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却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7170551 阅读:20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冷却装置。该冷却装置被安装在移动体上而暴露在伴随着该移动体移动所产生的行驶风里,包括底板具有多个散热片的散热部。散热部至少在该散热部的前端部具有设置在各细长流路的起立端(亦即远离底板一侧的那一端)的前端并跨越前后方向的规定范围延伸的空气流调整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这里所公开的技术涉及一种被安装在移动体上从而暴露在伴随着该移动体移动所产生的行驶风里,由此对发热体进行冷却的冷却装置
技术介绍
例如在专利文献1、2中公开了一种布置在铁道车辆的底盘下且用于驱动车辆的功率转换装置进行冷却的冷却装置。该冷却装置包括安装有发热体即功率半导体元件的底板和由竖着设置在该底板上的多个散热片构成的散热部。冷却装置暴露在车辆行驶时所产生的行驶风里,借助利用各散热片进行的热传递将功率半导体元件的热量散发掉。专利文献1 日本公开特许公报特开2000_拟819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公开特许公报特开2001-332883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与例如利用了鼓风机等的强制空冷之情形相比,利用了这样的行驶风的冷却装置具有节省能源的优点。但是被引入冷却装置的行驶风的状态依赖于车辆的行驶状态,并非总是能够给冷却装置提供充分的行驶风。因此,要想可靠地对发热体进行冷却,最好是提高对冷却装置的冷却效率。就例如在专利文献1、2所公开冷却装置而言,已在努力地通过改善对散热片的布置和各散热片的形状提高冷却效率。但是实际情况是这些冷却装置的冷却效率还没有得到充分的提高。这里所公开的冷却装置的目的在于提高冷却装置的冷却效率。该冷却装置被安装在移动体上从而暴露在行驶风里,由此对发热体进行冷却。-用以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本申请专利技术人在从事提高冷却装置的冷却效率这一研究开发工作的过程中,重点放在研究空气是如何在形成在该冷却装置中的散热片间的流路内流动这一问题上。亦即, 在冷却装置中,竖着设置在底板上的散热片,从与行驶风的流动方向的上游端相对应的前端向着与下游端相对应的后端沿前后方向延伸,且在与该前后方向垂直的排列方向上相互留有规定间隔而设。这样一来,在多个相邻散热片之间就形成了口在散热片的所述前端、后端以及起立端(亦即远离底板一侧的端)敞开的多条细长流路,该多条细长流路沿前后方向延伸。本申请专利技术人发现在该细长流路内流动的空气流的流速从流动方向的上游(亦即前端一侧)朝着下游(亦即后端一侧)逐渐下降。后端一侧的流速下降,尤其会导致布置在后端一侧的发热体的散热性恶化,从而导致冷却装置的冷却效率下降。于是,本申请专利技术人为了抑制细长流路内的空气流的流速在流动方向上下降而重复进行了精心研究,结果发现通过在散热片上游端(亦即前端)附近安装改变流入细长流路内的空气流的条件的空气流调整部,即能够抑制细长流路内的空气流的流速伴随着靠近后端一侧而下降。这里所公开的冷却装置包括具有安装面和散热面且在该安装面上安装有至少一个发热体的底板和由竖着设立在所述底板的散热面上的多个散热片构成的散热部。该冷却装置被安装在移动体上从而暴露在伴随着该移动体的移动而产生的行驶风里。各个所述散热片从所述散热面突出地自与该散热面接触的基端朝着起立端延伸, 并且从与所述行驶风的流动方向的上游端相对应的前端朝着与所述行驶风的流动方向的下游端相对应的后端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在所述散热部,多个所述散热片相互间留有规定间隔地布置在与所述前后方向垂直的排列方向上,由此而在相邻的所述散热片之间形成多条细长流路,多条所述细长流路中的各条细长流路的口在该散热片的所述前端、后端以及起立端皆敞开且多条所述细长流路中的各条细长流路沿所述前后方向延伸。所述散热部还具有空气流调整部,该空气流调整部设置在所述散热片的起立端的前端且跨越所述前后方向的规定范围延伸。设在散热部的前端附近的空气流调整部抑制细长流路内的流速朝着后端一侧下降。这样的抑制细长流路内的速度下降的抑制效果有利于提高冷却装置的冷却效率。可以如此,所述空气流调整部为堵塞部,该堵塞部从所述散热片的起立端的前端朝着所述前后方向的后方延伸而设,由此而在所述散热部的至少前端部堵塞各条所述细长流路的位于起立端的开口。此外,所述堵塞部既可以是在散热部接着其排列方向而延伸,堵塞各细长流路的位于起立端的开口的一张平板状部件,又可以是例如分别堵塞各细长流路的位于起立端的开口那样的多个小片状部件的集合体。在散热部的前端部,堵塞各细长流路的位于起立端的开口的堵塞部抑制细长流路内的流速伴随着朝向后端一侧而下降。这里,对所述堵塞部具有抑制速度下降的效果之理做出了如下推测。亦即,在散热部的前端(亦即入口端),通过面积急剧地减少了相当于各散热片的厚度部分之面积那么多,要从该散热部的前端流入各细长流路内的空气流就会从该散热部逃走。换句话说,要从该散热部的前端流入各细长流路内的空气流具有从散热片的基端朝向起立端之方向的速度成分(在以下说明中,该空气流有时被称作逃走流,有时被称作从散热片的基端朝向起立端的方向为逃走方向)。因为所述堵塞部被安装成在散热部的前端部将各细长流路的位于起立端的开口堵塞的状态,所以所述堵塞部与具有所述逃走方向的速度成分的空气流发生干涉,将该逃走空气流变更成朝向沿着堵塞部朝向后方的空气流。因此,通过在散热部的前端一侧抑制逃走空气流而使该空气流朝向后方以后,就抑制了各细长流路内的速度伴随着朝向后端一侧而下降。在考虑与逃走空气流的干涉的情况下,除了能够想到上述从散热部的前端朝着前后方向的后方延伸来堵塞各细长流路的位于起立端的开口的做法以外,还能够想到设置从散热片的起立端的前端朝着前后方向的前方突出的平板状突出部这一做法。也就是说,可以如此,所述空气流调整部为平板状突出部,该平板状突出部从所述散热片的起立端的前端朝着所述前后方向的前方延伸而设,由此而自所述散热片的前端缘向前方突出。和所述堵塞部一样,设置在散热片的起立端的前端的突出部抑制逃走空气流, 将该逃走空气流变更为朝向后方的空气流。因此,细长流路内的速度下降得以抑制,有利于提高冷却装置的冷却效率。可以如此,所述空气流调整部为平板状空气流调整部,该平板状空气流调整部夹着所述散热部的前端缘朝前方方向和后方方向延伸而设,由此而在所述散热部的至少前端部堵塞各条所述细长流路的位于起立端的开口且从所述散热片的前端缘向前方突出。也就是说,可以将所述堵塞部和突出部一体化安装在散热部的前端。这样一来,与只有堵塞部之情形和只有突出部之情形相比,抑制各细长流路内的速度下降的效果就会有一大幅度的提高。可以如此,所述散热部进一步具有安装在该散热部的后端一侧的空气流调整部。将空气流调整部安装在散热部的后端一侧会导致细长流路内的后端部附近的流速提高。本申请专利技术人发现安装在散热部的后端一侧的空气流调整部会促进在从该散热部的中央部到后端部的范围内经起立端的开口流入细长流路内的空气流的流动。可以认为细长流路内后端部的流速提高效果即上述促进该空气流流入细长流路内的促进作用所引起的。这里,因为细长流路内的空气流越靠近下游一侧温度就变得越高,所以当发热体所发出的热量相对于流动方向(亦即前后方向)较均勻时,发热体的温度会在散热部的后端部成为最高温度。在该情况下,上述后端部的增速效果对于抑制该最高温度起到了极为有效的作用。在散热部的前端一侧和后端一侧分别设置空气流调整部,则能够收到前端一侧的空气流调整部抑制流速下降抑制效果和后端一侧的空气流调整部提高流速的增速效果两效果。因此,对于冷却装置的冷却效率的提高更加有利。可以如此,在该散热部的前端一侧和后端一侧分别安装有所述空气流调整部,以使所述散热部成为相对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冷却装置,其包括具有安装面和散热面且在该安装面上安装有至少一个发热体的底板和由竖着设立在所述底板的散热面上的多个散热片构成的散热部,该冷却装置被安装在移动体上而暴露在伴随着该移动体的移动所产生的行驶风中,其特征在于:各个所述散热片从所述散热面突出地自与该散热面接触的基端朝着起立端延伸,并且从与所述行驶风的流动方向的上游端相对应的前端朝着与所述行驶风的流动方向的下游端相对应的后端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在所述散热部,多个所述散热片相互间留有规定间隔地布置在与所述前后方向垂直的排列方向上,由此而在相邻的所述散热片之间形成多条细长流路,多条所述细长流路中的各条细长流路的口在该散热片的所述前端、后端以及起立端皆敞开且多条所述细长流路中的各条细长流路沿所述前后方向延伸;所述散热部还具有空气流调整部,该空气流调整部设置在所述散热片的起立端的前端且跨越所述前后方向的规定范围延伸。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三木启治安东贤二
申请(专利权)人:住友精密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