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伞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359860 阅读:47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5-26 13: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雨伞结构,其包含一雨伞及一雨伞套。雨伞包含一握把、一伞面及一支架。握把包含一第一按钮,第一按钮自握把的外侧壁向外突设而出。雨伞套用以容置该雨伞且包含一第一定位孔。第一按钮在握把上的位置相对于第一定位孔在雨伞套上的位置,且第一按钮及第一定位孔互相配合而将雨伞及雨伞套加以组合,使雨伞结构呈一收纳状态或一使用状态。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雨伞结构,便于携带且便于握持。(*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关于一种雨伞结构,尤其关于一种便于携带且便于握持的雨伞结构。
技术介绍
于目前市售的雨伞中,有些雨伞在贩售或收藏时,在伞面外面多会套设一软性布料的伞套来包覆具有收折式支架的雨伞,借以使雨伞便于携带。然而,随着雨伞的支架愈做愈轻便,公知用软性布料的伞套并不足以防护内部支架受到外力的碰撞进而导致的变形。此外,有些雨伞则是在雨伞的最前端,设有收折式雨伞套。图1显示一公知雨伞结构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雨伞结构100包含一支架110、一伞面120、一收折式雨伞套130 及一握把140。伞面120及握把140分别设于支架110的两相对侧,而收折式雨伞套130设于支架110的顶端,当雨伞结构100呈收纳状态时,收折式雨伞套130呈展开状态,且伞面 120被套于已展开的收折式雨伞套130内。收折式雨伞套130除了可以收纳伞面120之外还可能收集雨水,使其不会滴落于室内,造成室内地面潮湿的困扰。另外,为使雨伞结构100便于携带,使其体积会愈来愈小,尤其希望使其长轴的长度变得短,雨伞结构100的握把140能受握持的部分也需面临压缩体积的必要,虽然小体积的雨伞便收纳于背包或行李之中,然而在使用雨伞结构100时,容易因握把140的长度或体积过小,造成使用上的不便。此外,因为设计有收折式雨伞套130,使得雨伞结构100的长轴的长度不易变短。为此,本技术提出一种雨伞结构,以期能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雨伞结构。尤其是一种便于携带且便于握持的雨伞结构。为此,本技术提供一种雨伞结构,包含一雨伞及一雨伞套。雨伞包含一握把、 一伞面及一支架。握把包含一第一按钮,第一按钮自握把的外侧壁向外突设而出。支架包含一第一端及相对于第一端的第二端,伞面设于支架的第一端而握把设于支架的第二端。雨伞套用以容置雨伞且包含一第一定位孔。第一按钮在握把上的位置相对于第一定位孔在雨伞套上的位置,且第一按钮及第一定位孔互相配合而将雨伞及雨伞套加以组合,使雨伞结构呈一收纳状态或一使用状态。于一实施例中,雨伞结构的收纳状态下,雨伞被置于雨伞套内,且第一端至第二端的方向朝向一第一方向,且第一按钮更自雨伞套的内侧壁面穿过第一定位孔而突出于雨伞套的外侧壁面。于一实施例中,于雨伞结构的使用状态下,第一端至第二端的方向朝向相反于第一方向的一第二方向。于一实施例中,雨伞套更包含一第一定位槽,设于雨伞套的内侧壁,且从第一定位孔延伸至雨伞套的顶面,用以供第一按钮沿着第一定位槽移动。于一实施例中,握把更包含一定位突点,其自握把的外侧壁向外突设而出。雨伞套更包含一第二定位槽,设于雨伞套的顶侧的内侧壁并向雨伞套的底侧的方向延伸,且定位突点在握把上的位置相对于第二定位槽在雨伞套上的位置。较佳的情况是当第一按钮到达第一定位孔的位置后,定位突点到达第二定位槽的底端。于一实施例中,握把更包含一外壳、一第一固定杆及一弹性体。第一固定杆设于外壳内。弹性体设于外壳内,且第一固定杆连接于弹性体及第一按钮之间,在第一按钮被接压时,弹性体提供一弹性力。于一实施例中,握把更包含一第二按钮。雨伞套更包含一第二定位孔,且第二按钮在握把上的位置相对于第二定位孔在雨伞套上的位置,且第二按钮及第二定位孔互相配合而将雨伞及雨伞套加以组合。于一实施例中,雨伞套更包含一第二定位槽,设于雨伞套的内侧壁,且从第二定位孔延伸至雨伞套的顶面,用以供第二按钮沿着第二定位槽移动。于一实施例中,握把更包含一外壳、一第一固定杆、一弹性体、一第二固定杆及一连杆。第一固定杆设于外壳内。弹性体设于外壳内,且第一固定杆连接于弹性体及第一按钮之间,在第一按钮被接压时,弹性体提供一弹性力。第二固定杆设于外壳内,且第二按钮连接第二固定杆。连杆设于外壳内。第一固定杆及第二固定杆分别设于连杆的两相对端, 且连杆枢接于一支点,用以使连杆相对支点转动。于一实施例中,第一按钮及第二按钮分别位于握把的两相对侧,且当第一固定杆朝一第一侧面方向移动时,第二固定杆会朝相反于第一侧面方向的一第二侧面方向移动。于一实施例中,雨伞套的顶面包含有一凹陷部,用于在收纳状态下,露出握把的至少一部分。较佳的情况是,握把更包含多个条纹,设于握把的被凹陷部露出的至少一部分, 即条纹设于握把的被凹陷部露出的部分。依据本技术,由雨伞套与握把经由组合后,会使雨伞结构呈现一收纳状态或一使用状态。在使用状态下,让使用者能够握持雨伞套,增加使用者能握持的部分。而当进入到室内或无需使用雨伞的时候,可将伞面收合,并将雨伞置于雨伞套内,使雨伞结构在收纳状态下,其外侧仅露出握把底侧及雨伞套,因此能够将雨伞结构收置于行李或背包之中。附图说明图1显示一公知雨伞结构的示意图。图2显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雨伞结构呈收纳状态时的分解示意图。图3显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雨伞结构呈使用状态时的分解示意图。图4显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握把内部结构的示意图。图5显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雨伞结构呈收纳状态时的示意图。主要元件标号说明100 雨伞结构110 支架120 伞面130 收折式雨伞套140握把200雨伞结构201雨伞210支架220伞面230雨伞套231定位孔232定位槽233定位槽236凹陷部240握把241按钮243定位突点246条纹251夕卜壳261第一固定杆262第二固定杆263连杆265支点270弹性体具体实施方式为了对本技术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图2显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雨伞结构呈收纳状态时的示意图。如图2所示, 雨伞结构200包含一雨伞201及一雨伞套230。雨伞201包含支架210、一伞面220及一握把M0。伞面220及握把240分别设于支架210的两相对侧。更具体而言,握把240设于支架210的底端(第二端),而伞面220的顶端设于支架210的顶端(第一端)。当雨伞201 呈收纳状态时,伞面220自支架210的顶端向支架210的底端延伸并包覆支架210。雨伞套230为中空用以容置雨伞201。当要将雨伞201置于雨伞套230内,使雨伞201的长轴朝下(即支架210的顶端朝下),支架210的顶端至底端的方向朝向一第一方向,使支架210及伞面220置于雨伞套230的容置空间内,而握把240位于雨伞套230的顶侧。于一实施例中,握把MO的底面与雨伞套230的顶面可以位于一水平面。于另一实施例中,可以使握把MO的底面高于雨伞套230的顶面。于本实施例中,握把240包含一按钮M1,其自握把MO的外侧壁向外突设而出。 雨伞套230包含一定位孔231。定位孔231设于雨伞套230的顶侧,按钮241在握把240上的位置相对于定位孔231在雨伞套230上的位置,因此当雨伞201被收纳于雨伞套230时, 按钮241更自雨伞套230的内侧壁面穿过定位孔231而突出于雨伞套230的外侧壁面,即该按钮及该定位孔互相配合而将该雨伞及该雨伞套加以组合。于一实施例中,雨伞套230包含一定位槽232。定位槽232设于雨伞套230的内侧壁,且从定位孔231延伸至雨伞套230的顶面。当要将雨伞201收纳于雨伞套230时,可以使按钮241沿着定位槽232向下移动,而到达定位孔231的位置后,再穿过定位孔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祐群王恬恬陈彦君韩晴予徐钰昕
申请(专利权)人:裕器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