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液化气制丙烯与干气制汽油相结合的组合工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367276 阅读:28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5-27 03:4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液化气制丙烯与干气制汽油相结合的组合工艺,经冷却压缩后的液化气制丙烯反应流出物进入碳三吸收塔,吸收塔顶的干气进入干气制汽油单元,干气制汽油单元生成的汽油经补充吸收剂吸收,吸收后汽油作为碳三吸收塔的吸收剂返回碳三吸收塔中,经吸收的碳三吸收塔塔釜馏分进入后续脱吸及稳定部分。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对干气制汽油单元生成汽油组分的循环利用,减少了组合工艺补充吸收剂的补入量,同时减少了液化气制丙烯单元脱吸、稳定部分吸收剂的循环量,实现了减少装置操作费用及降低能耗的目的,是一种能够将炼厂液化气和/或干气转化为丙烯产品和汽油组分的低操作费用、低能耗的组合生产工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属于液化气加工及干气综合利用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液化气制丙烯与干气制汽油的组合工艺。
技术介绍
近年来,随着我国原油加工能力的迅速提高和乙烯产量的不断增加,作为石油化工副产品的碳四资源也在不断扩大,2006年我国乙烯产量9. M9Mt,原油加工量307Mt,碳四馏分产量已超过20Mt,除丁二烯和异丁烯利用外,约8Mt碳四烯烃作为液化气燃料使用。 因此如何充分地、合理地利用碳四资源,发掘碳四产品的潜在价值,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丙烯作为重要的石油化工原料;其需求不断增加,以年均4. 8%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10年将达到91Mt。近5年来,全球丙烯的生产能力不断增长,但仍远低于丙烯需求的增长速度,供需差距还在逐年扩大。丙烯的来源主要通过3条途径乙烯厂蒸汽裂解的副产物(约占68%),催化裂化副产物(约占四%),其余的3%则是通过烯烃转化、丙烷脱氢和甲醇转化制烯烃等方法获得。采用石脑油为原料的蒸汽裂解所得丙烯与乙烯的收率比一般为0. 50-0. 65,而炼油厂的流化催化裂化(FCC)装置副产的丙烯常规收率只有3% _6%。 所以,通过常规的蒸汽裂解和催化裂化装置解决丙烯短缺的问题在短时间内难以实现。近年来在乙烯工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丙烯需求的增长速度一直高于乙烯,丙烯供不应求、价格上涨,国内外科研单位和大公司对扩大丙烯来源技术的开发一直十分活跃。利用液化气组分中C4烯烃裂解反应转化成丙烯是制取丙烯的一个新途径。在液化气催化裂解制丙烯过程中,除生成丙烯外,还副产乙烯。乙烯进入干气中。 如何回收、利用乙烯直接影响液化气制丙烯工艺的经济性。采用常规深冷分离方法从干气中回收乙烯,流程复杂,设备投资大。而将富含乙烯干气直接作为燃料气烧掉,浪费了宝贵的乙烯资源,降低了装置的经济效益。对于液化气制丙烯技术,迫切需要找到一种流程简单、投资少、效益好的乙烯利用途径。中国专利CN101343568A提出了一种石油裂解干气为原料制取汽油的方法。将催化裂化干气、催化裂解(DCC)干气、焦化干气等石油裂解干气,通入装有催化剂的反应器中,在一定温度、压力条件下,反应生成汽油。在该方法中,石油裂解与干气制汽油作为各自独立单元,未考虑对两个单元进行有机集成,因此整个系统能耗高,投资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减少了液化气制丙烯单元吸收剂的用量,从而实现减少装置操作费及降低能耗的液化气制丙烯与干气制汽油的组合工艺。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液化气制丙烯与干气制汽油相结合的组合工艺,其特征在于,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经冷却压缩后的液化气制丙烯反应流出物进入碳三吸收塔,吸收塔顶的干气进入干气制汽油单元,干气制汽油单元生成的汽油经补充吸收剂吸收,吸收后汽油作为碳三吸收塔吸收剂返回碳三吸收塔中,经吸收的碳三吸收塔的塔釜馏分进入后续脱吸及稳定部分。所述的吸收塔顶的干气可以是液化气制丙烯单元副产的干气和/或炼厂副产裂化干气、裂解干气或焦化干气。所述的干气制汽油单元的反应器为固定床或流化床,其操作条件为压力为 0. 1 l.OMPa(表压),温度为200 500°C。所述的吸收剂为液化气制丙烯单元生产的汽油和/或外供C4及以上的组分。所述的干气制汽油单元生成的汽油与补充吸收剂一起作为碳三吸收塔吸收剂。所述的干气制汽油单元产生的尾气可以直接送出界区或部分返回干气制汽油单元反应部分循环利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点(1)本专利技术实现了液化气制丙烯及干气制汽油工艺的有机组合,是一种能够将液化气最大限度地转化为丙烯产品和汽油组分以及使炼厂干气得到充分利用的组合生产工艺,开创了一条液化气、干气得到充分利用的有效途径。(2)本专利技术中干气制汽油的原料干气可以是液化气制丙烯的裂解干气也可以是炼厂副产裂化干气、裂解干气及焦化干气,解决了炼厂干气难以得到充分利用问题。(3)本专利技术利用干气制汽油单元生成的汽油(含外供吸收剂)作为液化气制丙烯单元碳三吸收塔的吸收剂,既减少了液化气制丙烯单元吸收剂补入量,同时减少了液化气制丙烯单元后续脱吸、稳定部分吸收剂的循环量,从而实现减少装置操作费用及降低能耗的目的。附图说明图1为常规液化气制丙烯吸收部分与干气制汽油的工艺流程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工艺流程图。图中1为液化气制丙烯反应流出物、2为吸收塔顶干气、3为补充吸收剂、4为吸收后的汽油、5为尾气、6为塔釜馏分、7为汽油、A为碳三吸收塔、B为干气制汽油单元。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说明。实施例本实施例为建设于某炼厂的20万吨/年的液化气制丙烯装置,原料为自产液化气,干气制汽油单元干气来自液化气制丙烯单元副产干气。采用的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经冷却压缩后的液化气制丙烯反应流出物1进入碳三吸收塔A,吸收塔顶的干气2进入干气制汽油单元B,向干气制汽油单元B中补入补充吸收剂3,吸收后的汽油4返回碳三吸收塔A中,经吸收的碳三吸收塔 A的塔釜馏分6进入后续脱吸及稳定部分。干气制汽油单元B产生的尾气5可以直接送出界区或部分返回干气制汽油单元B的反应部分循环利用。其中,吸收塔顶的干气2可以是液化气制丙烯单元副产的干气和/或炼厂副产裂化干气、裂解干气或焦化干气,干气制汽油单元B的反应器采用固定床或流化床,其操作压力为0. 1 l.OMPa (表压),反应温度为200 500°C,在干气制汽油单元B中补入的补充吸收剂3为液化气制丙烯单元生产的汽油和/或外供C4及以上的组分。原料液化气主要组成分别见表1。表1液化气主要组成权利要求1 一种液化气制丙烯与干气制汽油相结合的组合工艺,其特征在于,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经冷却压缩后的液化气制丙烯反应流出物进入碳三吸收塔,吸收塔顶的干气进入干气制汽油单元,干气制汽油单元生成的汽油经补充吸收剂吸收,吸收后汽油作为碳三吸收塔的吸收剂返回碳三吸收塔中,经吸收的碳三吸收塔塔釜馏分进入后续脱吸及稳定部分。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液化气制丙烯与干气制汽油相结合的组合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吸收塔顶的干气可以是液化气制丙烯单元副产的干气和/或炼厂副产裂化干气、裂解干气或焦化干气。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液化气制丙烯与干气制汽油相结合的组合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干气制汽油单元的反应器为固定床或流化床,其操作条件为压力为0. 1 1. OMPa (表压),温度为200 500"C。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液化气制丙烯与干气制汽油相结合的组合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补充吸收剂为液化气制丙烯单元生成的汽油和/或外供C4及以上的组分。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液化气制丙烯与干气制汽油相结合的组合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干气制汽油单元生成的汽油与补充吸收剂一起作为碳三吸收塔吸收剂。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液化气制丙烯与干气制汽油相结合的组合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干气制汽油单元产生的尾气可以直接送出界区或部分返回干气制汽油单元的反应部分循环利用。全文摘要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液化气制丙烯与干气制汽油相结合的组合工艺,经冷却压缩后的液化气制丙烯反应流出物进入碳三吸收塔,吸收塔顶的干气进入干气制汽油单元,干气制汽油单元生成的汽油经补充吸收剂吸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立新张韩陈首创张明会袁萍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河图石化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