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林荣郎专利>正文

湿式集尘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33511 阅读:31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湿式集尘机,包含上壳体、相间隔地安装在上壳体的液体喷洒单元、排气单元及与上壳体相对应设置的集污装置。上壳体包括一隔间壁及一自隔间壁周缘向上延伸的围绕壁形成的集尘空间,隔间壁与围绕壁相配合界定出至少一收集口,并在围绕壁形成至少一与收集口反向的集尘口。含粉尘等杂质空气会经由集尘口进入,与从液体喷洒单元喷洒出的水滴接触并随水滴经收集口流到集污装置中收集处理,净化的空气则经排气单元离开,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有效去除粉尘、呆稻壳与枝梗等杂物以净化空气。(*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有关于一种湿式集尘机,特别是指一种便于集中收集来 自空气中的粉尘等杂质的湿式集尘机。
技术介绍
随着工业、交通事业的发展,各种人类的生产与消费活动,导致大气 中的污染物种类与含量也越来越多,大气污染日益严重,对人类的健康、 动植物的生长、建筑物与生产设备的使用寿命等也产生了严重的危害, 因此,除去空气中粉尘与颗粒物也成为环境工程上的一个重要课题。某些特定型式的工厂与作业空间,例如机械工厂、铸造工厂、制药厂、 造纸厂、食品厂、木器工厂、纤维工厂、车床刨床作业、研磨抛光作业 等场所,在进行制造生产的过程中,尤其容易产生大量的含尘空气,严 重污染周围环境,并会危害职工健康与产品质量,因此,针对特定工厂 设置的除尘设备已成为改善工作环境与减少粉尘、颗粒物释放到大气中 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技术,将粉尘或颗粒状污染物集中收集处理以净化空气也成为环保上的必要措施。例如,农业用机械,如谷物干燥机是利用 热风对谷物进行烘干作业,随着干燥作业的进行,会形成含有大量粉尘 和未含米粒的呆稻壳与枝梗的废气,经由排风机排出,若未经适当的收 集与处理,则这些粉尘、呆稻壳与枝梗会散布于整个工作环境中,长期 下来,不但会影响工作环境的整洁,也会影响到现场工作人员的健康。其中,用水洗涤含尘空气的洗涤除尘法相对于一般机械除尘,其除尘 效率相对较高,主要原理是使空气中的粉尘或颗粒物与水(或其它液体) 密切接触,进而由气相转移到液相中而自空气中除去,藉此,能够有效 地使悬浮于空气中的粉尘或颗粒物与液滴或液膜碰撞而接触,并从气流中分离出来,随水排出,转移到洗涤水中的粉尘、呆稻壳、枝梗或颗粒 物则能进一步收集与处理。因此,随着社会生产力的突飞猛进,空气污染物的种类与数量也越来 越多,必须持续开发有效率的除尘技术并制造能发挥作用的集尘机,以 净化空气,减少对环境的威胁及降低对人类、动植物健康的危害,尤其 是针对高粉尘杂质的作业环境,更需要配置一个完整且适当的空气粉尘 清除系统,以避免产品受污染,并维护作业人员的健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已有技术的问题,提供一种能够有效地 收集与除去空气中的粉尘等杂质以净化空气的湿式集尘机。本技术 主要包含上壳体、相间隔地安装在上壳体的一液体喷洒单元、 一排气单 元及一与上壳体相对应设置的集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包括 一隔间壁及一自该隔间壁周缘向上延伸的围绕壁形成的一集尘空间,该隔 间壁沿一预定方向倾斜向下延伸与围绕壁相配合形成至少一收集口,在围 绕壁与该收集口反向设有至少一 的集尘口 ,所述液体喷洒单元安装在上壳 体的集尘空间内,包括数个架设在隔间壁上方的导管及数个相间隔地设置 于导管管壁的喷嘴,所述排气单元覆设于围绕壁上并位于液体喷洒单元上 方,包括数个相间隔设置并与集尘空间相连通的排气口,所述集污装置包 括一收集槽,该收集槽与上壳体的收集口相对应形成一容置空间。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含粉尘、呆稻壳与枝梗等杂物的空气经 由上壳体的集尘口进入后,利用液体喷洒单元所形成的喷水网络,使空气 中的粉尘、呆稻壳与枝梗等杂物纷纷与从液体喷洒单元中所喷出的水滴接 触,并随水滴一起落到隔间壁上,再通过收集口排到集污装置中集出处理, 而净化的空气则再通过排气单元的排气口离开上壳体,使本技术具有可有效清除空气中的粉尘、呆稻壳与枝梗等杂物以净化空气的特性与优点。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视透视示意图2是本技术水位调节单元设置在一收集槽与一液体喷洒单元 之间的透视示意图3是本技术的第一、一第二导引机构及一冲水单元装设于一收 集槽的后视示意图4是本技术的第一导引机构与第二导引机构的配置局部立体 示意图5是本技术的第二导引机构局部立体示意图; 图6是本技术的第一导引机构的一传动单元与一刮板的配置局部立 体示意图。图中2上壳体、20集尘空间、21隔间壁、210收集口、 22围绕 壁、220集尘口、 221后壁部、222 导流壁部、223底端缘、3液体喷 洒单元、31导管、311喷嘴、4排气单元、41叶片、410排气口、 411 第一斜面、412第二斜面、5第一过滤单元、6集污装置、61收集槽、 610容置空间、611底壁、612周壁、613 排污口、 614侧壁部、615 后壁部、616第二导流板、62第一导引机构、620出口、 621框座、622 轮叶单元、623第二过滤单元、624转轴、625叶片、626主体、627推 抵片、628第一导流板、629动力单元、63第二导引机构、631传动单 元、632刮板、633第一链轮组、634第二链轮组、635 链条组、636 动力单元、7冲水单元、71 第一供水管、72出水孔、8 水位调节 单元、81第二供水管、82入水口、 83出水口、 84浮球式连杆开关、85 电磁阀开关、9抽水单元、91沉水马达、92水管、10连接管、101水滴、 102集污容器。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进 一步说明本技术的实施例。参见图l、图2,本技术湿式集尘机包含一上壳体2、安装在上 壳体2的一液体喷洒单元3、 一排气单元4、 一第一过滤单元5及一与上壳体2相对应设置的集污装置6。上壳体2包括的一隔间壁21及一 自该隔间壁21周缘向上延伸的围 绕壁22形成的集尘空间20,隔间壁21沿一预定方向倾斜向下延伸与围 绕壁22相配合形成一收集口 210,在围绕壁22与收集口 210反向设有 集尘口 220。该收集口 210与集尘口 220的数量与开口面积可依实际使 用需求作不同的设计,在本实施例中,在该隔间壁21形成二个相间隔 的收集口 210,并在围绕壁22形成二个位于相同侧且与二收集口 210 相间隔且相对应设置的集尘口 220。该围绕壁22还具有一与二集尘口 220反向设置的后壁部221及一 自后壁部221底缘倾斜向内并向下延伸至底端缘223的导流壁部222, 导流壁部222的底端缘223与隔间壁21相间隔一预定距离,二收集口 210设于隔间壁21与该导流壁部222之间。液体喷洒单元3安装在上壳体2的集尘空间20内,包括数个架设 在隔间壁21上方的导管31及数个相间隔设置于导管31管壁的喷嘴 311。排气单元4覆设于围绕壁22上并位于液体喷洒单元3上方,包括 数个相间隔设置并与集尘空间20相连通的排气口 410。排气口 410的型 式不应受到限制,在本实施例中,排气口 410由数个如百叶窗般相间隔 排列的叶片41形成,每一个叶片41的侧剖面呈侧V字型的弯折结构, 其具有一面向集尘空间20倾斜延伸的第一斜面411及一与第一斜面411 弯折连接且是背向集尘空间20倾斜延伸的第二斜面412。第一过滤单元5设在液体喷洒单元3与隔间壁21之间,二集尘口 220位于第一过滤单元5的下方。参阅图1与图3,集污装置6包括一收集槽61和二个分别对应二收集口 210设置的第一导引机构62,该收集槽61设有容置空间610。第 一导引机构62的数量不应受到限制,也可依实际需要的处理容量而设 计为一个、二个、或三个以上,并分别增设或减设与第一导引机构62 相对应的收集口 210。收集槽61与上壳体2的隔间壁21相配合形成容 置空间610并具有一与隔间壁21相间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湿式集尘机,主要包含:上壳体、相间隔地安装在上壳体的液体喷洒单元、排气单元及与上壳体相对应设置的集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包括一隔间壁及一自该隔间壁周缘向上延伸的围绕壁形成的集尘空间,该隔间壁沿一预定方向倾斜向下延伸与围绕壁相配合形成至少一收集口,在围绕壁与该收集口反向设有至少一的集尘口,所述液体喷洒单元安装在上壳体的集尘空间内,包括数个架设在隔间壁上方的导管及数个相间隔地设置于导管管壁的喷嘴,所述排气单元覆设于围绕壁上并位于液体喷洒单元上方,包括数个相间隔设置并与集尘空间相连通的排气口,所述集污装置包括一收集槽,该收集槽与上壳体的收集口相对应形成一容置空间。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荣郎
申请(专利权)人:林荣郎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1[中国|上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