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轴电缆用接头以及终端处理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7225392 阅读:19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同轴电缆用接头以及终端处理方法。同轴电缆用接头(10)被安装在同轴电缆(9)的终端上,具有接头部(1)和接线部(2)。接线部(2)从接头部(1)的基端部延伸出来而与同轴电缆(9)的终端进行接线。接线部(2)具有导体筒(21)、开口式压接筒(22)以及宽度窄的结合带(23)。导体筒(21)配置在接头部(1)的基端部侧,能够压接内部导体(9a)。开口式压接筒(22)与导体筒(21)相邻,能够以围成圆筒状的方式压接电介质(9b)。结合带(23)以桥接方式结合导体筒(21)与开口式压接筒(22)。在对导体筒(21)以及开口式压接筒(22)进行压接时、或进行压接之后,切断结合带(23)的两端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特别涉及压接同轴电缆中具备的内部导体以及电介质的接头的构造、以及使用了该接头的同轴电缆的终端处理方法。
技术介绍
同轴电缆是为了传送电信号而被规定了特性阻抗的不平衡型的屏蔽电线。同轴电缆的特征在于,能够防止电磁波向外部泄漏,且能够以某种程度弯曲,被广泛用作将电视接收机或无线机等与天线连接的供电线。关于同轴电缆,通过聚乙烯等电介质(绝缘体)来包覆配置在中心部的内部导体。 该电介质被由编织线构成的外部导体覆盖,进而通过包层(保护包覆层)覆盖该外部导体。在将接头接线到这样的同轴电缆的终端时,利用具有用于压接外部导体的导体筒 (conductor barrel)和用于压接包层的绝缘夹头(insulation grip)的外部导体用接头, 与外部导体电连接。在利用导体筒压接外部导体的情况下,如果其压接力较强,则电介质将发生变形而被压毁,在传送电信号时,会对阻抗变动产生影响。另一方面,在利用导体筒压接外部导体的情况下,如果其压接力较弱,则外部导体用接头与同轴电缆之间的固着力小,当作用了使外部导体用接头与同轴电缆相离的张力时,有时会相对于彼此而脱落。为了防止上述缺陷,例如在日本特开2006-3028 号公报(以下,称为专利文献1) 中,公开了一种具有通过导体筒来压接外部导体的外部导体用接头的同轴电缆用连接器, 其中,在电介质上插嵌圆筒状的金属制套管,在该套管上包覆外部导体,通过导体筒来进行压接。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套管的特征在于,混合形成有以下两部分,其中,第一部分形成为这样的锥面该锥面沿径向倾斜成,使得该套管的圆周方向的作为接缝的对接端缘中的一个端缘压到另一个端缘上;第二部分形成为这样的锥面该锥面沿径向倾斜成,滑入另一个端缘下,并且,与该一个端缘相对的另一个端缘形成为能够沿着锥面滑动的倒锥面。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套管给出了以下提示在将外部导体用接头连接到应对高频的同轴电缆上时,能够抑制同轴电缆的变形,得到良好的高频特性、电线固着力以及电连接。根据专利文献1的第1实施方式,分别构成了内部导体用接头(内导体端子20)、 外部导体用接头(外导体端子50)以及套管(圆筒状套管30),因此,同轴电缆的终端处理步骤(处理时间)繁多。因此,很难降低用于将同轴电缆用连接器安装到同轴电缆的终端上的、所谓线束(wiring harness)的制造成本。根据专利文献1的第2实施方式,虽然外部导体用接头(外导体端子51)与套管 (圆筒状套管30)构成为一体,但是为了连接外部导体用接头(外导体端子51)和编织线 (屏蔽导体16),需要用到外壳(与屏蔽导体压接部M以及包层压接部56相伴地使用的额4外的遮蔽部件58)。因此,在专利文献1的第2实施方式的终端处理步骤中,也与专利文献1的第1实施方式相同,很难降低用于将同轴电缆用连接器安装到同轴电缆的终端上的、线束的制造成本。另外,在专利文献1的第1以及第2实施方式中都存在如下问题由于构成为需要分别安装内部导体用接头(内导体端子20)和套管(圆筒状套管30),因此,相对于内部导体用接头,套管在电介质(绝缘体14)上的安装位置不可靠。如果套管未相对于内部导体用接头安装在规定的位置处而导致位置偏差的变动大,则由信号的反射引起的、作为设计值的电压驻波比(VSWR Voltage Standing Wave Ratio)发生变动,而当VSWR较高时,在接收侧可能会产生噪声等障碍。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正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缩短同轴电缆的终端处理步骤,且能够抑制VSWR的变动的。本专利技术的第1方式是一种同轴电缆用接头,其安装在同轴电缆的终端上,该同轴电缆具有配置于中心部的内部导体、覆盖该内部导体的电介质、覆盖该电介质的编织线以及覆盖该编织线的包层,其中,该同轴电缆用接头具有与对方侧接头连接的接头部;以及从该接头部的基端部延伸出来而与所述同轴电缆的终端进行接线的长条的接线部,所述接线部具有开口成U字状的导体筒,其配置在所述接头部的基端部侧,能够压接所述内部导体;开口成U字状的开口式压接筒,其与该导体筒相邻,能够以圆筒状地围住所露出的所述电介质的方式,压接该电介质;以及宽度窄的结合带,其以桥接的方式结合所述导体筒的端缘的一部分与相邻的所述开口式压接筒的端缘的一部分,所述结合带形成为,在对所述导体筒以及所述开口式压接筒进行压接时、或进行压接之后,能够切断该结合带的两端部,使得该导体筒与该开口式压接筒断开。上述第1方式中记载的导体筒和开口式压接筒中的“筒(barrel) ”,表示用于构成接头的压接部位,而“对筒进行压接”,表示为了得到良好的连接,而对筒进行成形使其产生塑性变形。在第1方式中,将导体筒压接在内部导体上,从而能够将导体筒保持在内部导体上,同时实现电连接。伴随与此,将开口式压接筒压接在电介质上,从而能够将开口式压接筒保持在电介质上。在上述第1方式的同轴电缆用接头中,通过结合带来规定导体筒与开口式压接筒之间的间隔距离。因此,即使在分别对导体筒与开口式压接筒进行压接之后,分离了结合带,两者之间的间隔距离也会得到保持。本专利技术的第2方式是一种同轴电缆的终端处理方法,将同轴电缆用接头安装到同轴电缆的终端上,该同轴电缆具有配置于中心部的内部导体、覆盖该内部导体的电介质、 覆盖该电介质的编织线以及覆盖该编织线的包层,其中,该同轴电缆用接头具有与对方侧接头连接的接头部;以及从该接头部的基端部延伸出来而与所述同轴电缆的终端进行接线的长条的接线部,所述接线部具有开口成U字状的导体筒,其配置在所述接头部的基端部侧,能够压接所述内部导体;开口成U字状的开口式压接筒,其与该导体筒相邻,能够以圆筒状地围住所露出的所述电介质的方式,压接该电介质;以及宽度窄的结合带,其结合所述导体筒的端缘的一部分与相邻的所述开口式压接筒的端缘的一部分,该同轴电缆的终端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切断及剥离步骤,调整所述同轴电缆的长度尺寸而切断该同轴电缆的终端,之后,从所述内部导体的端面,按规定长度阶段性地剥离所述电介质、所述编织线以及所述包层;编织线翻折步骤,将所述编织线翻折成覆盖所述包层;以及压接及切断步骤,在针对所述导体筒以及所述开口式压接筒进行压接时、或进行压接之后,切断所述结合带的两端部,使得该导体筒与该开口式压接筒断开。在上述第2方式的同轴电缆的终端处理方法中,还包括以下步骤编织线复原步骤,使所述编织线复原,用该编织线覆盖已压接后的圆筒状的所述开口式压接筒;以及外部导体用接头安装步骤,使用具有第1压接部以及第2压接部的外部导体用接头,通过所述第 1压接部从所述编织线的上方对已压接后的所述开口式压接筒进行压接,并且通过所述第 2压接部对所述包层进行压接。在本专利技术的同轴电缆用接头中,包含接头部和导体筒的内部导体用的接头与保护电介质不发生变形的套管(对开口式压接筒进行压接之后的套管)构成为一体。由此,能够提高安装到同轴电缆上的容易性、可靠性以及精度中的至少一项。而且,本专利技术的同轴电缆用接头有助于同轴电缆的终端处理步骤(处理时间)的缩短以及线束的制造成本的降低。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同轴电缆用接头的结构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的同轴电缆用接头的主视图。图3A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的同轴电缆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古贺伸一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压着端子制造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