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孙伟东专利>正文

中间进气复合喷淋冲击脱硫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733131 阅读:213 留言:1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中间进气复合喷淋冲击脱硫装置,1进气口、17出气口、3脱硫塔体、2反应室和除雾室中间隔板、13喷淋管、5喷淋反应室、4喷嘴、6上弧板、7双S型口腔、8下弧板、9反应池、10氧化风机、11循环浆液泵、12搅拌器、14除雾室、15除雾器、16折流挡板组成。其特征是:进气口1设置在脱硫塔体3的塔身中间,喷嘴3设计为喷嘴方向向上喷淋和喷嘴双向喷淋。该技术具有结构简单,脱硫效率高等特点。(*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中间进气复合喷淋冲击脱硫装置一、 所属领域本技术涉及气体净化环保
,特别是一种含硫气体喷淋脱 硫装置。二、 现有技术目前,公知的气体净化装置设备种类繁多,通常含硫气体系统内部脱 硫喷淋装置通常采用的是顺流喷淋,这种脱硫装置塔内放置填充物料,气 液间的接触和反应都在填料表面进行。这种结构在运行中容易造成堵塞和 结垢,使设备不易维修,阻力高,脱硫效率低。因此,如何克服现有的顺 流填料装置中堵塞、结垢、阻力高、脱硫效率低和不易维修的不足已经成 为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技术方案本技术的目的旨在解决上述问题,针对现有的顺流脱硫装置中堵 塞、结垢,阻力高,脱硫效率低和不易维修的问题,设计提供一种结构简 单,造价低,对含硫气体进行喷淋脱硫的装置,可以降低阻力,提高脱硫 效率,维修方便的喷淋脱硫装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通过下列方式予以实现的中间进气复合 喷淋冲击脱硫装置,由脱硫塔体3及其进气口 l和出气口 17、反应室和 除雾室中间的隔板2、脱硫塔体3中的喷淋室5上的喷淋管13及其喷嘴4、 上弧板6、双S型口腔7、下弧板8、反应池9、氧化风机IO、循环浆液泵ll、搅拌器12、除雾室14、除雾器15、折流挡板16组成。其特征是A、 进气口 1设置在脱硫塔体3的塔身的中间,如图2、 4、 6、 7所不。B、 喷淋反应室5内的喷淋管13上的喷嘴4设计为喷嘴方向向上喷 淋的喷嘴4,如图1、 2、 6、 7所示;即中间进气喷嘴向上喷淋脱硫塔体 结构示意图。C、 喷淋反应室5内的喷淋管13上的喷嘴4设计为喷嘴方向双向喷 淋的喷嘴,如图3、 4所示;即中间进气喷嘴双向喷淋脱硫塔体结构示意图。D、 由上弧板6和下弧板8组成的冲击双S型转向口腔7,使气流转 向由向下冲击后转向脱水进入除雾室14变为向上气体经除雾器15除去水 滴后排出。E、 所说的进气口 l设置在脱硫塔体3的塔身塔体中间,这种形式称 为中间进气,如图2、 4、 6、 7所示。并且折流挡板采用水平式、弧形、 人字形,如图2、 4、 6、 7所示。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及过程是含硫气体首先通过侧面进气口 1 进入脱硫塔体3后向下冲击,与通过喷嘴4喷出形成的喷淋层直接接触脱 硫,喷嘴喷出的喷淋的脱硫桨液在碰撞折流挡板16后和没有碰撞到的自 由下落的脱硫浆液向下冲击,经过接触脱硫后的气体与反应池9内的脱硫 浆液再次接触脱硫,脱硫后的气体然后经过冲击双S型口腔7,使气流转向由向下冲击后转向脱水进入除雾室14向上气体经除雾器15除雾后排出从而使含硫气体与脱硫浆液接触面积增大、反应时间增长,解决了脱硫效 率低的问题。本技术中塔内不放置填充物料,无堵塞和结垢问题,阻力低,维修简单方便。将进气口的1与脱硫塔体3中间形成向上角度,防止脱硫 浆液倒流入脱硫塔体3前面的装置,如图l、 3所示。具体过程是含硫气 体经过进气口 1进入脱硫塔体3向下冲击,脱硫浆液由浆液泵11输送至 喷淋管13及其上的喷嘴4喷淋形成喷淋层,脱硫浆液在喷淋层喷出后碰 撞折流挡板的塔体顶板16后转向向下冲击,进入反应池9,在反应池9 内脱硫浆液通过搅拌器12将溶液搅拌均匀混合后再次接触脱硫,然后经 双S型口腔7,转向使气流转向由向下冲击后转向脱水进入除雾室14向 上气体经除雾器15除雾后排出。本技术和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结构简单, 造价低,阻力低,脱硫效率高,维修方便,安全可靠等特点。 附图说明图1是第一种结构中间进气喷嘴向上喷淋脱硫塔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详细结构中间进气喷嘴向上喷淋脱硫塔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第二种结构中间进气喷嘴双向喷淋脱硫塔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详细结构中间进气喷嘴双向喷淋脱硫塔体结构示意图。图5是A-A脱硫塔喷嘴剖面图。图6是第三种结构折流挡板为弧形的喷淋脱硫塔结构示意图。 图7是第四种结构折流挡板为人字形的喷淋脱硫塔结构示意图。图中1进气口和17出气口、 3脱硫塔体、2反应室和除雾室中间隔 板、13喷淋管、5喷淋反应室、4喷嘴、6上弧板、7双S型口腔、8下弧 板、9反应池、IO氧化风机、ll循环浆液泵、12搅拌器、14除雾室、15 除雾器、16折流挡板组成。五、最佳实施例技术的最佳实施例,如图l-7所示, 一种中间进气喷嘴向上喷淋 冲击脱硫装置,由脱硫塔体3及其进气口 l和出气口 17、反应室和除雾 室中间隔板2、脱硫塔体3中的喷淋室5上的喷淋管13及其喷嘴4、上弧 板6、双S型口腔7、下弧板8、反应池9、氧化风机IO、循环桨液泵ll、 搅拌器12、除雾室14、除雾器15、折流挡板16组成。 其特征是A、 进气口 1设置在脱硫塔体3的塔身的中间,如图2、 4、 6、 7所^K。B、 喷淋反应室5内的喷淋管13上的喷嘴4设计为喷嘴方向向上喷 淋的喷嘴4,如图1、 2、 6、 7所示;即中间进气喷嘴向上喷淋脱硫塔体 结构示意图。C、 喷淋反应室5内的喷淋管13上的喷嘴4设计为喷嘴方向双向喷 淋的喷嘴,如图3、 4所示;即中间进气喷嘴双向喷淋脱硫塔体结构示意图。D、 由上弧板6和下弧板8组成的冲击双S型转向口腔7,使气流转 向由向下冲击后转向脱水进入除雾室14变为向上气体经除雾器15除去水滴后排出。E、所说的进气口 1设置在脱硫塔体3的塔身塔体中间,这种形式称 为中间进气,如图2、 4、 6、 7所示。并且折流挡板采用水平式、弧形、 人字形,如图2、 4、 6、 7所示。本技术中反应池也可以设置为圆柱形、锥形。塔体可以设置为圆形、 矩形、正方形。权利要求1、中间进气复合喷淋冲击脱硫装置,(1)进气口和(17)出气口、(3)脱硫塔体、(2)反应室和除雾室中间隔板、(13)喷淋管、(5)喷淋反应室、(4)喷嘴、(6)上弧板、(7)双S型口腔、(8)下弧板、(9)反应池、(10)氧化风机、(11)循环浆液泵、(12)搅拌器、(14)除雾室、(15)除雾器、(16)折流挡板组成。其特征是A、进气口(1)设置在脱硫塔体(3)的塔身的中间进气。B、喷淋反应室(5)内喷淋管(13)上的喷嘴(4)设计为方向向上喷淋的喷嘴。C、喷淋反应室(5)内喷淋管(13)上的喷嘴(4)设计为方向双向喷淋的喷嘴。D、冲击双S型转向口腔(7),使气流转向由向下冲击后转向脱水进入除雾室变为向上气体经除雾后排出。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中间进气复合喷淋冲击脱硫装置, 其特征是反应池可以设置为圆柱形、锥形。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中间进气复合喷淋冲击脱硫装置, 塔体可以设置为圆形、矩形。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中间进气复合喷淋冲击脱硫装置,1进气口、17出气口、3脱硫塔体、2反应室和除雾室中间隔板、13喷淋管、5喷淋反应室、4喷嘴、6上弧板、7双S型口腔、8下弧板、9反应池、10氧化风机、11循环浆液泵、12搅拌器、14除雾室、15除雾器、16折流挡板组成。其特征是进气口1设置在脱硫塔体3的塔身中间,喷嘴3设计为喷嘴方向向上喷淋和喷嘴双向喷淋。该技术具有结构简单,脱硫效率高等特点。文档编号B01D53/50GK201239606SQ20082009050公开日2009年5月20日 申请日期2008年7月25日 优先权日2008年7月25日专利技术者孙伟东 申请人:孙伟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中间进气复合喷淋冲击脱硫装置,(1)进气口和(17)出气口、(3)脱硫塔体、(2)反应室和除雾室中间隔板、(13)喷淋管、(5)喷淋反应室、(4)喷嘴、(6)上弧板、(7)双S型口腔、(8)下弧板、(9)反应池、(10)氧化风机、(11)循环浆液泵、(12)搅拌器、(14)除雾室、(15)除雾器、(16)折流挡板组成。其特征是: A、进气口(1)设置在脱硫塔体(3)的塔身的中间进气。 B、喷淋反应室(5)内喷淋管(13)上的喷嘴(4)设计为方向向上喷淋的喷嘴。   C、喷淋反应室(5)内喷淋管(13)上的喷嘴(4)设计为方向双向喷淋的喷嘴。 D、冲击双S型转向口腔(7),使气流转向由向下冲击后转向脱水进入除雾室变为向上气体经除雾后排出。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伟东
申请(专利权)人:孙伟东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3[中国|哈尔滨]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1条评论
  • 来自[北京市电信互联网数据中心] 2015年01月28日 19:30
    林冲是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传》中的重要人物之一,外号豹子头,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妻子是张氏贞娘,岳父也是禁军教头,操刀鬼曹正是他的徒弟。因其妻被太尉高俅的养子高衙内看上,而多次被陷害,最后走投无路,只能在柴进的推荐下,上了梁山落草。但梁山寨主王伦不能容他,林冲心中郁闷。直至晁盖等人上梁山,在吴用的诱使下,林冲火并王伦,并尊晁盖为寨主。上山后,林冲惯使丈八蛇矛;梁山泊排座次时,为山寨马军五虎将中排名第二,镇守正西旱寨。林冲为梁山打了许多胜仗,立功很多;受招安后,随宋江、卢俊义征讨辽国、田虎、王庆;征方腊时,在杭州染了风瘫,留在六和寺养病,由武松照顾,半载后病故,追封忠武郎。[1]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