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196112 阅读:17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及收容固定于绝缘本体内的数个导电端子,其中,导电端子具有一基部,基部的一端向下倾斜地延伸形成一片状且呈中空结构的第一接触部,第一接触部的一端向外弯折延伸形成第二接触部,一对接连接器的对接端子自第二接触部插入中空结构内;这样的插入方式,不会导致导电端子发生变形,从而使得导电端子与对接端子的接触更加稳定,进而确保电连接器的性能。(*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连接器
,尤其涉及一种电连接器
技术介绍
目前,许多电力产品内设置有若干电路板,每个电路板上设置有用于两电路板之间信号传输的排针,所述电路板通过电缆连接于所述排针,从而实现信号传输的目的。为了方便组装或分离两块电路板,一种线缆连接器应运而生。目前,一般的线缆连接器是由电连接器和对接连接器连接组成。所述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及若干收容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导电端子,所述对接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及若干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对接端子。所述导电端子和对接端子的一端分别通过线缆与电路板连接,所述导电端子和对接端子的另一端则相互嵌插,从而实现所述电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的电性连接,最终实现两块电路板之间的电性连接。所述导电端子弯折形成一呈平面状的接触部,所述对接端子插入所述导电端子时,所述对接端子与所述接触部接触。这样的接触方式,很容易使得所述导电端子发生变形,从而导致所述导电端子与对接端子的接触不稳定,进而影响所述电连接器的性能。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改进的电连接器,不会因所述对接端子插入所述导电端子而使得所述导电端子发生变形,使得所述导电端子与对接端子的接触更加稳定,从而保证所述电连接器的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电连接器,防止对接连接器的对接端子插入导电端子时导致所述导电端子发射变形,从而使得所述导电端子与对接端子的接触更加稳定,进而确保所述电连接器的性能。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及收容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数个导电端子。其中,所述导电端子具有一基部,所述基部的一端向下倾斜地延伸形成一片状且呈中空结构的第一接触部,所述第一接触部的一端向外弯折延伸形成第二接触部,一对接连接器的对接端子自所述第二接触部插入所述中空结构内。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接触部上形成两凸出部,所述对接端子夹持于所述两凸出部。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接触部的一端弯折延伸形成第三接触部,所述第一接触部、第二接触部以及第三接触部连接后呈“U”字型,所述对接端子插入所述中空结构并与所述第三接触部接触。进一步地,所述第三接触部朝向所述第一接触部倾斜。如上所述,本技术电连接器的导电端子具有一基部,所述基部的一端向外延伸形成一片状且呈中空结构的第一接触部,所述第一接触部的一端向外弯折延伸形成第二接触部,对接端子自所述第二接触部插入所述中空结构内;这样的插入方式,不会导致所述导电端子发生变形,从而使得所述导电端子与对接端子的接触更加稳定,进而确保所述电连接器的性能。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电连接器一实施例与对接连接器组成的线缆的立体图。图2是图1的分解图。图3是图1所示一对接端子插入电连接器之一导电端子的立体图。图4是图3的分解图。图5是图4所示导电端子的主视图。图6是图5的侧视图。图中各附图标记说明如下线缆连接器100电连接器10绝缘本体101端子槽1011导电端子102基部1021第一接触部1022第二接触部1023凸出部1023a第三接触部1024对接连接器20绝缘本体201对接端子202端子槽2011卡槽2012金属外壳30卡合部30具体实施方式为详细说明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请参阅图1,本技术电连接器的一实施例10与对接连接器20组成一线缆连接器100,藉由电连接器10与对接连接器20两者的相互嵌插以实现两者的电性连接,该线缆连接器100还包括金属外壳30,所述金属外壳30滑动地设置于所述对接连接器20,且所述金属外壳30可与所述对接连接器20卡合或分离。具体地,请参阅图2,所述电连接器10包括绝缘本体101以及数个导电端子102, 所述绝缘本体101上开设有若干端子槽1011,所述导电端子102收容固定于所述端子槽 1011内。所述对接连接器20包括绝缘本体201以及若干对接端子202,所述绝缘本体201 上开设有若干端子槽2011,所述对接端子202收容固定于所述端子槽2011内。所述导电端子102、对接端子202的一端分别通过线缆40连接两电路板(其中,图中只示出了所述导电端子102与线缆40电性连接,且未示出电路板部分),所述导电端子102的另一端与所述对接端子202的另一端相互嵌插(如图3所示),从而实现两块电路板的电性连接。具体地,所述绝缘本体201上设有卡槽2012,所述金属外壳上设有卡合部301,所述卡合部301卡入所述卡槽2012时,可以实现所述金属外壳30对所述电连接器10和对接连接器20连接后的保持力,使得所述电连接器10和对接连接器20保持更好地接触。当所述卡合部301与所述卡槽2012脱离时,便可将所述电连接器10和对接连接器20拆分开。再请结合图3至图6,所述导电端子102具有一基部1021,所述基部1021的一端向下倾斜地延伸形成一片状且呈中空结构的第一接触部1022,所述第一接触部1022的一端向外弯折延伸形成第二接触部1023,所述第二接触部1023的一端弯折延伸形成第三接触部1024,所述第一接触部1022、第二接触部1023以及第三接触部1024连接后呈“U”字型,且所述第三接触部1024朝向所述第一接触部1022倾斜,所述对接端端子202自所述第二接触部1023插入所述中空结构并与所述第三接触部1024接触。所述第一接触部1022 和第三接触部1024倾斜地设置,可以增加所述对接端子202与所述导电端子102之间接触区域的长度,从而使得所述导电端子102与对接端子202更好地接触。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接触部1023上形成两凸出部1023a,所述对接端子202夹持于所述两凸出部1123a之间。如上所述,本技术电连接器100的对接端子202自所述第二接触部1023插入所述导电端子102的中空结构内;这样的插入方式,不会导致所述导电端子102发生变形, 从而使得所述导电端子102与对接端子202的接触更加稳定,进而保证所述电连接器100 的性能。权利要求1.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及收容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数个导电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端子具有一基部,所述基部的一端向下倾斜地延伸形成一片状且呈中空结构的第一接触部,所述第一接触部的一端向外弯折延伸形成第二接触部,一对接连接器的对接端子自所述第二接触部插入所述中空结构内。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接触部上形成两凸出部,所述对接端子夹持于所述两凸出部。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接触部的一端弯折延伸形成第三接触部,所述第一接触部、第二接触部以及第三接触部连接后呈“U”字型,所述对接端端子插入所述中空结构并与所述第三接触部接触。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接触部朝向所述第一接触部倾斜。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及收容固定于绝缘本体内的数个导电端子,其中,导电端子具有一基部,基部的一端向下倾斜地延伸形成一片状且呈中空结构的第一接触部,第一接触部的一端向外弯折延伸形成第二接触部,一对接连接器的对接端子自第二接触部插入中空结构内;这样的插入方式,不会导致导电端子发生变形,从而使得导电端子与对接端子的接触更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及收容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数个导电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端子具有一基部,所述基部的一端向下倾斜地延伸形成一片状且呈中空结构的第一接触部,所述第一接触部的一端向外弯折延伸形成第二接触部,一对接连接器的对接端子自所述第二接触部插入所述中空结构内。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江芷娴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富强电子有限公司正崴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