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散板及使用该扩散板的背光模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328820 阅读:18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5-10 16:0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扩散板,所述扩散板至少包括第一层、第二层及第三层,所述相邻两层的材质不同,该三层经一体挤出成型而形成一体结构,所述第一层的材质为聚甲基丙烯酸甲脂或其共聚物,第二层的材质为聚苯乙烯,第三层的材质为聚甲基丙烯酸甲脂或其共聚物。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述扩散板提高了光线穿过时的扩散性,而无需添加光扩散离子,降低了扩散板及背光模组的制造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及其使用的扩散板,尤其涉及一种应用于液晶显示屏上背光模组及其扩散板。
技术介绍
液晶显示屏本身不发光的显示装置,需要配置背光源可实现显示的效果。传统的液晶显示屏包括一液晶面板和一背光模组,通过背光模组将光线引导至液晶面板上,使液晶面板发光。背光模组通常包括设于最底层的反射片、位于反射片上方的导光板、设于导光板上方的扩散板及背光源。常见的背光模组可根据背光源的设置位置分为侧光源式和直下光源式两种。所谓侧光源式是在背光模组中单侧或多侧设置点光源,光源所射出的光线经由导光板的引导及反射片的反射,而导入扩散板散射,并射入液晶面板上,使液晶面板产生亮度显示。而所谓的直下光源式是通过在背光模组的底部设置发射的光源,由扩散板均勻扩散底部点光源或线光源得到面光源,为液晶显示器提供光源。目前,市场上的扩散板通常由亚克力材质制成且为单层结构,为了增加扩散板的光扩散性能,通常在扩散板内增加了成本较高的荧光增亮添加剂,这不但增加了扩散板的制造成本,还不符合环保趋势。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型的扩散板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本专利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扩散板,其可有效提高对光线的扩散性。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扩散板,该扩散板包括第一层、第二层及第三层,所述第一层、第二层和第三层彼此贴合设置,且相邻两层的材质不同,该三层经一体挤出成型而形成一体结构,所述第一层的材质为聚甲基丙烯酸甲脂或其共聚物,第二层的材质为聚苯乙烯,第三层的材质为聚甲基丙烯酸甲脂或其共聚物。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层设有若干大小、形状均相同且呈均勻分布的微结构。进一步地,所述扩散板进一步包括与所述三层一体挤出成型的第四层及第五层, 第四层的材质为聚苯乙烯,第五层的材质为聚甲基丙烯酸甲脂。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层的厚度与第二层的厚度的比值介于0. 01至1之间,所述第三层厚度与第二层厚度的比值介于0. 01至1之间。进一步地,第一层的厚度与第三层的厚度相等。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背光模组,包括一扩散板及光源,所述扩散板包括第一层、第二层及第三层,所述第一层、第二层和第三层彼此贴合设置,且相邻两层的材质不同,该三层经一体挤出成型而形成一体结构,所述第一层的材质为聚甲基丙烯酸甲脂或其共聚物,第二层的材质为聚苯乙烯,第三层的材质为聚甲基丙烯酸甲脂或其共聚物。进一步地,所述光源位于所述第二层的一侧。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层、第三层均设有平整的内表面及外表面。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提高了光线穿过扩散板时的扩散性,而无需添加光扩散离子,降低了扩散板及背光模组的制造成本。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背光模组的扩散板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另一种实施方式中背光模组扩散板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应用于液晶面板背光模组上的改良型扩散板20。如图1所示,所述背光模组100,其包括导光板10、设于所述导光板10上方的扩散板20、扩散膜30及产生光线的光源40,所述光源40的光线依次通过导光板10、扩散板20及扩散膜30,而被引导至所述液晶面板上(未图示),使液晶面板发光。请参阅图2所示,所述导光板10置于所述扩散板20的下方,其主要功能在于引导光线方向,以提高液晶面板的亮度及控制光线的均勻度。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扩散板20由多层材质通过一体挤出成型,请参阅图2所示,所述扩散板20包括第一层13、第二层12、第三层14、第四层15及第五层16,所述相邻两层的材质不相同,其中,第一层13为聚甲基丙烯酸甲脂材质(Polymethyl Methacrylate,简称PMMA, 俗称亚克力)且设有若干微结构11 (如柱状镜),所述微结构11大小、形状相同并呈均勻分布。所述第二层12为聚苯乙烯材质(polystyrene,简称PS)。而所述第三层14也为聚甲基丙烯酸甲脂材质(PMMA,亚克力),第四层15则为聚苯乙烯材质(PS),第五层16为聚甲基丙烯酸甲脂材质(PMMA,亚克力),由此,形成PMMA(亚克力)与PS材质交替间隔设置的五层结构,该五层材质通过一体挤压成型,且由于不同材质的折射率不同,使得各个折射角 ΘΚ 02< 03 < 04 <囝5,光线由下而上穿过扩散板20的第五层16至第一层13时,穿射的路径被拉长了,相较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扩散板20的5层不同材质的结构,提高了光的扩散性,同时,由于微结构的设置,使得扩散板20的聚光效果出色,提高了光的透过率, 而无需在扩散板20内添加扩散粒子(如荧光增亮添加剂),降低了扩散板20的制造成本。所述光源40为设置于所述导光板10下方的灯管,其通电后将产生光线并最终使液晶面板发亮。所述背光模组100可根据灯管设置位置的不同分为侧光源式或直下光源式两种。在另外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扩散板20’还可以由三层结构构成,请参图3所示, 该扩散板20’包括第一层17’、第二层18’及第三层19’。所述第一层17’为聚甲基丙烯酸甲脂材质(PMMA,即亚克力),其厚度Hl介于0. 01毫米至1毫米之间,该第一层17’设有微结构11,该微结构为若干大小、形状相同且均勻分布的柱状镜;所述第二层18’为聚苯乙烯材质(polystyrene,简称PS),其厚度为H2 ;所述第三层19,为聚甲基丙烯酸甲脂材质(PMMA, 即亚克力),其厚度H3等于H1,即也介于0. 01毫米至1毫米之间。所述三层17’、18’、19’4为一体结构,其是通过一体挤出成型的,由于不同材质的折射率不同,致使光线穿过该所述三层材质时的折射角关系为06< mi< H8,其中,所述第一层厚度Hl与第二层厚度H2的比值Hl H2介于0. 01至1之间(包含0. 01和1),同样,第三层厚度H3与第二层厚度H2的比值H3 H2介于0. 01至1之间(包含0. 01和1)。本专利技术所述各个实施方式中的扩散板所使用的PMMA材质(即亚克力),不仅仅局限于亚克力材质,也可替换成亚克力的共聚物。本专利技术所述的背光模组100通过将扩散板20、20’设置成一体挤出成型的多层结构(至少3层),且相邻两层的材质不相同,使得光线在扩散板20、20’内的传播路径被拉长了,提高了光线经过扩散板20、20’时的扩散性,避免了在扩散板20、20’中添加扩散粒子 (即荧光增亮添加剂),大大降低了扩散板20、20’的制造成本。尽管为示例目的,已经公开了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将意识到,在不脱离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公开的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各种改进、增加以及取代是可能的。权利要求1.一种扩散板,其特征在于该扩散板包括第一层、第二层及第三层,所述第一层、第二层和第三层彼此贴合设置,且相邻两层的材质不同,该三层经一体挤出成型而形成一体结构,所述第一层的材质为聚甲基丙烯酸甲脂或其共聚物,第二层的材质为聚苯乙烯,第三层的材质为聚甲基丙烯酸甲脂或其共聚物。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扩散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层设有若干大小、形状均相同且呈均勻分布的微结构。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扩散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扩散板进一步包括与所述三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建林张黎明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拓显光电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