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载工具以及基板及其承载工具的组合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416643 阅读:17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6-08 22:21
一种承载工具以及基板及其承载工具的组合,一种承载工具,用以将一如玻璃的基板装设于一承载框架上。其中承载框架开设一贯通孔,并将至少一扣持件及至少一承载件分别设置在承载框架表面,并且位于贯通孔的上端角及下端角处。其承载件承接基板底部的端角,而扣持件则以枢转方式扣持在基板顶部的端角。此种承载框架将基板的端角固定的结构设计,使得溅镀设备通过贯通孔可对基板进行无边框的全表面处理工艺。(*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承载工具以及基板及其承载工具的组合
本技术涉及一种承载工具,尤其涉及一种承载工具以及基板及其承载工具的组合。
技术介绍
近年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ThinFilm Transistor Liquid Crystal Display, 简称TFT-LCD)的兴起并有取代传统阴极射线管显示器(Cathode Ray Tube,简称CRT)的趋势。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的技术不断演进,朝向大尺寸、薄面框、薄机壳、高对比和高亮度等方面推展。同時,随着触控显示面板的盛行,例如电容式触控面板,其通常在横轴方向及纵轴方向上均勻交叉分布若干电极,为了使触控面板表面达到最大化的使用率。因此各家厂商无不研究各项工艺的改进,达到上述的目标。一般电容式触控面板的组成架构大致有玻璃基板、触控感应电路(如电极等)及显示器模组OXD Module),而现有玻璃基板为了提升硬度及韧性,通常会对玻璃基板进行化学强化制程,之后,再对玻璃基板进行抗反射层(Anti-Reflection Layer)工艺,以增加玻璃基板的穿透率并降低反射率。为了达到触控面板无边框的全平面触控设计,现有技术系采用水平输送方式,让玻璃基板水平式的移动到溅镀设备进行抗反射层的溅镀工艺。然而,以水平方式输送玻璃基板进行溅镀,虽可达到玻璃基板的无边框需求,但此种方式容易造成离子轰击靶材时所产生的微粒(Partical)掉落到玻璃基板表面,而导致玻璃基板表面产生多个孔洞 (Pinhole),进而影响其玻璃基板的透光性及导电性。有鉴于此,便有相关厂商改采用直立输送方式,让玻璃基板直立式的移动到溅镀设备进行溅镀。由于以直立方式输送玻璃基板,使得离子轰击靶材时所产生的微粒,可透过重力影响而直接掉落到玻璃基板旁边,以避免微粒附着在玻璃基板表面。然而,以直立方式输送玻璃基板进行溅镀,虽可解决离子轰击靶材时所产生的微粒掉落在玻璃基板表面的问题。但是,此种方式容易造成玻璃基板产生边框。而导致玻璃基板产生边框的因素在于直立输送玻璃基板的设备,系采用如弹片等组件夹持在玻璃基板的周边,以使玻璃基板可定位在直立输送设备的工具上。然随着玻璃基板的大尺寸设计,其玻璃基板的重量也相对增加,势必需要让玻璃基板被夹持的更稳固。所以,必须要在玻璃基板的周边划分更多的面积,以供更多的组件来夹持玻璃基板固定在工具上。此种方式,将导致玻璃基板被夹持的部位无法受到溅镀,造成玻璃基板周边未受到溅镀的区域必须设计成边框,由于玻璃基板受到边框的限制,使得触控面板的触控区域相对缩小,进而无法达到无边框的全平面触控设计。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以上问题,本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承载工具以及基板及其承载工具的组合,藉以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直立式承载框架无法完全溅镀基板以及无法防止基板的翘曲与薄化边框等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承载工具,包括一承载框架,包括一第一表面、一第二表面及一贯通孔,该第一表面及该第二表面相互对应,该贯通孔贯穿该第一表面及该第二表面,且形成该贯通孔的墙面具有一顶侧缘、 多个侧边缘及一底侧缘;至少一扣持件,枢接于该第一表面并且位于该顶侧缘的一角端,该第一扣持件具有一第一扣持凹槽,该第一扣持凹槽面向该底侧缘,并且该第一扣持件具有使该第一扣持凹槽由该顶侧缘朝向该底侧缘移动的一弧形路径;以及至少一承载件,固定设置于该第一表面并且位于该底侧缘一角端,该第一承载件还具有一第一承载凹槽,该第一承载凹槽面向该顶侧缘。上述的承载工具,其中,还包括一第一导槽及一第一滑动件,该第一导槽开设于该第一表面上,该第一滑动件穿设于该第一扣持件并且位于该第一导槽,该第一滑动件带动该第一扣持件相对于该第一导槽沿该弧形路径滑动。上述的承载工具,其中,该第一扣持凹槽具有一扣持凹槽底部、一第一侧墙及一第二侧墙,该第一侧墙及该第二侧墙分别位于该扣持凹槽底部的相对两侧,且该扣持凹槽底部与该第一侧墙的夹角为120度至135度,该第一侧墙与该第二侧墙的夹角为60至75度。上述的承载工具,其中,还包括一止挡件,该止挡件设置于该些侧边缘其中之一, 该止挡件枢接于该侧边缘并具有由该止挡件所设置的一该侧边缘朝向另一该侧边缘移动的另一弧形路径。上述的承载工具,其中,还包括一第三导槽及一第三滑动件,该止挡件枢接于该承载框架,该第三滑动件连接该止挡件并且位于该第三导槽,该第三滑动件带动该止挡件相对于该第三导槽滑动。上述的承载工具,其中,该第一承载凹槽具有一承载凹槽底部、一第三侧墙及一第四侧墙,该承载凹槽底部与该第三侧墙的夹角为120度至135度,该第三侧墙与该第四侧墙的夹角为60至75度。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基板及其承载工具的组合,包括一承载框架,包括一第一表面、一第二表面及一贯通孔,该第一表面及该第二表面相互对应,该贯通孔贯穿该第一表面及该第二表面,且形成该贯通孔的墙面具有一顶侧缘、 二侧边缘及一底侧缘;一基板,架设于该承载框架且对应该贯通孔;一第一扣持件,枢接于该第一表面并且位于该顶侧缘的一角端,该第一扣持件具有一第一扣持凹槽,该第一扣持凹槽面向该底侧缘,该第一扣持件具有扣持该基板的一端角的扣持位置或离开该基板的离开位置;一第二扣持件,枢接于该第一表面并且位于该顶侧缘的另一端角且面对于该第一扣持件,该第二扣持件具有一第二扣持凹槽,该第一扣持凹槽与该第二扣持凹槽互相面对, 该第二扣持件具有扣持该基板的另一端角的扣持位置或离开该基板的离开位置;以及二承载件,包括一第一承载件及一第二承载件,分别固定设置于该第一表面并且分别位于该底侧缘两角端且形状彼此相对,该第一承载件及该第二承载件还分别具有一第一承载凹槽及一第二承载凹槽,该些承载凹槽互相面对且承载该基板另两端。上述的基板及其承载工具的组合,其中,还包括二止挡件,该些止挡件分别设置于该些侧边缘,该些止挡件扣持该基板一侧且该些止挡件能够旋转离开该基板。上述的基板及其承载工具的组合,其中,还包括一第一导槽、一第二导槽、二第三导槽、一第一滑动件、一第二滑动件及二第三滑动件,该些导槽分别设置于该第一表面上, 该第一滑动件连接该第一扣持件,并且该第一滑动件位于该第一导槽内,该第二滑动件连接该第二扣持件,并且该第二滑动件位于该第二导槽内,该些第三滑动件分别连接该些止挡件,并且该些第三滑动件位于该些第三导槽内,每一该滑动件带动该些扣持件及该些止挡件相对于每一该导槽滑动,该第一导槽、该第二导槽分别具有使该第一扣持件及该第二扣持件由该顶侧缘朝向该底侧缘移动的一弧形路径,该些第三导槽具有使该些止挡件由该侧边向另一该侧边移动的另一弧形路径。上述的基板及其承载工具的组合,其中,该些承载凹槽分别具有一承载凹槽底部、 一第三侧墙及一第四侧墙,每一该承载凹槽底部与每一该第三侧墙的夹角为120度至135 度,每一该第三侧墙与每一该第四侧墙的夹角为60至75度。上述的基板及其承载工具的组合,其中,该些扣持凹槽分别具有一扣持凹槽底部、 一第一侧墙及一第二侧墙,每一该第一侧墙及每一该第二侧墙分别相对于每一该扣持凹槽底部两侧,且每一该扣持凹槽底部与每一该第一侧墙的夹角为120度至135度,每一该第一侧墙与每一该第二侧墙的夹角为60至75度。根据上述本技术所揭露的实施例,当基板组装于承载工具时,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承载工具,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承载框架,包括一第一表面、一第二表面及一贯通孔,该第一表面及该第二表面相互对应,该贯通孔贯穿该第一表面及该第二表面,且形成该贯通孔的墙面具有一顶侧缘、多个侧边缘及一底侧缘;至少一扣持件,枢接于该第一表面并且位于该顶侧缘的一端角,该扣持件具有一第一扣持凹槽,该第一扣持凹槽面向该底侧缘,并且该扣持件具有使该第一扣持凹槽由该顶侧缘朝向该底侧缘移动的一弧形路径;以及至少一承载件,固定设置于该第一表面并且位于该底侧缘一端角,该第一承载件还具有一第一承载凹槽,该第一承载凹槽面向该顶侧缘。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承载工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第一导槽及一第一滑动件, 该第一导槽开设于该第一表面上,该第一滑动件穿设于该第一扣持件并且位于该第一导槽,该第一滑动件带动该第一扣持件相对于该第一导槽沿该弧形路径滑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承载工具,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扣持凹槽具有一扣持凹槽底部、一第一侧墙及一第二侧墙,该第一侧墙及该第二侧墙分别位于该扣持凹槽底部的相对两侧,且该扣持凹槽底部与该第一侧墙的夹角为120度至135度,该第一侧墙与该第二侧墙的夹角为60至75度。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承载工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一止挡件、第三导槽及一第三滑动件,该止挡件设置于该些侧边缘其中之一,该止挡件枢接于该侧边缘并具有由该止挡件所设置的一该侧边缘朝向另一该侧边缘移动的另一弧形路径,该第三滑动件连接该止挡件并且位于该第三导槽,该第三滑动件带动该止挡件相对于该第三导槽滑动。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承载工具,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承载凹槽具有一承载凹槽底部、一第三侧墙及一第四侧墙,该承载凹槽底部与该第三侧墙的夹角为120度至135度,该第三侧墙与该第四侧墙的夹角为60至75度。6.一种基板及其承载工具的组合,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承载框架,包括一第一表面、一第二表面及一贯通孔,该第一表面及该第二表面相互对应,该贯通孔贯穿该第一表面及该第二表面,且形成该贯通孔的墙面具有一顶侧缘、二侧边缘及一底侧缘;一基板,架设于该承载框架且对应该贯通孔;一第一扣持件,枢接于该第一表面并且位于该顶侧缘的一端角,该第一扣持件具有一第一扣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朝钟
申请(专利权)人:勤友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