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通气塞及具有该通气塞的汽车变速箱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228655 阅读:2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通气塞,包括塞体和塞帽,所述塞体的内腔为两种不同直径的互通的圆柱形,所述塞体的内腔直径大的部分为大径腔,直径小的部分为小径腔,所述塞帽套设在大径腔上并与大径腔外壁配合固定在一起,由于大径腔内径较大,小径腔内径较小,当混合着油液的空气由小径腔进入到大径腔时,空间突然增大,压力减小,空气的排出速度减慢,油液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落到大径腔的内壁上,空气与油液分离,油液流回箱体内部,避免了喷油现象。(*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通气塞及具有该通气塞的汽车变速箱
技术介绍
通气塞作为汽车变速箱、驱动电机(内有润滑油润滑轴承)不可缺少的零部件,在汽车运行过程中变速箱内部气压会增高,需要及时将气体排到外界,汽车变速箱冷却后需要外部气体的补充,现阶段常用通气塞有以下几种(1)常闭式通气塞,主要由塞体、塞帽、橡胶盖片(或钢球)和弹簧构成,当温度降低后,因为单向常闭式,外部气体不能补充进内部。如附图1所示,常闭式通气塞,主要由塞帽1、弹簧2、橡胶垫3及塞体4构成,通过弹簧2预压缩将橡胶垫3抵靠在塞体4 一端的端面上,弹簧2和橡胶垫3位于塞帽1内部,塞体上设有限位台阶5,塞帽开口处设有卡勾6, 塞体4和塞帽1通过卡勾6与限位台阶5的扣合固定在一起,在变速箱运行时,箱体内部温度上升,当内部气压超出外界气压时,内部气体顶开橡胶垫3,排出多余气体,使得内外压力平衡;在变速箱冷却后,内部气压小于外界气压,此时由于弹簧3弹力的作用,橡胶垫压紧在塞体的端面上,外界气体无法进入箱体内部补充气压;(2)常开式通气塞,主要由塞体和塞帽部件构成,不能有效的防止外部杂质进入变速箱内。以上结构的通气塞,在汽车运行过程中变速箱内产生的气体不能及时排出,在汽车变速箱冷却后也不能得到外部气体的补充,由于通气塞的长度也较短,一般小于30mm,在气体排放过程中,油液与空气不能充分分离,很容易出现喷油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克服油气不能充分分离,提供了一种可以实现油气分离的通气塞,本技术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包含该通气塞的汽车变速箱。一种通气塞,包括塞体和塞帽,所述塞体的内腔为两种不同直径的互通的圆柱形, 所述塞体的内腔直径大的部分为大径腔,直径小的部分为小径腔,所述塞帽套设在大径腔上并与大径腔外壁配合固定在一起。进一步地,还包括用于支撑的顶圈及设有常闭阀口的开口塞,所述顶圈沿轴向设有通孔,所述顶圈沿轴向方向抵靠在所述开口塞的端面上,所述开口塞的另一端面抵靠并覆盖所述大径腔的端面上,所述顶圈、开口塞及大径腔位于塞帽内,所述塞帽沿轴向方向压紧顶圈、开口塞并与大径腔外壁配合固定在一起。进一步地,所述顶圈为空心圆柱,在所述顶圈上沿径向设有通气槽。进一步地,所述顶圈的端面上设有至少一个所述通气槽。进一步地,所述开口塞为圆形氟橡胶板,在所述开口塞的中心处设有至少三个常闭阀片,由所述常闭阀片构成所述常闭阀口。进一步地,所述开口塞的端面上设有凸起部,所述凸起部为圆环形,所述开口塞通3过所述凸起部固定在所述大径腔上。进一步地,所述凸起部与所述大径腔过盈配合。进一步地,述通气塞的轴向长度大于等于45mm。进一步地,所述大径腔的内壁和所述小径腔的内壁之间设有用于过渡的斜台。一种汽车变速箱,所述汽车变速箱包括通气塞,所述通气塞为上述的通气塞。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通气塞,包括塞体和塞帽,所述塞体的内腔为两种不同直径的互通的圆柱形,所述塞体的内腔直径大的部分为大径腔,直径小的部分为小径腔,所述塞帽套设在大径腔上并与大径腔外壁配合固定在一起,由于大径腔内径较大,小径腔内径较小,当混合着油液的空气由小径腔进入到大径腔时,空间突然增大,压力减小,空气的排出速度减慢,油液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落到大径腔的内壁上,空气与油液分离,油液流回箱体内部,避免了喷油现象。附图说明图ι是现有技术中通气Ig的剖视图。图2是本技术通气Ig的--种实施例的分解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通气Ig的--种实施例的顶圈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通气Ig的--种实施例的开口塞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通气Ig的--种实施例的开口塞的正视图。图6是本技术通气Ig的--种实施例的内外气压相等时的剖视图。图7是本技术通气Ig的--种实施例的内部气压大于外部气压时的剖视图。图8是本技术通气Ig的--种实施例的内部气压小于外部气压时的剖视图。其中。塞体100大径腔101小径腔102斜台103螺纹104限位台阶105开口塞200常闭阀口201常闭阀片202凸起部203顶圈300通气槽301通孔302塞帽400卡勾401。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如图2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通气塞,包括塞体100,塞帽400,所述塞体100 包括顶圈300和开口塞200,所述塞体100的内腔为两种不同直径的互通的圆柱形,直径大的部分称为大径腔101,直径小的部分称为小径腔102,所述顶圈300为空心圆柱,所述开口塞设有常闭阀口 201,所述开口塞一面覆盖大径腔101的端面,所述顶圈300沿径向方向抵靠在所述开口塞的另一面,所述顶圈300、开口塞及大径腔101位于塞帽400内,所述大径腔 101沿径向方向压紧顶圈300和开口塞并与大径腔101外壁配合固定在一起。结合图6所示,所述大径腔101外壁设有限位台阶105,小径腔102的外壁上设有螺纹104,通过螺纹104可以实现通气塞与汽车变速箱箱体或者电机壳体的固定连接。所述塞体100呈漏斗形状,大径腔内径较大,下小径腔内径较小,当混合着油液的空气由小径腔进入到大径腔时,空间突然增大,压力减小,空气的排出速度减慢,油液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落到大径腔的内壁上,空气与油液分离,油液回流进箱体,所述大径腔101 的轴向长度需要满足能实现油气分离的条件,大径腔101的长度过短会使得空气与油不能够充分分离,容易发生喷油现象,在本实施例中,塞体100的长度大于等于45mm,长度比传统的长IOmm至15mm,所以大径腔101的轴向长度足够满足实现油气分离的条件,大径腔 101的直径较大,小径腔102的直径较小,即使有油液跟随气体排出,由小径腔102进入大径腔101过程,空间增大,压力减小,在大径腔101中实现油气分离,油液回流进箱体。优选地,所述塞体100在所述大径腔101和小径腔102之间设有用于过渡的斜台 103,所述塞体100呈漏斗形状,便于油液由大径腔101流入小径腔102,进而回流进箱体。所述塞帽400为直筒状,一端封闭,另一端开口,在开口处沿圆周设有卡勾401,卡勾401与限位台阶105配合固定,使得塞帽400不会松脱,塞帽400对顶圈300和开口塞 200起到保护作用,所述卡勾401均勻设置在开口处的圆周上,可以连续设置,也可以间隔设置,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卡勾401连续设置在开口处圆周上。所述塞帽400的内径以恰好可以套设在所述大径腔101外壁为宜,塞体100内径过大不仅浪费空间,使得通气塞不紧凑,也容易使得各部分组件之间发生窜动。结合图3所示,所述顶圈300沿轴向设有通孔30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顶圈300为空心圆柱,所述空心圆柱的外径小于所述塞帽400内径,以所述塞帽400内部恰好容纳顶圈 300为宜,在所述顶圈300的周壁上沿径向设有用于通气的通气槽301,所述通气槽301至少设有一个,在本实施例中,在顶圈300的端面上沿径向方向设有用于通气的通气槽301, 在顶圈300的端面上沿圆周方向均勻设有4个通气槽301。结合图4所示,所述开口塞200为圆形橡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涛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