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高比例废棉生产棉毡的生产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356804 阅读:39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5-26 04: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使用高比例废棉生产棉毡的生产线,包括顺序相连的开包机、混棉机及精开松机,所述精开松机之后顺序连接有气压给棉机及针刺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取消了现有生产线中的梳理机及交叉铺网机,克服了现有生产线不能加工短纤维的弊端,扩大了纤维使用来源和再生废棉纤维的比例,从而降低了产品成本,减少固废排放,保护环境;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减少了设备的数量,缩短了工艺流程,减少了设备投入,降低设备故障率,提高了生产率,减少了设备维护成本;并且降低了工人看台的数量,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棉毡的生产设备,具体地说是一种使用高比例废棉生产棉毡的生产线
技术介绍
使用废棉生产棉毡,可降低棉毡的生产成本。如图1所示,现有的使用废棉生产棉毡的生产线设备主要包括开包机1、混棉机2、精开松机3、振动给棉机4、梳理机5、交叉铺网机6及针刺机7。其中,梳理机5的作用是将原料中的束状和团状纤维梳理成纤维定向排列的纤维网,再经交叉铺网机6的叠加作用形成棉网,再通过针刺机7的作用,使棉网形成具有一定克重和强力的毡状物。该生产线具有以下缺点1、梳理机5不能加工短纤维,原料配比中废棉的比例受到限制,比例较低;2、设备数量多,工人的看台数量多,劳动强度大;3、由于废棉中杂质粉尘多,会嵌入梳理机5的针布,对梳理机5的损伤大,致使其故障率高,维护成本高,生产率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使用高比例废棉生产棉毡的生产线,该生产线可提高废棉投入的比例,降低产品成本。按照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一种使用高比例废棉生产棉毡的生产线,包括顺序相连的开包机、混棉机及精开松机,所述精开松机之后顺序连接有气压给棉机及针刺机。所述开包机、所述混棉机及所述精开松机按照一条直线排列,所述气压给棉机与所述针刺机按照另一条直线排列,两条直线呈L形排列。本技术的技术效果在于本技术取消了梳理机及交叉铺网机,克服了现有生产线不能加工短纤维的弊端,扩大了纤维使用来源和再生废棉纤维的比例,从而降低了产品成本,减少固废排放,保护环境;本技术减少了设备的数量,缩短了工艺流程,减少了设备投入,降低设备故障率,提高了生产率,减少了设备维护成本;并且降低了工人看台的数量,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的使用废棉生产棉毡的生产线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说明。图1、图2中,包括开包机1、混棉机2、精开松机3、振动给棉机4、梳理机5、交叉铺网机6、针刺机7、气压给棉机8等。如图2所示,本技术是一种使用高比例废棉生产棉毡的生产线,包括顺序相连的开包机1、混棉机2及精开松机3,开包机1、混棉机2及精开松机3按照一条直线排列; 精开松机3之后顺序连接有气压给棉机8及针刺机7,气压给棉机8与针刺机7按照另一条直线排列;上述两条直线呈L形排列。上述设备均为现有市售产品。由于再生废棉的纤维弯钩少,平均长度小,经精开松机3开松后不存在束状和团状物,再通过梳理机5意义不大,为此去掉梳理和交叉铺网工序,采用气压给棉机8直接进入针刺机7,可同样达到原有效果,而且产量效率有很大提高;同时,本技术克服了原有工艺流程中梳理机5不能加工短纤维的弊端,可扩大纤维使用来源和再生废棉纤维的比例,使原本一些无法利用的废弃料,变成可循环利用,从而降低产品成本,减少固废排放,保护环境。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取消了梳理机5和交叉铺网机6,将振动给棉机4改成气压给棉机8,减少了设备的数量,缩短了工艺流程,减少了设备投入,降低设备故障率, 提高了生产率,减少了设备维护成本;并且降低了工人看台的数量,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权利要求1.一种使用高比例废棉生产棉毡的生产线,包括顺序相连的开包机(1)、混棉机(2)及精开松机(3),其特征是所述精开松机(3)之后顺序连接有气压给棉机(8)及针刺机(7)。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使用高比例废棉生产棉毡的生产线,其特征是所述开包机 (1)、所述混棉机(2)及所述精开松机(3)按照一条直线排列,所述气压给棉机(8)与所述针刺机(7)按照另一条直线排列,两条直线呈L形排列。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使用高比例废棉生产棉毡的生产线,包括顺序相连的开包机、混棉机及精开松机,所述精开松机之后顺序连接有气压给棉机及针刺机。本技术取消了现有生产线中的梳理机及交叉铺网机,克服了现有生产线不能加工短纤维的弊端,扩大了纤维使用来源和再生废棉纤维的比例,从而降低了产品成本,减少固废排放,保护环境;本技术减少了设备的数量,缩短了工艺流程,减少了设备投入,降低设备故障率,提高了生产率,减少了设备维护成本;并且降低了工人看台的数量,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文档编号D04H1/02GK202227076SQ20112032080公开日2012年5月23日 申请日期2011年8月30日 优先权日2011年8月30日专利技术者刘志伟, 韩志清 申请人:怡星(无锡)汽车内饰件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志伟韩志清
申请(专利权)人:怡星无锡汽车内饰件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