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管砂轮的换热效果评价装置与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7111424 阅读:18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能够对热管砂轮的换热效果进行评价的装置与方法,特别适用于对不同的热管砂轮尺寸以及在不同热端与冷端条件下的热管砂轮进行换热效果评价。本发明专利技术装置主要由热管砂轮、模拟磨削弧区加热台、加热电源、测温热电偶以及冷却装置组成。所述模拟磨削弧区加热台包括支座、支撑台以及安装在支撑台上的导热组件,所述导热组件通过铜电极与所述加热电源相连接,该铜电极固定安装在支撑台上,且导热组件上连接有所述测温热电偶,同时导热组件的底面与侧面隔热设置,所述热管砂轮的外圆面为光滑面,所述冷却装置用来对热管砂轮的冷端进行冷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评价热管砂轮的换热效果,属于难加工材料高效磨削加工领域。
技术介绍
航空制造领域现已大量使用钛合金、高温合金材料,而这些材料都属于难加工材料,以磨削加工上述材料为例,由于材料的导热性能差,往往导致磨削弧区的温度很高,易造成加工材料表面热烧伤、残余应力以及微裂纹的产生,目前常用的冷却方式是大流量高压注液冷却,但是由于磨削弧区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区域,冷却液进入弧区困难,特别是磨削弧长较长或是高速、超高速磨削条件下的冷却效果更不理想,因此,为了避免磨削高温带来的加工问题,现有技术条件对钛合金、高温合金这些难加工材料的加工效率都很低,但从更深层次分析可以发现,如何实现提高这些难加工材料的加工效率关键就在于能够有效解决材料在磨削过程中磨削弧区热量的疏导以及对磨削弧区温度的控制。热管具有热的“超导体”的美称,具有极高的传热效率,以常温热管(0°C 250°C ) 为例,其传热率可以是铜的几十甚至1000倍,基于热管这一优异特点,热管已在机械加工领域(如车削、钻削)有过实际应用的报道,在近几年,磨削加工方面也出现了使用热管的相关报道,它们都是利用工具自身的热管迅速将磨削弧区中产生的热量传导出去,从而达到降低磨削弧区温度,进一步实现提高钛合金等难加工材料加工效率的目的。由于热管砂轮的换热效率受热管砂轮结构、抽真空效果、工质性质与工质注入量、 砂轮转速、热管砂轮的热端与冷端状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且会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因此,如何准确评价一个热管砂轮的换热能力大小以及达到最大换热效率时的临界条件,从而为热管砂轮在实际磨削加工材料时磨削工艺的确定提供依据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能够对热管砂轮的换热效果进行评价的装置与方法,特别适用于对不同的热管砂轮尺寸以及在不同热端和冷端条件下的热管砂轮进行换热效果评价。为实现以上的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将采取以下的技术方案一种用于热管砂轮的换热效果评价装置,该装置主要由热管砂轮、模拟磨削弧区加热台、加热电源、测温热电偶以及冷却装置组成。所述模拟磨削弧区加热台包括支座、支撑台以及安装在支撑台上的导热组件,所述导热组件通过铜电极与所述加热电源相连接,所述铜电极固定安装在支撑台上,且导热组件上连接有所述测温热电偶,同时导热组件的底面与侧面隔热设置;所述热管砂轮的外圆面为光滑面;所述冷却装置用来对热管砂轮的冷端进行冷却。所述热管砂轮的直径范围在Φ200πιπι Φ400πιπι,砂轮外圆面宽IOmm 27mm,且热管砂轮的外圆面为光滑面,表面粗糙度Ra小于1. 6Mm。所述支座包括底板以及分别固定安装在底板两端的两支柱,该两支柱相对地开设一组纵向滑槽,并于每一个滑槽内安置一块导向滑块;所述支撑台包括胶木块,所述胶木块的两端分别与两纵向滑槽内的导向滑块固定连接,且胶木块的上端面开设有凹槽,所述导热组件安装固定在凹槽内,且导热组件与胶木块的纵轴线同轴设置,而铜电极分设在导热组件的两侧,同时,铜电极以及导热组件两者的上端面连线处于同一水平线;另外,所述导热组件底面和侧面充填有莫来石;所述胶木块的底面与支座的底板之间设置有弹簧片。所述导热组件包括紫铜块以及压设在紫铜块与莫来石之间的Ni-Cr合金片,所述 Ni-Cr合金片的两端分别压设在铜电极下,Ni-Cr合金片与紫铜块之间还铺设有一层金刚石微粉,厚度0. Imm 0. 2mm ;所述紫铜块覆盖在Ni-Cr合金片上,且紫铜块的上表面为圆弧面,粗糙度Ra小于1. 6Mm,该圆弧面曲率半径与热管砂轮外圆面的曲率半径一致,且两面通过研磨后能够实现贴合。所述加热电源采用直流电源,功率0 25KW,通过模拟磨削弧区加热台能够向热管砂轮外圆面与紫铜块接触区域提供0 60W/mm2的热流密度,而所述热管砂轮外圆面与紫铜块接触区域为热管砂轮的热端。所述测温热电偶的测量点穿过导热组件两侧面莫来石上所开设的通孔后与紫铜块的两侧面相触,测量点设置在热管砂轮外圆面与紫铜块接触区域,且在紫铜块圆弧面的最低处位置。所述冷却装置包括冷风发生装置以及冷风管,冷风管喷嘴出口面向热管砂轮的冷端表面,位置在热管砂轮外圆面与紫铜块接触区域的上方。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技术目的是采用上述热管砂轮换热效果评价装置进行评价热管砂轮换热效果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首先,把模拟磨削弧区加热台固定在磨床工作台上,通过位置调节后将旋转的热管砂轮外圆面与模拟磨削弧区加热台中导热组件里的紫铜块圆弧面进行贴合; 其次,使用冷却装置对热管砂轮的冷端表面进行冷却;然后,加热导热组件,并由加热电源加载的功率控制热管砂轮外圆面与紫铜块接触区域的热流密度q,同时通过测温热电偶获得上述接触区域处于稳态时的温度T ;最后,得到热管砂轮外圆面与紫铜块接触区域在不同热流密度q下与测温热电偶测得上述接触区域在处于稳态时的温度T之间的q-Τ曲线。若在大热流密度输入下,热管砂轮外圆面与紫铜块接触区域温度越低,说明热管砂轮的换热效果越好,即q_T曲线斜率越大, 热管砂轮的换热效果越好。根据以上的技术方案,可以实现以下的有益效果1、本专利技术所述热管砂轮的换热效果评价装置,可以向所述热管砂轮外圆面与紫铜块接触区域提供一个能够模拟实际磨削弧区热量产生的稳态面热源,热流密度为0 60W/mm2 ; 同时,所述冷却装置的冷却能力可以进行调节。2、所述专利技术装置中的导热组件底面和侧面进行隔热设置,加热时可以实现热量的一维传递;另外,所述胶木块的底面与支座的底板之间设置有弹簧片,保证了所述热管砂轮在旋转时能够与所述紫铜块始终处于贴合状态。3、通过本专利技术所述,可实现对不同尺寸的热管砂轮进行换热效果评价。5因此,本专利技术装置结构简单、能够对热管砂轮的换热效果进行评价,特别适用于对不同的热管砂轮尺寸以及在不同热端与冷端条件下的热管砂轮进行换热效果评价。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总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模拟磨削弧区加热台结构;图3是图2的俯视图; 图4是测温热电偶测温点示意图; 图5是本专利技术q-Τ之间的对应关系图。图中各标号的名称加热电源1 ;磨床工作台2 ;模拟磨削弧区加热台3 ;热管砂轮 4 ;冷却装置5 ;支座6 ;导向滑块7 ;胶木块8 ;铜电极9 ;Ni-Cr合金片10 ;紫铜块11 ;金刚石微粉层12 ;莫来石13 ;弹簧片14 ;测温热电偶15。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
技术实现思路
作详细的描述。如图1至图4所示,本专利技术所述热管砂轮的换热效果评价装置,用于评价热管砂轮的换热效果。将模拟磨削时加热台3固定在磨床的工作台2上,所述模拟磨削弧区加热台 3包括支座6、支撑台以及安装在支撑台上的导热组件,其中支座6又包括底板以及分别固定安装在底板两端的两支柱,该两支柱相对地开设一组纵向滑槽,并于每一个滑槽内安置一块导向滑块7 ;所述导热组件通过铜电极9与加热电源1相连接,且加热电源1采用直流电源,功率为0 25KW,所述铜电极9固定安装在所述支撑台上,且导热组件与测温热电偶 15连接;所述支撑台包括胶木块8,胶木块8的两端分别与两纵向滑槽内的导向滑块7固定连接,且胶木块8的上端面开设有凹槽,所述导热组件通过两端的螺钉固定在凹槽内,且导热组件与胶木块的纵轴线同轴设置,而铜电极9分设在导热组件的两侧,同时,铜电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热管砂轮的换热效果评价装置,用于评价热管砂轮的换热效果,其特征在于:该装置主要由热管砂轮、模拟磨削弧区加热台、加热电源、测温热电偶以及冷却装置组成,所述模拟磨削弧区加热台包括支座、支撑台以及安装在支撑台上的导热组件,所述导热组件通过铜电极与所述加热电源相连接,所述铜电极固定安装在支撑台上,且导热组件上连接有所述测温热电偶,同时导热组件的底面与侧面隔热设置;所述热管砂轮的外圆面为光滑面;所述冷却装置用来对热管砂轮的冷端进行冷却。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傅玉灿徐九华赫青山徐鸿钧马可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8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