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何礼君专利>正文

一种油水分离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723421 阅读:18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油水分离装置;它包括气浮槽1和污油汇集槽2,污油汇集槽2设置在气浮槽1的外围,污油汇集槽2的上部设有污油外排管3,气浮槽1的下部设有废水进液管7,污油汇集槽2的下部设有清液出液管4,气浮槽1的下部设有气泡粒径<50微米的微细气泡发生器5。微细气泡发生器5产生的微细气泡大量上浮,在液面上存在着明显的搅动,污油层中含水量也较高,不易汇集积聚,上浮到气浮槽液面上的污油能全部自动汇流到污油汇集槽2中,使油水分离。(*该技术在201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本技术涉及油水分离装置,特别是含油、乳化液废水经化学破乳后,进行油水分离的装置。在含油、乳化液废水中,因表面活性剂的存在而使油水乳化,油以极微小的颗粒胶状均匀分散在水中(平均粒径小于1微米),胶状油珠被-COO或-C-SO3-基团包围,形成带相同负电荷的胶体微粒,相互电性排斥使胶体微粒保持着高度分散和稳定的状态。化学破乳就是在含油、乳化液废水中加入一定量的金属类电解质,其水解产生的金属阳离子与胶体微粒进行电性中和而使胶体化学脱稳,胶状油珠微粒经互相碰撞凝聚形成油滴浮上而完成破乳。含油、乳化液废水经化学破乳后还需进行油水分离,但国内外迄今采用的油水分离方法都很不理想。絮凝沉淀分离法,它分离时间长(1-2天),占地面积大,且清液浊度高,污油灰分高造成二次污染等,因而难以推广;絮凝气浮法通常采用溶气气浮法,因破乳后悬浮物浓度过高(达到104ppm),溶气气浮产生的空气量有限(40mL/L),难以完全气浮,只好将含油、乳化液废水成倍稀释,再多次气浮,因此投资昂贵、运行费用高,也难以推广。本技术的目的为提供一种油水分离装置,它可有效克服上述二类油水分离方法的相应弊病,容易推广。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解决方案为它包括气浮槽和污油汇集槽,污油汇集槽设置在气浮槽的外围,污油汇集槽的上部设有污油外排管,气浮槽的下部设有废水进液管,气浮槽的下部设有微细气泡发生器。本技术采用微细气泡发生器(如专利号97241057.0公开的微细气泡发生器),压缩空气通过微细气泡发生器,在含油、乳化液废水中直接产生大量微细气泡,破乳后的油滴立即被气泡捕集迅速上浮而实现油水初步分离,且因微细气泡量大,含油、乳化液废水不需要稀释,一次气浮即可完成油水分离;其次,在气浮槽内装有超微细气泡发生器,其气泡粒径<50微米,可使油水初步分离后的破乳清液中微细悬浮物实现高精度固液分离,并加速破乳清液中有机物氧化降解,实现清液COD达标直接外排;第三,微细气泡大量上浮,在液面上存在着明显的搅动,污油层中含水量也较高,不易汇集积聚。本技术内层是气浮槽,外层是污油汇集槽,当污油在污油汇集槽内集聚到相当厚度后,打开污油汇集槽的污油外排管排油手阀定时排放到污油槽内,克服了上述二类油水分离方法的各种弊病,容易推广。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1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2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3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的本技术实施方案1,它由气浮槽1、污油汇集槽2组成,污油汇集槽2设置在气浮槽1的外围,气浮槽1的下部设有气泡粒径<50微米的微细气泡发生器5(专利号97241057.0公开的微细气泡发生器),微细气泡发生器5由进气管6提供压缩空气;污油汇集槽2的上部设有污油外排管3;污油汇集槽2的下部设有清液出液管4;气浮槽1的下部设有废水进液管7、蒸汽加热管8和化学破乳剂布液管9,使气浮槽1成为气浮破乳槽。如图2所示的本技术实施方案2,它由气浮槽1、污油汇集槽2和外围气浮槽11组成,污油汇集槽2设置在气浮槽1的外围,气浮槽1与污油汇集槽2之间设有一外围气浮槽11,气浮槽1和外围气浮槽11的下部设有气泡粒径<50微米的微细气泡发生器5;微细气泡发生器5由进气管6提供压缩空气;外围气浮槽11的下部设有清液出液管4,将已处理过清液排出。污油汇集槽2的上部设有污油外排管3,污油汇集槽2的下部与气浮槽1用管道10连通,由于气浮槽中存在有大量微细气泡,使其液体比重略小于污油收集槽内液体比重,因而气浮槽液面要高于污油收集槽,因而上浮到气浮槽1液面上的污油能全部自动汇流到污油汇集槽中;气浮槽1的下部设有废水进液管7、蒸汽加热管8和化学破乳剂布液管9,使气浮槽1成为气浮破乳槽。如图3所示的本技术实施方案3,它由两组本技术装置组成,第一组的污油汇集槽2的上部通过联通管12与第二组的气浮槽14联通;两组污油汇集槽2、13的上部设有污油外排管3,第二组中的污油汇集槽13的下部与气浮槽14用管道10连通,两组气浮槽1、14的下部都设有气泡粒径<50微米的微细气泡发生器5,第二组的气浮槽14外壁上设有清液出液管4,第一组的气浮槽1的下部设有废水进液管7、蒸汽加热管8和化学破乳剂布液管9。含油、乳化液废水通过废水进液管7进入第一组本技术装置,加热、化学破乳、第一次油水分离后,污油经污油外排管3排放到出去,清液经联通管12,进入第二组本技术装置,进行第二次油水分离,污油经污油外排管3排出,清液从清液出液管4排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油水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气浮槽(1)和污油汇集槽(2),污油汇集槽(2)设置在气浮槽(1)的外围,污油汇集槽(2)的上部设有污油外排管(3),气浮槽(1)的下部设有废水进液管(7),气浮槽(1)的下部设有微细气泡发生器(5)。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油水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气浮槽(1)和污油汇集槽(2),污油汇集槽(2)设置在气浮槽(1)的外围,污油汇集槽(2)的上部设有污油外排管(3),气浮槽(1)的下部设有废水进液管(7),气浮槽(1)的下部设有微细气泡发生器(5)。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水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气浮槽(1)的下部设有化学破乳剂布液管(9)。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油水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气浮槽(1)的下部设有蒸汽加热管(8)。4.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油水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污油汇集槽(2)的下部设有清液出液管(4)。5.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油水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气浮槽(1)外壁上设有清液出液管(4)。6.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油水分离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礼君何旭龙魏颖梅
申请(专利权)人:何礼君何旭龙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3[中国|武汉]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