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湿润像素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107661 阅读:24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湿润像素结构,该电湿润像素结构包括一基板、一亲油性介电层、一非极性液体、一极性液体、至少一电极及至少一导通孔。电极形成于基板上并将基板区分为一电极区及一无电极区,当电压施加于电湿润像素结构时,非极性液体收缩至亲油性介电层上实质上叠合无电极区位置处。导通孔形成于基板上且位于电湿润像素结构的远离无电极区位置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关于电湿润显示器
,尤其关于一种电湿润像素结构
技术介绍
图IA及图IB为显示一已知电湿润显示器的一显示单元100的剖面示意图。如图 IA及图IB所示,显示单元100包括一具极性的水溶液102、黑色油墨104及一亲油性介电层(hydrophobic dielectric layer) 106。如图IA所示,于未施加电压时,黑色油墨104会均勻覆盖在亲油性介电层106的上表面,因此环境光或背光会被吸收并显示黑色而形成一暗状态。反之如图IB所示,当利用一电压源116施加电压于透明电极108时,亲油性介电层106与水溶液102之间的界面产生极化增加有效表面能量,如此亲油性介电层106即变得比较不具亲油性(less-hydrophobic)而使黑色油墨104被推挤到隔墙112边。此时环境光可被底部基板114反射、或者背光可穿透底部基板114而形成一亮状态。此一已知设计因利用整面分布的透明电极(如ΙΤ0)来驱动黑色油墨104,黑色油墨104收缩时容易产生迟滞现象,且容易如图IC所示残留于边缘角落,如此会降低电湿润显示器的显示品质与反应速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湿润像素结构,其能有效减少非极性液体的边缘残留及迟滞现象而具有良好的显示品质与反应速度。本专利技术的其他目的和优点可以从本专利技术所揭露的技术特征中得到进一步的了解。依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设计,一种电湿润像素结构包括一基板、一亲油性介电层、一非极性液体、一极性液体、至少一电极及至少一导通孔。亲油性介电层形成于基板上,非极性液体覆盖亲油性介电层的一表面,极性液体设置于亲油性介电层上且极性液体与非极性液体不互溶。电极形成于基板上并将基板区分为一电极区及一无电极区,当电压施加于该电湿润像素结构时,非极性液体收缩至亲油性介电层上实质上叠合无电极区位置处。导通孔形成于基板上且位于电湿润像素结构的远离无电极区位置处。于一实施例中,无电极区形成于电湿润像素结构的一角部,且导通孔形成于电湿润像素结构除分布有无电极区的角部外的其余角部的至少其中之一。于一实施例中,电湿润像素结构具有一第一、一第二、一第三、及一第四侧边,无电极区邻近第一侧边及第二侧边,且导通孔形成于第三侧边或第四侧边上。于一实施例中,导通孔的数目为多个,且每一电湿润像素结构的导通孔具有两种以上的不同深度或不同尺寸。依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设计,一种电湿润像素结构包括一基板、一亲油性介电层、 一非极性液体、一极性液体及至少一导通孔。亲油性介电层形成于基板上,且极性液体设置于亲油性介电层上。非极性液体覆盖于亲油性介电层的一表面且与极性液体不互溶,当电压施加于电湿润像素结构时,非极性液体由亲油性介电层的至少一侧收缩至亲油性介电层的一预设局部区域上。导通孔形成于基板上且部分叠合亲油性介电层的该侧。通过上述各个实施例的设计,因导通孔的结构为电场最先感应的地方,通过此一特性,因为非极性液体会从电场最先导通的位置开始排开,故导通孔可形成于电湿润像素结构的远离无电极区位置处,以提高非极性液体的收缩速度并避免非极性液体滞留于电湿润像素结构的边缘或角落位置。另外,通过配置不同深度或尺寸的导通孔可调整不同区域的非极性液体收缩速度,使非极性液体整体能均勻地收缩。附图说明图IA及图IB为示意图,显示一已知电湿润像素结构;图IC为说明油墨收缩迟滞现象的示意图;图2为依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电湿润结构的一剖面示意简图;图3为依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电湿润结构的一平面布局图;图4为沿图3的A-A’线切割而得的剖面示意图;图5为依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电湿润结构的一平面示意图;图6为依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电湿润结构的一平面示意图;图7为依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电湿润结构的一平面示意图;图8为依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电湿润结构的一平面示意图。附图标号10电湿润像素结构12水溶液14 油墨16亲油性介电层18透明电极22 隔墙24电压源26 基板32电极层34、;34a、;Mb、;Mc 导通孔38透明像素电极100显示单元102水溶液104黑色油墨106亲油性介电层108透明电极112 隔墙114底部基板116电压源NE无电极区Ml第一金属层M2第二金属层M3第三金属层P、Q、R、S 侧边RE反射电极TR透射电极具体实施例方式本专利技术的其他目的和优点可以从本专利技术所揭露的技术特征中得到进一步的了解。 为让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有关本专利技术的前述及其他
技术实现思路
、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附图的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呈现。以下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后等,仅是参考附加附图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来说明并非用来限制本专利技术。图2为依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电湿润结构的一剖面示意简图。如图2所示,电湿润结构10可包括一具极性的水溶液12、一非极性液体例如一油墨14、及一亲油性介电层(hydrophobic dielectric layer) 16,且油墨14与水溶液12不互溶。于未施加电压时,油墨14会均勻覆盖在亲油性介电层16的上表面,因此环境光或背光会被吸收而形成一暗状态;当利用一电压源M施加电压于透明电极18时,亲油性介电层16与水溶液12 之间的界面产生极化增加有效表面能量,如此亲油性介电层16即变得比较不具亲油性 (less-hydrophobic)而使油墨14被推挤到隔墙22边。此时环境光可被基板沈反射、或背光可穿透基板26而形成一亮状态。图3为依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电湿润结构的一平面布局图,图4为沿图3的A-A’线切割而得的剖面示意图。如图3所示,一电极层32(于本实施例例示为包括一反射电极RE及一透射电极TR)形成于基板沈上的部分区域,而将基板沈区分为一电极区(电极层32分布区域)及一无电极区NE。当电压施加于电湿润像素结构10时,油墨14会收缩至亲油性介电层16上实质上叠合无电极区NE位置处。换言之,图 3右下角的无电极区NE可视为油墨14收缩后的存在区域,最理想的情况为油墨14可完全收缩至无电极区NE内而不会滞留于电湿润像素结构10的边缘或其他角落位置。因导通孔 (contact hole)34的结构为电场最先感应的地方,亦即当像素电极(图未示)被驱动时,于像素电极上产生电场最先感应的地方为导通孔34的位置。通过此一特性,因为油墨14会从电场最先导通的位置开始排开,故导通孔34可形成于电湿润像素结构10的远离无电极区NE位置处,以提高油墨14的收缩速度并避免油墨14如图IC所示滞留于电湿润像素结构 10的边缘或角落位置。举例而言,如图3所示,当无电极区NE形成于电湿润像素结构10的右下角时,导通孔34例如可形成于远离无电极区NE的左上角(导通孔34a)及右上角(导通孔34c)位置,如此左上角及右上角位置处的油墨14因导通孔34的感应特性可加速往无电极区NE移动,且油墨不会滞留于角落处。或者,如图3所示,例如当无电极区NE邻近电湿润像素结构10的侧边P及侧边Q时,导通孔34可形成于远离无电极区NE的侧边R(导通孔34a、34c)或侧边S (导通孔34a、34b)上。当然,导通孔34的数目完全不限定,仅需形成于远离无电极区NE位置处即可。另外,依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湿润像素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湿润像素结构包括:一基板;一亲油性介电层,形成于所述基板上;一非极性液体,覆盖于所述亲油性介电层的一表面;一极性液体,设置于所述亲油性介电层上且所述极性液体与所述非极性液体不互溶;至少一电极,形成于所述基板上并将所述基板区分为一电极区及一无电极区,且当电压施加于所述电湿润像素结构时,所述非极性液体收缩至所述亲油性介电层实质上叠合所述无电极区位置处;及至少一导通孔,形成于所述基板上且位于所述电湿润像素结构的远离所述无电极区位置处。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志源韩西容詹建廷蔡宛真郑惟元罗国隆
申请(专利权)人:胜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