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泡灯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401570 阅读:2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6-02 22: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关于一种球泡灯结构,包含一灯座、多个鳍片及一壳体。灯座一端电性连接一电源,另一端承载一光源。多个鳍片位于灯座表面。壳体包覆于鳍片外,壳体包含多个第一散热孔及多个第二散热孔。多个第一散热孔环绕开设于壳体上,且第一散热孔对应鳍片,用以供进入各第一散热孔的气流直接通过各第一散热孔相对应的各鳍片。多个第二散热孔环绕开设于壳体上,第二散热孔位于第一散热孔上方,用以供第一散热孔及第二散热孔进行热对流。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不仅美观,也不容易有安全上的问题,而且有利于散热。(*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照明装置,且特别是涉及一种球泡灯装置。
技术介绍
传统灯泡以钨丝作为发光源,其结构简单,安装、更换都相当方便。钨丝灯泡的结构通常在圆球状灯罩的尾端固接一转接头,转接头具有螺纹可供螺入一般灯泡座内。当导通电源时,灯罩内的钨丝会发热发光,进而达到照明的目的。近年来,由于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具有体积小、驱动电压低、 反应速率快、耐震、寿命长及符合环保等特性,继而取代了传统的发光源。且随着科技不断的发展与进步,LED的发光效率不仅早已超越了钨丝灯泡(效能约为10-201m/W),目前也已凌驾在日光灯管(效能约为60-801m/W)之上。再加上目前电子元件越来越要求轻薄短小化,使得球泡型发光二极管逐渐取代钨丝灯泡而成为大量且广泛应用的照明装置。一般来说,球泡型LED的散热效率取决于散热座的表面积大小,周围气体只能在散热座的表面进行热交换,其散热效果有限而使得散热效率较慢,进而影响球泡型LED的工作效能。再者,为了让散热座能与空气做充分的热交换,现有习用设计常将散热座裸露在夕卜,如此既不美观,高温的散热座容易烫伤使用者,亦有安全上的顾虑。有鉴于上述现有的球泡型LED存在的缺陷,本专利技术人基于从事此类产品设计制造多年丰富的实务经验及专业知识,并配合学理的运用,积极加以研究创新,以期创设一种新型结构的球泡灯结构,能够改进现有的球泡型LED,使其更具有实用性。经过不断的研究、设计,经过反复试作样品及改进后,终于创设出确具实用价值的本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在于,克服现有的球泡型LED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球泡灯结构,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避免散热座裸露在外造成安全上的顾虑及不美观的问题, 且有利于散热。本技术的目的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实现依据本技术态样一实施方式,提出一种球泡灯结构,其包含一灯座、多个鳍片及一壳体。灯座一端电性连接一电源,另一端承载一光源。多个鳍片位于灯座表面。壳体包覆于鳍片外,壳体包含多个第一散热孔及多个第二散热孔。多个第一散热孔环绕开设于壳体上, 且第一散热孔对应鳍片,用以供进入各第一散热孔的气流直接通过各第一散热孔相对应的各鳍片。多个第二散热孔环绕开设于壳体上,第二散热孔位于第一散热孔上方,用以供第一散热孔及第二散热孔进行热对流。更进一步的说,在本技术态样其他实施方式中,各鳍片具有至少一散热面,且散热面与通过各第一散热孔的气流平行。在前述壳体与各鳍片之间的距离范围可为1毫米至3 毫米之间。另一方面,各鳍片的形状可近似一直角三角形,其斜边对应各第一散热孔。前述第一散热孔可为一长条形散热孔。值得一提的是,多个鳍片可呈放射状位于该灯座表面。此夕卜,壳体可为一铃铛形壳体。具体来说,鳍片于壳体中形成一空冷室,用以提升第一散热孔及第二散热孔热对流的效率。且前述各鳍片靠近空冷室的一侧形状呈阶梯分布。其中,第一散热孔彼此不等间距开设于壳体上。又本技术态样其他实施方式中可另包含一灯罩,罩覆于鳍片上,且灯罩与壳体连接。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包括上述诸实施方式利用壳体将鳍片包覆在内,不仅美观,也不容易有安全上的问题,此外,壳体上开设有第一散热孔及第二散热孔,以热对流的方式,使气流进入第一散热孔后直接将鳍片上的热由第二散热孔散出,解决了鳍片被壳体覆盖后可能产生难以散热的问题。附图说明图1绘示本技术态样一实施方式的球泡灯结构的立体图。图2绘示图1的球泡灯结构的分解图。图3绘示图1的球泡灯结构的剖视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100 球泡灯结构110 灯座111:光源120 鳍片121 散热面122 阶梯状130:壳体131 第一散热孔132 第二散热孔140 空冷室150 灯罩具体实施方式为进一步阐述本技术为达成预定专利技术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以及其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技术提出的球泡灯结构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图1绘示本技术态样一实施方式的球泡灯结构的立体图。图2绘示图1的球泡灯结构的分解图。图3绘示图1的球泡灯结构的剖视图。如图1至图3所示,球泡灯结构100 包含一灯座110、多个鳍片120及一壳体130。本实施方式是借由壳体130将鳍片120包覆在内,来解决美观及安全上的问题。灯座110—端电性连接一电源,另一端承载一光源111。本实施方式的光源111为 LED。多个鳍片120呈放射状位于灯座110表面,其中,鳍片120为薄形片体。另一方面, 鳍片120的材质可有多种选择,如铝、镁、铜、陶瓷、散热塑胶、石墨之一或其组合。在本实施方式中鳍片120的形状近似一直角三角形,至于为何选择直角三角形将于后面的内容中说明。壳体130包覆于鳍片120外,壳体130的外形轮廓与鳍片120的外形轮廓相平行, 且两者之间的距离d为1毫米;然而,虽然前述本实施方式的距离d为1毫米,但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距离d的范围可为1毫米至3毫米,这之间的差异可依实际需求进行调整。此外, 本实施方式的壳体130的形状为铃铛形。其中,壳体130另包含多个第一散热孔131及多个第二散热孔132。多个第一散热孔131环绕开设于壳体130上,第一散热孔131的形状不拘,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散热孔131的形状为长条形。再者,第一散热孔131对应鳍片120,用以供进入各第一散热孔131的气流直接通过各第一散热孔131相对应的各鳍片120。前述所谓「直接通过」的定义为气流自第一散热孔131进入后,不需转弯或以迂回的方式,而是直接与鳍片120接触,并将鳍片120上的热带走。值得一提的是,本实施方式各鳍片120具有至少一散热面121,且散热面121与通过各第一散热孔131的气流平行,又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一散热孔131为长条状,可吸入较多空气,且全数被吸入的空气皆会通过各鳍片120的散热面121,如此能提升鳍片120对光源 111的散热效果。另一方面,前述提到鳍片120的形状近似一直角三角形,其斜边对应各第一散热孔131,斜边为三角形的最长边,如此可与气流有较大的接触,能提升散热的效果。然而,鳍片120的形状并不限于本实施方式所呈现的形状,其他可达成与本实施方式相同功效的鳍片形状,皆不脱离本实施方式的设计精神。多个第二散热孔132环绕开设于壳体130上,第二散热孔132位于第一散热孔131 上方,用以供第一散热孔131及第二散热孔132进行热对流。前述提到的「上方」并非绝对的位置,而是以热对流的角度来看,也可以说是以通常装设球泡灯结构100的角度来看,如图2的方位。一般来说,使用者会以图2的方位来装设球泡灯结构100,且由于热空气会上升,本实施方式设计气流由第一散热孔131进入,经过热对流后由第二散热孔132出去,因此将第二散热孔132的位置定义在第一散热孔131的上方。由前述可知,无论是以热对流或是依装设球泡灯结构100的角度来看,本实施方式皆无须添加其他驱动气流的装置,直接利用自然法则中的热对流,即可达到散热的效果。请参照图1,前述提到的第一散热孔131或第二散热孔132,彼此皆以等间距的方式开设于壳体130上,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散热孔131或第二散热孔132彼此亦可以不等间距的方式开设在壳体130上。本实施方式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国强
申请(专利权)人:威力盟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