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郭海新专利>正文

一种对流/辐射一体化换热末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302845 阅读:2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27 09:51
一种对流/辐射一体化的空调换热末端设备。该设备上部采用筒状的毛细管换热器作为第一换热器2,并配有凝水盘4、风机5、进风口6和出风口7,使得第一换热器实现和房间的对流换热,具有除湿功能,下部采用席状的毛细管换热器作为第二换热器3,通过管路实现与第一换热器的串联,与壳体之间设置相变蓄能材料,并配有温湿度传感器8和电动三通阀9,使得第二换热器实现与房间内的辐射换热,具有高舒适性和节能性。该设备将对流和辐射两种换热方式结合为一体,利用毛细管作为末端换热设备,实现高温冷水的梯级利用,满足节能和舒适的要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空调末端设备,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冷水空调机组末端设备。
技术介绍
目前,空调机组的末端设备大多采用汽水式和冷媒式设备。这些末端设备为达到调节室内环境的目的,往往采用以下两种换热方式辐射和对流。传统的辐射换热末端以辐射吊顶为主;而传统的对流方式又以风机盘管为代表。传统的单一辐射末端才使用时经常会出现供冷量不够,且易结露的缺点,往往需要另配独立新风系统,如此一来系统的初投资将会十分巨大。传统的对流换热手段在使用过程中又不具备辐射换热方式的节能效果和舒适性。本专利技术解决了传统技术的以上弊端,将对流和辐射两种换热方式结合为一体,利用毛细管作为末端换热设备,实现高温冷水的梯级利用,满足节能和舒适的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冬夏可兼用的、对流/辐射一体化的空调末端设备。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对流/辐射一体化的空调末端设备。该设备包括壳体、位于壳体内的第一换热器及与该第一换热器连通的管路,在所述壳体的上端有百叶窗口作为上部风口,所述第一换热器位于壳体的上部空间内,并通过管路分别与冷热源相接,并且配有风机和冷凝水凝水盘。在所述第一换热器下方还另设有第二换热器,该第二换热器通过管路与第一换热器串联。其特征在于第一换热器为毛细管卷,其特征还在于第二换热器为毛细管席。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换热器为对流换热器。毛细管热交换系统轴向延伸呈柱状结构,柱状结构由高开孔率的孔板作为外壳支撑。其特征在于毛细管内部为冷水流道,毛细管间为空气流道。其特征还在于所述第一换热器配有风机加强空气的对流换热。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二换热器和壳体间的间隙应尽可能的小,优选一体化设置, 以使得所接触的壳体面板的具有良好的辐射换热能力。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换热器通过电动三通和所述第一换热器串联,其特征还在于所述第二换热器表面安置有温湿度传感器, 用以控制三通。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作为改进方案,在第二换热器的网栅和壳体内表面间设置相变蓄能材料,用以储存冷热量,在冷/热源停止运行的情况下仍然可以提供冷热量,并在毛细管内水温低于室内露点温度的情况下,使外壳外表面温度保持高于露点温度。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中,由于同时设置了对流换热器和辐射换热器,能够同时实现空调末端对流和辐射换热过程,同时具有辐射换热的舒适性和对流换热的除湿功能,同时,对流换热器和辐射换热器串联运行,实现了高温冷水的梯级利用,更具节能效果。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具体的实验方式加以说明,以使得本专利技术变得更加清楚。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外形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第一换热器图示图3.为本专利技术所述冷水上进下出的第:二换热器图示图4.为本专利技术工作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夏季的一种工况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夏季的另一种工况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冬季工况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中电动三通的细节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所述冷水上进上出的第:二换热器图示附图中标号1为壳体,2为第一换热器,3为第二换热器,4为凝水盘,5为风机,6为进风口,7为出风口,8为温湿度传感器,9为电动三通,10为相变材料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详细阐述本专利技术的内容。应该理解本专利技术并不局限于下述优选实施方式,优选实施方式仅仅作为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说明。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主要由外壳1、第一换热器2、第二换热器3、凝水盘4、露点探测器8和电动三通9组成。在壳体内部上端为第一换热器,内置风机5以加强对流,壳体两端开圆孔为进风口 6,壳体上部凸出面开百叶出风口 7。如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换热器2,即对流换热器,为卷筒状毛细管换热器。如图3.所示,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换热器3,即辐射换热器,为席状毛细管换热器。如图4.所示,本专利技术在房间中安装位置为贴墙安转,顶部出风口可裸露也可以隐藏置于吊顶层间。如图中所示意,在夏季时候,本专利技术上部第一换热器实现和房间的对流换热,具有除湿功能,下部第二换热器实现与房间内的辐射换热,具有节能性和高舒适性。如图5.所示,此为夏季的一种工况,第一级冷水由冷水入口进入所述新型末端, 首先经过第一换热器2,此时风机5运行,引导室内空气经进风口 6进入与第一换热器2对流换热,然后分别经壳体上部百叶出风口 7和壳体下部出风口 7散出,进入室内进行气流组织。冷凝水经凝水盘4由冷凝水出口排出。在经过第一换热器2之后,第一级冷水温度升高,为次级冷水。次级冷水经电动三通9的A、C 口进入第二换热器,和室内进行辐射换热。此时温湿度探测器8对第二换热器表面温湿度进行检测,一旦有结露危险,即发出相应信号至电动三通9。如图6.所示,此时由于第二换热器有结露危险,当电动三通9接收到来自温湿度探测器8的信号之后,电动三通的通向由A-C通变为A-B通,第二换热器3被旁通,于是次级冷水不再经过第二换热器而直接由冷水出口离开。如图7.所示,冬季供暖时,热水由热水入口(原夏季工况时的冷水出口)进入此末端,经过第二换热器与室内实现辐射换热。之后,热水经过第一换热器,再经热水出水口 (原夏季工况时的冷水入口)离开。此工况下,风机5停止运行,防止对室内造成吹风感和严重的室内温度分层现象,同时凝水盘4将不起作用。如图8.所示,此为电动三通9的细节图,此三通为L型三通。夏季供冷工况下,当4CN 102425830 A说明书 2/3页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具体的实验方式加以说明,以使得本专利技术变得更加清楚。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外形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第一换热器图示图3.为本专利技术所述冷水上进下出的第:二换热器图示图4.为本专利技术第二换热器3无结露风险时,A-C连通;当第二换热器3有结露风险时,A-B连通。冬季供热工况时,保持A-C连通。 壳体1通道中的空气已在上部第一换热器2冷筒中被除湿,即使第二换热器3辐射网栅的冷水温度低于露点温度,流经壳体1通道中的空气不会再次结露。故下部不再需要安装冷凝水盘。故需要重点考虑的是保证辐射外表面的温度不要低于露点温度,采用控制开关或控制流量,在网栅与外表面之间加相变蓄能材料或隔热层都是可行措施。电动执行器调节三通阀用于控制流经辐射网栅的水量,使网栅表面温度保持在既充分提供冷量, 又保证外壳外表面温度高于露点温度,该调解三通阀也可通过手动调节三通阀由用户自行调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对流/辐射一体化的换热末端设备,该设备包括壳体、位于壳体内的第一换热器及与该第一换热器连通的管路,在所述壳体的上端有百叶窗口作为上部风口,所述第一换热器位于壳体的上部空间内,并通过管路分别与冷热源相接,并且配有风机和冷凝水凝水盘。其特征在于,在第一换热器的下方另外有第二换热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流/辐射一体化的换热末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器为筒状的毛细管换热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流/辐射一体化的换热末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换热器为席状的毛细管换热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对流/辐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海新
申请(专利权)人:郭海新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