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缆连接器组合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208567 阅读:24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线缆连接器组合,包括相互配合的板端连接器和线端连接器,板端连接器包括板端绝缘体、安装于板端绝缘体内的板端端子及包覆于板端绝缘体外的板端外壳。线端连接器包括线端绝缘体、安装于线端绝缘体的线端端子及包覆于线端绝缘体外的线端外壳。板端外壳上弯折延伸形成卡条,且冲设有卡口。线端外壳上弯折延伸形成与卡条弹性卡紧的卡脚,且线端绝缘体上连接一固定板,固定板上凸伸一凸肋,凸助固持于板端连接器的卡口内,从而使板端外壳与线端外壳紧密嵌插并确保其防电磁干扰功能。(*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线缆连接器组合,特别是涉及一种能够防电磁干扰的线缆连接器组合。
技术介绍
系统和电子设备中的印刷电路板在发送、接收信号,需要与基片外部进行连接。很多情况下,印刷板和基片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通常需要线对板连接器来连接。传统的线对板连接器结构很简单,将触点放置在外壳中,常用的触点有两种类型棒状或片状的“插头” 和“插座”。把插头完全挤进插座中实现触点连接和“配对”,从而实现信号的传递。然而,上面撰述的线对板连接器在相互结合后,电磁波与电子组件会相互作用,产生干扰现象,不能满足客户要求和设计需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能够防电磁波和电子组件相互干扰的线缆连接器组合。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的线缆连接器组合,包括相互配合的板端连接器和线端连接器,所述板端连接器包括板端绝缘体、安装于板端绝缘体内的板端端子及包覆于板端绝缘体外的板端外壳,板端外壳由前墙、后墙及两侧墙围成。后墙两侧及两侧墙上端向内向下弯折延伸形成卡条,且前墙两侧还向内向上冲设有贯穿于前墙的卡口 ;所述线端连接器包括线端绝缘体、安装于线端绝缘体的线端端子及包覆于线端绝缘体外的线端外壳,所述线端外壳由前板、两侧板及后板相围而成,后板两侧及两侧板下端向内弯折延伸后再向下弯折延伸形成卡脚,卡脚与卡条弹性卡紧,所述线端绝缘体包括主体部及由主体部下端面向下凸伸出的对接部,主体部前表面上连接一上下延伸的固定板,固定板朝向线端绝缘体的表面凸伸一凸肋,凸助固持于板端连接器的卡口内。综上所述,本技术线缆连接器组合通过板端外壳包覆于板端绝缘体外,线端外壳包覆于线端绝缘体外,且线端连接器的凸助固持于板端连接器的卡口内,卡脚与卡条弹性卡紧,使板端外壳与线端外壳紧密嵌插并确保其防电磁干扰功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线缆连接器组合的立体图。图2为图1所示线缆连接器组合的立体分解图。图3为更详细的线缆连接器组合的立体分解图。图4为图1所示线缆连接器组合的板端绝缘体立体图。图5为图1所示线缆连接器组合的线端绝缘体立体图。图中各附图标记说明如下板端连接器1板端绝缘体11插接空间110底壁111前壁112卡槽1121后壁113侧壁114卡块1141舌部115端子槽116开槽117凸台118防呆块119板端端子12固持部121弹臂122焊接部123板端夕卜壳13前墙131后墙132侧墙133卡条134缺口135卡持136卡片137焊接脚138卡口139线端连接器2线端绝缘体21主体部211对接部212凹槽213端子槽214卡台215卡槽216固定板217凸肋2171卡脚槽218防呆墙219线端端子22对接脚221卡持部222夹线部223线端外壳23凹部230侧板231后板232前板233卡脚234弹性片23具体实施方式为详细说明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请参阅图1和图2,本技术线缆连接器组合包括相互配合的板端连接器1和线端连接器2。所述板端连接器1包括板端绝缘体11、安装于板端绝缘体11内的板端端子 12及包覆于板端绝缘体11外的板端外壳13。所述线端连接器2包括线端绝缘本体21、安装于线端绝缘体21的线端端子22及包覆于线端绝缘体21外的线端外壳23。该线缆连接器组合通过电路板(图未示)电连接的板端端子12和与线缆(图未示)电连接的线端端子22的相互嵌插而实现电路板与线缆的电路连接。请参阅图3及图4,所述板端绝缘体11具有底壁111、从底壁前后侧缘及两侧缘向上垂直延伸出的前壁112、后壁113及两侧壁114,该底壁111、前壁112、后壁113及两侧壁 114围成一插接空间110。底壁111中部向插接空间110内凸伸一舌部115,底壁111下表面开设有贯穿至舌部115及前壁112、后壁113上的端子槽116。后壁113两侧及两侧壁114 上端向下凹设有开槽117,且两侧壁114内侧临接后壁113处均向内凸设有防呆块119,两侧壁114外表面上设有卡块1141,前壁112及后壁113外表面上设有凸台118,且前壁112 外表面上还设有卡槽1121。请续参阅图3和图4,所述板端端子12呈前后两排固持于板端绝缘体11的端子槽 116内,其包括固持部121、由固持部121上侧缘间隔一定距离向上延伸形成的两弹臂122 及由固持部121 —端向外延伸形成的焊接部123。固持部121固持于端子槽116内,弹臂 122伸出于舌部115及前板112和后板113之间的插接空间110内,焊接部123伸出板端绝缘体11外。请续参阅图3,所述板端外壳13由前墙131、后墙132及两侧墙133围成。后墙132 两侧及两侧墙133上端向内向下弯折延伸形成卡条134,两侧墙133上开设有与卡块1141 卡合的缺口 135,前墙131及后墙132上向内冲设有卡持136,且前墙131两侧还向内向上冲设有卡片137及贯穿于前墙的卡口 139,两侧墙133下端向外水平弯折延伸形成有焊接脚 138,以焊接于电路板上。板端外壳13包覆于板端绝缘体11外,卡条134绕过开槽117而夹持于后壁113及两侧壁114内侧,卡持136从上侧卡持于凸台118上,使板端外壳13不能相对板端绝缘体12产生向下的位移;卡块1141卡持于缺口 135内,卡片137卡持于卡槽 1121内,使板端外壳13不能相对板端绝缘体12产生向上的位移,从而将板端外壳13包覆固定于板端绝缘体12上。请续参阅图3及图5,所述线端绝缘体21包括主体部211及由主体部211下端面向下凸伸出的对接部212,对接部212上开设有凹槽213,对接部212插接于插接空间110 内,舌部115容置于凹槽213内。主体部211上开设有延伸至对接部212的端子槽214。主体部211前后表面上均设有卡台215及卡槽216。主体部211前表面上连接一上下延伸的固定板217,固定板217朝向线端绝缘体21的表面凸伸一凸肋2171。线端绝缘体21的主体部211及对接部212两侧及后侧表面上还凹设有上下延伸的卡脚槽218,对接部212前端两侧表面均向外凸设有防呆墙219,以与防呆块119配合实现防呆功能。请续参阅图3和图4,线端端子22呈前后两排固持于线端绝缘体21的端子槽214 内,其包括对接脚221、连接于对接脚221 —端卡持部222及连接于卡持部222自由端的夹线部2M。请续参阅图3和图4,所述线端外壳23由前板233、两侧板231及后板232相围而成,后板232两侧及两侧板231下端向内弯折延伸后再向下弯折延伸形成四条卡脚234,前板233及后板232上各向内冲设有两凹部230,且前板233及后板232上还各向内向上冲设有两弹性片235。线端外壳23包覆于线端绝缘体21外,卡脚234夹持于线端绝缘体21的卡脚槽218内,凹部230从上侧卡持于卡台215上,使线端外壳23不能相对线端绝缘体21 产生向下的位移;弹性片235卡持于卡槽216内,使线端外壳23不能相对线端绝缘体21产生向上的位移,从而将线端外壳23包覆固定于线端绝缘体21上。请续参阅图2和图3,板端连接器1与线端连接器2配合时,板端端子12安装于板端绝缘体11上,线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线缆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包括相互配合的板端连接器和线端连接器,所述板端连接器包括板端绝缘体、安装于板端绝缘体内的板端端子及包覆于板端绝缘体外的板端外壳;板端外壳由前墙、后墙及两侧墙围成,后墙两侧及两侧墙上端向内向下弯折延伸形成卡条,且前墙两侧还向内向上冲设有贯穿于前墙的卡口;所述线端连接器包括线端绝缘体、安装于线端绝缘体的线端端子及包覆于线端绝缘体外的线端外壳,线端外壳由前板、两侧板及后板相围而成,后板两侧及两侧板下端向内弯折延伸后再向下弯折延伸形成卡脚,卡脚与卡条弹性卡紧,所述线端绝缘体包括主体部及由主体部下端面向下凸伸出的对接部,主体部前表面上连接一上下延伸的固定板,固定板朝向线端绝缘体的表面凸伸一凸肋,凸助固持于板端连接器的卡口内。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蓝荣钦
申请(专利权)人:富港电子东莞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