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传递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7144201 阅读:19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动力传递装置,其能抑制电磁波在空间(1)与空间(2)之间的泄漏。动力传递装置包括:电磁波屏蔽墙(10),该电磁波屏蔽墙(10)将空间(1)和空间(2)分隔;转轴(20),该转轴(20)贯穿电磁波屏蔽墙(10)来传递旋转驱动力;以及轴承(80),该轴承(80)对转轴(20)予以支承。转轴(20)包括:被轴承(80)轴支承的第一轴构件(30);设于第一轴构件(30)的端部(31)的轴接头部(50);以及与第一轴构件(30)一体旋转的第二轴构件(40)。第一轴构件(30)和第二轴构件(40)由导电性材料形成,轴接头部(50)具有由绝缘性材料形成的绝缘部(51)。轴承(80)的外圈结构部(16)具有由导电性材料形成的环状密接面(18)。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动力传递装置,尤其涉及贯穿阻止电磁波传播的屏蔽墙来传递旋转驱动力的动力传递装置。
技术介绍
过去,以屏蔽欲从外部进入的不必要的电磁波和防止在内部产生的电磁波向外部泄漏为目的,一般形成电磁波屏蔽室。电磁波屏蔽室是通过用导电体的板构件围住目标区域并使该板构件接地而形成。在将动力从电磁波屏蔽室的内部和外部中的一方向另一方传递时,在阻止电磁波传播的板构件上形成通孔,通过设置贯穿该通孔的动力传递轴,从而贯穿形成电磁波屏蔽室的板构件来传递动力。当如上所述电磁波屏蔽室设有动力传递轴时,若发生经由通孔的电波的泄漏或通过轴传递的电波的泄漏等,则会使电磁波的屏蔽性能降低。特别是,电磁波的频率越高,电磁波容易因趋肤效应而经由轴的表面传递,为了提高高频电磁波的屏蔽性能,需要屏蔽在轴表面流动而泄漏的电磁波。因此,提出了如下技术使金属制的套筒贯穿形成于导电体的板构件的通孔,来抑制电磁波经由通孔的泄漏,并将由电绝缘性材料制成的直通轴(日文 直結軸)穿过该套筒,也抑制电磁波经由轴的泄漏(例如参照日本专利特开平8-326340号公报(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 日本专利特开平8-326340号公报专利技术的公开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当使用日本专利特开平8-326340号公报(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使绝缘性的轴贯穿金属制的套筒的技术时,为了充分抑制电波经由通孔泄漏,需要例如使套筒长度为超过套筒内径的5倍等使套筒长度足够长。然而,若使用长条的套筒,则装置会大型化,因而存在装置的设置面积和制造成本增大的问题。此外,在用FRP(纤维强化塑料)等电绝缘性材料制造贯穿长套筒的轴时,由于一旦对轴施以过大的转矩,则轴自身会变形或破损,因而存在无法增大经由该轴传递的旋转驱动力这样的问题。本专利技术基于上述问题而作,其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贯穿阻止电磁波传播的屏蔽墙来传递旋转驱动力的动力传递装置,其能避免装置大型化和转矩传递能力降低而有效地抑制电磁波的泄漏。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的动力传递装置包括电磁波屏蔽墙、转轴以及轴承。电磁波屏蔽墙将第一空间和与第一空间相邻的第二空间分隔,并阻止电磁波在第一空间与第二空间之间的传播。转轴被设置成可旋转,并贯穿电磁波屏蔽墙来将旋转驱动力在第一空间与第二空间之间传递。轴承将转轴支承成可旋转。转轴包括被轴承轴支承的第一轴构件;设于第一轴构件的靠第二空间侧的端部的轴接头部;以及通过轴接头部而设置成可与第一轴构件一体旋转的第二轴构件。第一轴构件和第二轴构件由导电性材料形成。轴接头部具有绝缘部,该绝缘部由绝缘性材料形成,并阻止电磁波在第一轴构件与第二轴构件之间传播。轴承包括彼此相对配置的内圈结构部和外圈结构部。内圈结构部与第一轴构件嵌合而形成为可旋转。外圈结构部由导电性材料形成,并固定于电磁波屏蔽墙。外圈结构部具有与电磁波屏蔽墙密接的环状密接面。在上述动力传递装置中,较为理想的是,还包括由导电性材料形成的接地构件。接地构件配置成与第一轴构件的外周面接触,并与电磁波屏蔽墙电连接。在上述动力传递装置中,较为理想的是,转轴包括另一轴接头部,该另一轴接头部设于第一轴构件的与上述端部相反一侧的另一端部;以及第三轴构件,该第三轴构件通过另一轴接头部而设置成可与第一轴构件一体旋转。第三轴构件由导电性材料形成。另一轴接头部具有另一绝缘部。另一屏蔽部由绝缘性材料形成,并阻止电磁波在第一轴构件与第三轴构件之间的传播。在上述动力传递装置中,较为理想的是,还包括对第三轴构件轴支承的另一轴承。 另一轴承包括另一内圈结构部。另一内圈结构部与外圈结构部相对配置,并与第三轴构件嵌合而形成为可旋转。外圈结构部配置成覆盖转轴的从轴承至另一轴承的外周面整体。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动力传递装置,对转轴的第一轴构件轴支承的轴承的外圈结构部被固定于电磁波屏蔽墙,并通过电磁波屏蔽墙使轴承接地。此外,相对于轴承在第二空间侧配置有具有绝缘部的轴接头部。因此,从第一空间侧经由转轴向第二空间侧传播的电磁波能比从第一轴构件传递至轴接头部相对更容易地从第一轴构件传递至轴承。也就是说,从第一空间侧传播至第一轴构件的电磁波的大部分会向被接地的轴承传播。因此,由于能抑制电磁波从第一轴构件经由轴接头部向第二轴构件传递,因而能抑制电磁波从第一空间经由转轴向第二空间泄漏。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1的动力传递装置的结构的局部剖视示意图。图2是表示转轴的详细情况和接地状态的概念图。图3是表示轴接头部的结构的详细情况的一例的剖视图。图4是联接器的一例的主视图。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动力传递装置的结构的局部剖视示意图。(符号说明)1、2 空间10电磁波屏蔽墙11 表面12 通孔16、116 轴承台16a套筒部18密接面20 转轴30第一轴构件31、41、72、171 端部32,71另一端部33、43螺栓34、44螺母35、42通孔39,79外周面40第二轴构件50、60、160轴接头部51、62、161联接器70第三轴构件80、180轴承91,92接地刷93,95刷部94,96配线106被驱动体110地面部122底座120驱动体123接地部170第四轴构件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根据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附图中,对相同或相似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不重复其说明。另外,在以下所说明的实施方式中,除了有特别记载的情况之外,各个构成要素对本专利技术而言均是非必须的。此外,在以下实施方式中,说到个数、量等时,除了有特别记载的情况之外,上述个数等均为例示,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并不限定于该个数、量等。(实施方式1)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1的动力传递装置的结构的局部剖视示意图。作为第一空间的空间1构成电波遮断结构体的外部空间。作为第二空间的空间2构成电波遮断结构体的内部空间。空间1和空间2被电磁波屏蔽墙10分隔而隔开,形成为相邻的空间。电磁波屏蔽墙10屏蔽从空间1和空间2中的一方向另一方传播的电磁波。以遮断设置于空间1的驱动体120发出的电磁波向空间2传播的形态,设置将空间1与空间2之间的电磁波的传播遮断的电磁波屏蔽墙10。驱动体120被放置于设在地面部110上的底座122,藉此使得驱动体120接地。在电磁波屏蔽墙10上形成有通孔12。通过在电磁波屏蔽墙10的一部分上穿设沿厚度方向贯穿电磁波屏蔽墙10的孔,来形成通孔12。转轴20被配设成贯穿通孔12的内部而架设在空间1与空间2之间。转轴20贯穿电磁波屏蔽墙10而在配置于空间1内的驱动体120与配置于空间2内部的被驱动体106之间传递旋转驱动力。转轴20被设置成可在被电磁波屏蔽墙10隔开的空间1和空间2之间传递旋转驱动力。图2是表示转轴20的详细情况和接地状态的概念图。如图1和图2所示,转轴20 被轴承80支承成可旋转。轴承80包括两个滚动轴承81、86。滚动轴承81具有形成为圆环状的内圈82和外圈83、以及被内圈82和外圈83夹持的作为滚动体的滚珠84。多个滚珠84与外圈83的内周面和内圈82的外周面接触,并通过用未图示的保持架在周向上隔着规定间距地配置,藉此可自由滚动地保持在圆环状的轨道上。彼此相对配置的内圈82和外圈83可相对旋转。使内圈82与外圈83相对地配置成可相对旋转。滚动轴承86具有形成为圆环状的内圈87和外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电磁波屏蔽墙(10),该电磁波屏蔽墙(10)将第一空间(1)和与所述第一空间(1)相邻的第二空间(2)分隔,并阻止电磁波在所述第一空间(1)与所述第二空间(2)之间的传播;转轴(20),该转轴(20)被设置成可旋转,并贯穿所述电磁波屏蔽墙(10)来将旋转驱动力在所述第一空间(1)与所述第二空间(2)之间传递;以及轴承(80),该轴承(80)将所述转轴(20)支承成可旋转,所述转轴(20)包括:被所述轴承(80)轴支承的第一轴构件(30);设于所述第一轴构件(30)的靠所述第二空间(2)侧的端部(31)的轴接头部(50);以及通过所述轴接头部(50)而设置成可与所述第一轴构件(30)一体旋转的第二轴构件(40),所述第一轴构件(30)和所述第二轴构件(40)由导电性材料形成,所述轴接头部(50)具有绝缘部(51),该绝缘部(51)由绝缘性材料形成,并阻止电磁波在所述第一轴构件(30)与所述第二轴构件(40)之间的传播,所述轴承(80)包括彼此相对配置的内圈结构部(82、87)和外圈结构部(83、88、16),所述内圈结构部(82、87)与所述第一轴构件(30)嵌合而形成为可旋转,所述外圈结构部(83、88、16)由导电性材料形成,并固定于所述电磁波屏蔽墙(10),且具有与所述电磁波屏蔽墙(10)密接的环状的密接面(18)。...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大塚淳司
申请(专利权)人:东芝三菱电机产业系统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