设置为矩形,所述第二通孔设置为与所述第一上面板和所述第一下面板相匹配的矩形通孔。上述第一上面板、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一下面板设置为一体成型结构,所述5第二上面板、所述第二连接件和所述第二上面板设置为一体成型结构;所述第一上盖板、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一下盖板设置为一体成型结构;所述第二上盖板、所述第二侧板和所述第二下盖板设置为一体成型结构。上述第一上卡脚、所述第二上卡脚和所述第三上卡脚相互平行,所述上基板、所述第一上卡脚、所述第二上卡脚和所述第三上卡脚设置为一体成型结构;所述第一下卡脚、所述第二下卡脚和所述第三下卡脚相互平行,所述下基板、所述第一下卡脚、所述第二下卡脚和所述第三下卡脚设置为一体成型结构。上述过线槽设置有过线槽体和凸台,所述凸台固定设置于所述过线槽体靠近所述引脚的一端,所述凸台与所述过线槽体设置为一体成型结构。上述凸台设置为U型凸台。本技术的一种变压器骨架,设置有第一绕线骨架、第二绕线骨架、第一侧盖、 第二侧盖、上铁芯和下铁芯;所述第一绕线骨架装配于所述第二绕线骨架,所述第一侧盖和所述第二侧盖分别卡装于装配在一起的所述第一绕线骨架和所述第二绕线骨架的两侧,所述上铁芯和所述下铁芯分别从上部和下部卡箍装配在一起的所述第一绕线骨架、第二绕线骨架、第一侧盖和所述第二侧盖;所述第一绕线骨架设置有第一本体,所述第一本体设置有第一引脚端,所述第二绕线骨架设置有第二本体,所述第二本体设置有第二引脚端,所述第一引脚端、所述第二引脚端分别设置有多个引脚及多个过线槽,所述过线槽和所述引脚一一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一引脚端和所述第二引脚端。该变压器骨架通过上下组装第一绕线骨架、第二绕线骨架,并通过第一侧盖、第二侧盖、第一上铁芯和第二上铁芯固定,增加初级绕组与次级绕组之间的爬电距离,使得该变压器骨架符合安规要求,且能够缩小产品体积, 具有绕线用量少,成本低的特点。该变压器骨架可以采用自动化方式绕线、生产效率高。附图说明利用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但附图中的内容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任何限制。图1是本技术一种变压器骨架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背面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的爆炸图。图4是图1的另一角度爆炸图。图5是图1的第一绕线骨架和第二绕线骨架的结构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谭显明罗斌孔浩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创慈磁性元件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