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管材环刚度检测中内径变形测量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7334368 阅读:101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5-11 13: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管材环刚度检测中内径变形测量装置,该装置包括主滑道、重锤、上变形传导杆、上变形测头、上滑块、下变形传导杆、下变形测头和下滑块,所述上滑块和下滑块均设置在主滑道上,上变形传导杆固定在上滑块上,下变形传导杆固定在下滑块上,上变形传导杆和下变形传导杆的同一侧分别与外部电子万能材料试验机的大变形装置的上下测试杆相连,另一侧分别设置有上变形测头和下变形测头,主滑道靠近上变形测量组件的一端处设置有滑轮装置,上滑块通过滑轮装置与重锤相连。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填补目前电子万能材料试验机不能测量塑料管内径变形量的空白,既能保证检测条件又能节约成本不重复建设。(*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管材环刚度检测装置设计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管材环刚度检测中内径变形测量装置
技术介绍
环刚度是描述管材尤其是无压管道抗外压负载能力的参数,是管道设计的关键参数之一,如果管材的环刚度太小,管材可能发生过大变形或出现压屈失稳破坏。反之,如果环刚度选择得太高,必然采用过大的截面惯性矩,将造成用材料太多,成本过高。在我国,塑料管材环刚度的测定适用于标准GB/T9647-2003《热塑性塑料管材环刚度的测定》,该项目测量过程中必须对负载方向上试样的内径变化进行测量,精度为0. Imm或变形的1%,取较大值,因为负载过程中,波纹结构会产生较大的变形,所以内径变化测量的准确度对环刚度检测结果的影响很大。目前环刚度测量多依赖于环刚度测定仪,环刚度测定仪的基本结构与万能电子材料试验机相同,区别仅在于其增加了内径变形装置,对于一批管材需采用两个机器分别进行测量,成本较高。因此,如何根据环刚度测定仪和万能电子材料试验机的结构,将二者结合起来进行测量成为一个极具实用价值的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与不足,提供一种管材环刚度检测中内径变形测量装置,该装置具有能节约成本不造成重复建设的优点,且检测精度较高。本技术的目的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实现一种管材环刚度检测中内径变形测量装置,包括主滑道、上变形测量组件、下变形测量组件和重锤,上变形测量组件包括上变形传导杆、上变形测头和上滑块,下变形测量组件包括下变形传导杆、下变形测头和下滑块,所述上滑块和下滑块均设置在主滑道上,用于测试时使上变形测量组件和下变形测量组件根据所测管道内径大小在主滑道上进行滑动,上变形传导杆固定在上滑块上,下变形传导杆固定在下滑块上,上变形传导杆和下变形传导杆均平行于水平面且与主滑道垂直, 上变形传导杆和下变形传导杆的同一侧分别与外部电子万能材料试验机的大变形装置的上下测试杆相连,上变形传导杆和下变形传导杆的另一侧分别设置有上变形测头和下变形测头,上变形测头和下变形测头均垂直于水平面且与主滑道平行;主滑道靠近上变形测量组件的一端处设置有滑轮装置,上滑块通过滑轮装置与重锤相连。通过采用滑轮装置可以使上变形测头在测试时和待测管道内壁上方紧密接触。所述上变形传导杆和下变形传导杆分别与外部电子万能材料试验机的大变形装置的上测试杆和下测试杆之间采用锚固连接,从而使上变形传导杆和上测试杆、下变形传导杆和下测试杆更好的融为一体,并能将其产生的变形有效地传递到压力试验机的数据采集系统。本技术的工作过程在测试过程中,根据待测管材的内径大小,通过上下滑块调整上下变形测量组件在主滑道上的位置,然后上变形测头在重锤的作用下紧贴待测管材内壁上方,下变形测头在自重的作用下紧贴待测管材内壁下方,然后在管材上进行负载试验,上下变形测量组件检测出其内径变形量,然后将此变形量转化为电子万能材料试验机大变形的变形量,进而在电子万能材料试验机的电脑控制台的显示器上形成应力——内径变形曲线图,试验完成后在曲线中找到标准规定的内径变形量所对应的力值,这样就可准确计算出环刚度。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和有益效果1、通过将本技术所述装置与电子万能材料试验机相结合,可填补目前电子万能材料试验机不能测量塑料管内径变形量的空白,更好的符合检测标准中对于环刚度测量的要求,且可以达到即能保证检测条件又能节约成本不重复建设的目的。附图说明图1是电子万能材料试验机的外观示意图;图2是电子万能材料试验机的侧面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所述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1-3中1-主滑道;2-重锤;3-上变形测头;4-下变形测头;5_上变形传导杆;6-电子万能材料试验机;7-电脑控制台;8-试验机压板;9-大变形装置的上测试杆; 10"大变形装置的下测试杆;11-下变形传导杆;12-上滑块;13-下滑块。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但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实施例1传统的电子万能材料试验机6的结构如图1和2所示,此装置主要用于对橡胶、轮胎、胶管、胶带、鞋底、塑料、薄膜、压克力、FRP、ABS、EVA、PU、铝塑管、复合材料、防水材料、纤维、纺织、电线电缆、纸张、金属箔、带、丝线、弹簧、木材、医药包装材料、胶带等进行拉伸、压缩、撕裂、剥离等力学性能的测试、分析。该装置包括大变形装置和电脑控制台7。目前无法对管道内径变形量进行检测。如果要对内径变形量进行检测则需用另外的专用的环刚度测定仪来实现,不仅测量麻烦,也造成测量成本的增加。为此提出如图3所示的装置,将二者结合为一,具体结构包括主滑道1、上变形测量组件、下变形测量组件和重锤2,上变形测量组件包括上变形传导杆5、上变形测头3和上滑块12,下变形测量组件包括下变形传导杆11、下变形测头4和下滑块13,所述上滑块12 和下滑块13均设置在主滑道1上,用于测试时使上变形测量组件和下变形测量组件根据所测管道内径大小在主滑道上进行滑动。上变形传导杆5固定在上滑块12上,下变形传导杆 11固定在下滑块13上,上变形传导杆5和下变形传导杆12均平行于水平面且与主滑道1 垂直。如图3所示,上变形传导杆5的一侧与图2中的外部电子万能材料试验机的大变形装置的上测试杆9相连,另一侧设置有上变形测头3,下变形传导杆11的一侧与图2中所示的外部电子万能材料试验机的大变形装置的下测试杆10相连,另一侧设置有下变形测头 4,上变形测头3和下变形测头4均垂直于水平面且与主滑道1平行。本实施例中滑轮装置具体是主滑道靠近上变形测量组件的一端处设置有一固定杆,该固定杆左右两端分别设置有一个定滑轮,上滑块与重锤通过这两个定滑轮相连。所述上变形传导杆5和下变形传导杆11分别与外部电子万能材料试验机的大变形装置的上测试杆9和下测试杆10之间采用锚固连接,从而使上变形传导杆和上测试杆、 下变形传导杆和下测试杆更好的融为一体,并能将其产生的变形有效地传递到压力试验机的数据采集系统。本技术的工作过程在测试过程中,根据待测管材的内径大小,通过上下滑块调整上下变形测量组件在主滑道上的位置,然后上变形测头在重锤的作用下紧贴待测管材内壁上方,下变形测头在自重的作用下紧贴待测管材内壁下方,然后在管材上进行负载试验,上下变形测量组件检测出其内径变形量,然后将此变形量转化为电子万能材料试验机大变形的变形量,进而在电子万能材料试验机的电脑控制台的显示器上形成应力——内径变形曲线图,试验完成后在曲线中找到标准规定的内径变形量所对应的力值,这样就可准确计算出环刚度。上述实施例为本技术较佳的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并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其他的任何未背离本技术的精神实质与原理下所作的改变、修饰、替代、组合、简化,均应为等效的置换方式,都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权利要求1.一种管材环刚度检测中内径变形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滑道、上变形测量组件、下变形测量组件和重锤,上变形测量组件包括上变形传导杆、上变形测头和上滑块,下变形测量组件包括下变形传导杆、下变形测头和下滑块,所述上滑块和下滑块均设置在主滑道上,用于测试时使上变形测量组件和下变形测量组件根据所测管道内径大小在主滑道上进行滑动,上变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晓敏凌翩洪波朱迎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市建筑材料工业研究所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