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冲夹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138226 阅读:27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缓冲夹,其目的在于使夹体和缓冲体的接合部的接触面积增加,可以提高相互的结合力。因此,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如下的结构。即,一种缓冲夹,用于承接向固定部件接近的可动部件的运动并吸收冲击,其具备:夹体(10),插入并安装到形成于固定部件或可动部件的任一个上的安装孔中;缓冲体(20),通过弹性变形吸收冲击,其中,由硬质树脂材料构成的夹体(10)和由软质树脂材料构成的缓冲体(20)在相互的接合部(J)通过双色成形一体地结合。另外,在该接合部(J)的夹体(10)具备进入缓冲体(20)的内部的基部(12)、并且对于该基部(12)设定用于增加和缓冲体的接触面积的肋(30)等凹凸形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缓冲夹,详细而言,涉及在汽车的各种开闭部位,用于承接门部件 相对于车身侧部件的运动并吸收关闭门部件时的冲击的缓冲夹。
技术介绍
对于这种缓冲夹,已知有例如专利文献1公开的技术。该技术中,具备用于向规定 的面板安装的夹体和吸收冲击的缓冲体。而且,夹体由热塑性树脂材料成形,缓冲体由橡胶 等弹性材料成形,它们在其成形时被一体接合。该接合部为夹体的圆板状的基部嵌入缓冲 体的内部空间中的结构。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3-130110号公报在夹体和缓冲体的接合部,在由面板等的安装孔的内径或缓冲体的最大径等限制 的空间内,必须尽量地使相互的接触面积增加以确保必要的结合力。但是,专利文献1所公 开的夹体和缓冲体的接合部只是夹体的基部嵌入缓冲体的内部中,由此难以确保充分的结 合力。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为解决这样的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可以使夹体和缓冲体的接合部 的接触面积增加,提高相互的结合力。本专利技术为了实现上述目的而如下构成。—种缓冲夹,用于承接接近固定部件的可动部件的运动并吸收冲击,其具备夹 体,插入并安装到形成于固定部件或可动部件的任一个上的安装孔中;缓冲体,通过弹性变 形吸收冲击;由硬质树脂材料构成的夹体和由软质树脂材料构成的缓冲体在相互的接合部 通过双色成形一体地结合。而且,在该接合部的夹体具备进入缓冲体的内部的基部、并且对 于该基部设定用于增加和缓冲体的接触面积的凹凸形状。由此,可以在由插入夹体的安装孔的内径或缓冲体的最大径等限制的空间内,提 高在两者的接合部的结合力。优选的是,接合部的夹体的基部为板状,通过在其表面一体成形多个肋而设定凹 凸形状。该结构中,通过多个肋增加夹体和缓冲体的接合部的接触面积。而且,双色成形时 在将夹体成形后,在将缓冲体成形并进行相互结合时,通过树脂材料的热,在相互的接合部 中肋的一部分熔化,侵入缓冲体的树脂材料中,从而进一步提高接合部的结合力。更优选的是,接合部的夹体的基部为柱状,通过在其外周成形多个切口而设定凹 凸形状。根据该结构,在夹体和缓冲体的接合部,柱状的基部位于缓冲体的内部,且缓冲体 的树脂材料进入位于基部的外周的多个切口中,夹体和缓冲体的接触面积增加,从而进一 步提高了接合部的结合力。更优选的是,接合部的夹体的基部为板状,通过在其基部的表面侧一体成形从其 外周伸出的凸缘而设定凹凸形状。在该结构中,成为缓冲体的树脂材料包住夹体的基部的凸缘的状态,在夹体和缓 冲体的接触面积增加的基础上,可以得到相互的物理的结合。更优选的是,在夹体的基部的凸缘开设有多个贯通其表背面的透孔。根据该结构,在包住夹体的基部的凸缘的状态下,因为位于该凸缘的表背面两侧 的缓冲体的树脂材料通过各透孔连接,所以,可以得到更牢固的夹体和缓冲体的物理结合。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缓冲夹的外观立体图;图2表示图1的缓冲夹的纵剖面图;图3是表示图1的缓冲夹的夹体的外观立体图;图4是表示图3的夹体的平面图;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缓冲夹的外观立体图;图6是表示图5的缓冲夹的纵剖面图;图7是表示图5的缓冲夹的夹体的外观立体图;图8是表示图7的夹体的平面图;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缓冲夹的外观立体图;图10是表示图9的缓冲夹的纵剖面图;图11是表示图9的缓冲夹的夹体的外观立体图;图12是表示实施方式4的缓冲夹的外观立体图;图13是表示图12的缓冲夹的纵剖面图;图14是表示图12的缓冲夹的夹体的外观立体图。符号说明10 夹体12 基部1 表面20缓冲体22 底部J接合部30肋(凹凸形状)40车身侧部件(固定部件)42安装孔44门部件(可动部件)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利用附图说明用于实施本专利技术的方式。首先,根据图1 图4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图1及图2所示的缓冲夹安装于汽车的门开闭部位的车身侧部件40上(图2),吸收关闭门部件44时的冲击。即,该车身侧部件40及门部件44相当于本专利技术的“固定部 件”及“可动部件”。另外,缓冲夹根据其使用部位也有时安装于门部件44 (可动部件)。缓冲夹的结构大体区分为由聚丙烯(PP)等硬质树脂材料成形的夹体10和由弹性 材料等软质树脂材料成形的缓冲体20。而且,夹体10和缓冲体20通过双色成形在相互的 接合部J 一体地接合。夹体10是为了将缓冲夹安装于车身侧部件40而提供的,缓冲体20 是为了承接门部件44并吸收冲击而提供的。夹体10具有圆板形状的基部12,而且圆筒形状的固定部14从基部12向图的下方 突出。该基部12为在夹体10侧构成接合部J的部分,在其表面1 形成有构成凹凸形状 的多个肋30。这些肋30从位于表面12a的中心部的中心突部30a呈放射状延伸(图3及 图4)。各肋30的剖面形状为三角形,且从中心突部30a朝向各前端部30b剖面积变小。固定部14可插入在车身侧部件40上预先开设的安装孔42中(图2),其外壁面 Ha为直径从基部12侧朝向前端变小的圆锥面。另外,在固定部14的两侧部分别设有卡止 爪14b。这些卡止爪14b随着将固定部14插入车身侧部件40的安装孔42而向内方被按压 弯曲并通过安装孔42,在车身侧部件40的内侧卡止于安装孔42的缘部(图2)。由此,将 夹体10结合于车身侧部件40。缓冲体20为其底部22和夹体10的基部12 —同构成相互的接合部J的部分,为 顶部M承接门部件44的部分。另外,在顶部M的中央设有用于调节缓冲体20的弹性特 性的圆形的开口 26。即,通过改变该开口沈的平面积或深度,可以调整在缓冲体20吸收冲 击时的柔软度。夹体10和缓冲体20如上所示,通过各个树脂材料的双色成形在相互的接合部J 一体地结合。即,在该接合部J,以缓冲体20的底部22包住夹体10的基部12的表面1 及周面12b的状态进行相互一体化。如此,通过利用双色成形,可以将适于维持对车身侧部 件40的安装强度的PP等用于夹体10,将适于冲击吸收性的弹性材料等用于缓冲体20。如上所述,在接合部J的夹体10的基部12通过成形于其表面12a的多个肋30设 定凹凸形状。由此,夹体10的基部12和缓冲体20的底部22的接触面积增加。因此,可以 在由缓冲体20的最大径或车身侧部件40的安装孔42等限制的空间内提高在接合部J的 夹体10和缓冲体20的结合力。 另外,在夹体10和缓冲体20的双色成形时,通常在将夹体10例如用PP先成形后, 通过在模内设置了其基部12的金属模将缓冲体20用例如弹性材料注射成形。在成形该缓 冲体20时,各肋30的剖面积小的前端部30b等因弹性材料的热而熔化,成为PP不规则地 浸入弹性材料中的状态。由此,进一步提高在接合部J的夹体10和缓冲体20的结合力。如上所述,通过将夹体10的固定部14插入车身侧部件40的安装孔42,将夹体10 结合于车身侧部件40,其结果是,缓冲夹被安装于车身侧部件40上(图2)。因此,在关闭 门部件44时,该门部件44由缓冲体20承接,通过缓冲体20的压缩变形将冲击吸收。通过重复这种缓冲体20的弹性变形,在夹体10和缓冲体20的接合部J作用促进 相互剥离的力。但是,由于如上述使在接合部J的夹体10和缓冲体20的接触面积增加,因 此,接合部J的结合状态被维持。下面,通过图5 图8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2。这些附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缓冲夹,用于承接向固定部件接近的可动部件的运动并吸收冲击,其特征在于,具备:夹体,插入并安装到形成于固定部件或可动部件的任一个上的安装孔中;缓冲体,通过弹性变形吸收冲击;由硬质树脂材料构成的夹体和由软质树脂材料构成的缓冲体在相互的接合部通过双色成形一体地结合,在该接合部的夹体具备进入缓冲体的内部的基部、并且对于该基部设定用于增加和缓冲体的接触面积的凹凸形状。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JP2008-1756602008年7月4日1.一种缓冲夹,用于承接向固定部件接近的可动部件的运动并吸收冲击,其特征在于, 具备夹体,插入并安装到形成于固定部件或可动部件的任一个上的安装孔中; 缓冲体,通过弹性变形吸收冲击;由硬质树脂材料构成的夹体和由软质树脂材料构成的缓冲体在相互的接合部通过双 色成形一体地结合,在该接合部的夹体具备进入缓冲体的内部的基部、并且对于该基部设 定用于增加和缓冲体的接触面积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鹈饲准弥
申请(专利权)人:大和化成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