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式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087141 阅读:18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板式换热器,包括换热板组(1),换热板组(1)包括N张换热板,所述N张换热板以每隔一张换热板都相对两张相邻的换热板旋转160°依次叠加形成换热板组(1),所述换热板组(1)中,第二张换热板(1B)与第三张换热板(1C)之间形成流过第一流体的第一流体流道(13),第一张换热板(1A)与第二张换热板(1B)之间形成流过第二流体的第二流体流道(17),依次类推;所述上端板(2)与第一张换热板(1A)之间形成流道Ⅰ(14),下端板(3)与第N张换热板(1N)之间形成流道Ⅱ(16),流道Ⅰ(14)与第一流体入口通道(8)相互连通,流道Ⅱ与第二流体入口通道相互连通。采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增加了换热面积,加大了换热器的换热能力,提高了换热器ED值。(*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板式换热器。属于换热设备

技术介绍
板式换热器是最高效的热交换装置。每块换热器间隔板的相邻侧一般是不同工质的流道。目前在板式换热器领域中,常见的换热器端板一般都不接触换热流体,即换热流体不能进入端板与换热板之间的间隙。如此,造成组成换热器的第一张换热板与最后一张换热板不参与换热,而端板的主要功能为1、封闭换热板组,安装换热器与外部管道连接的接管;2、提高换热器强度以承受来自进行热交换的介质的内压。以往的板式换热器结构如图2所示。换热板上设有通孔,其中左上换热板9和左下换热板10之间及右上换热板11和右下换热板12之间相互焊接粘合,以形成密封面,而左下换热板10和左上换热板9、右下换热板12和右上换热板11间形成通道,使得第一流体进入左侧通道后流经左下换热板10和左上换热板9的间隙,进入换热板形成的第一流体流道。由于右上换热板11、右下换热板12间的粘合密封而使第一流体不能进入右侧通道。 同理,第二流体不能进入左侧通道。由此第一流体和第二流体间相互隔离,只能在间隔的通道中进行热量传换,上端板与和下端板与换热板之间在入口孔处是焊接密封的,即参与换热的流体并不能进入上端板与第一块换热板之间形成的间隙中。同理,参与换热的流体也不能进入下端板与最后一块换热板之间形成的间隙中。当然此板式换热器可以有多个入口和出口,通道的形状及位置也可自由选择,粘合可以是橡胶密封或焊接钎焊、胶合等多种形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提供一种参与换热的流体能进入上端板与第一块换热板之间形成的间隙以及下端板与最后一块换热板之间形成的间隙中的板式换热器。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板式换热器,包括换热板组,换热板组包括 N张换热板,1的自然数,所述N张换热板以每隔一张换热板都相对两张相邻的换热板旋转180°依次叠加形成换热板组,在此换热板组的顶部设有一块上端板,底部设有一块下端板,所述换热板组设有第一流体入口通道和第二流体入口通道,所述换热板组中,第二张换热板IB与第三张换热板IC之间形成流过第一流体的第一流体流道,第一张换热板IA 与第二张换热板IB之间形成流过第二流体的第二流体流道,第四张换热板与第五张换热板之间形成流过第一流体的第一流体流道,第三张换热板与第四张换热板之间形成流过第二流体的第二流体流道,依次类推;所述第一流体流道和第二流体流道相互密封,所述上端板与第一张换热板IA之间形成流道I,下端板与第N张换热板IN之间形成流道II,流道I 与第一流体入口通道相互连通,流道II与第二流体入口通道相互连通。如此,换热流体可以在上端板与第一张换热板之间形成流道I以及下端板与第N张换热板之间形成流道II中流动,并与间隔的皿流道中的另一流体进行热量的交换。为了使换热器的使用更经济、更环保和更高效,我们提出用换热器能量密度ED (Energy Density)的概念来衡量换热器的总体节能能力。换热器的ED值与换热器的热工性能与原材料使用量有关,即换热器的热工性能越高,原材料的使用量越少,ED值越高。为了提高换热器的ED值,在提高换热器换热能力的同时,就要充分利用构成换热器的每一个零部件,让每一块换热板都参与换热,减少换热器的原材料使用量。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采用本技术的板式换热器,所谓的上端板和下端板都与相邻的换热板形成了换热流道,如此,组成换热器的第一张换热板与最后一张换热板都参与换热,相对于相同的换热器原材料使用量,采用本技术制造的换热器比以往常规设计的板式换热器增加的 2张换热板参与换热,换热面积明显增加,因此换热能力提高了,而原材料使用量不变,其 ED值明显高于以往常规设计的板式换热器。同时,此换热器的端板完全可以在换热板成型模具的基础上,稍加改动而生产,减少的产品模具的投入,使换热器生产、使用更经济、更环保。综上,采用本技术的板式换热器,增加了换热面积,加大了换热器的换热能力,提高了换热器ED值。附图说明图1是一种板式换热器的透视图。图2是以往普通板式换热器沿图1中的A-A剖面线截取的剖视图。图3是按照本技术的实例的板式换热器沿图1中的A-A剖面线截取的部分剖视图。图中附图标记换热板组1、第二张换热板1B、第三张换热板1C、上端板2、下端板3、流体接口 4、 5、6、7、第一流体入口通道8、左上换热板9、左下换热板10、右上换热板11、右下换热板12、 第一流体流道13、流道I 14、第二流体入口通道15、流道II 16、第二流体流道17。具体实施方式图1所示的是一种板式换热器,其包括换热板组1及上、下端板2、3,还有四个流体接口 4、5、6、7,其中流体接口 4和流体接口 5或流体接口 6和流体接口 7是相通的,用于两种流体的进出。图3是按照本技术的实例的板式换热器沿图1中的A-A剖面线截取的部分剖视图。由图3可以看出,本技术板式换热器,包括换热板组1,换热板组1包括N张换热板,1的自然数,N张换热板以每隔一张换热板都相对两张相邻的换热板旋转180° 依次叠加形成换热板组1,在此换热板组1的顶部设有一块上端板2,底部设有一块下端板 3,在上端板2和下端板3上设有与所述换热板相同的“鱼骨”图案。所述换热板组1设有第一流体入口通道8和第二流体入口通道15。所述换热板组1中,第二张换热板IB与第三张换热板IC之间形成流过第一流体的第一流体流道13,第一张换热板IA与第二张换热板IB 之间形成流过第二流体的第二流体流道17,第四张换热板与第五张换热板之间形成流过第一流体的第一流体流道13,第三张换热板与第四张换热板之间形成流过第二流体的第二流体流道17,依次类推。第一流体流道13和第二流体流道17是相互密封的,即通过第一流体入口通道8进入第一流体流道13的第一流体不能进入第二流体流道17 ;反之通过第二流体入口通道15讲入第二流体流道17的第二流体不能讲入第一流体流道13,所述上端板 2与第一张换热板IA之间形成流道I 14,流道I 14与第一流体入口通道8相互连通;下端板3与第N张换热板IN之间形成流道II 16,流道II 16与第二流体入口通道15相互连通。同时,由于上端板2和下端板3上设有的“鱼骨”图案花纹与换热板是相同的,因此,在换热板成型模具的基础上稍作改动,就能将上下端板压制成型。最后,应当指出,以上实施例仅是本技术较有代表性的例子,显然,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还可以有许多变形,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从本技术公开的内容直接导出或联想到的所有变形,均应认为是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权利要求1. 一种板式换热器,包括换热板组(1),换热板组(1)包括N张换热板,N为> 1的自然数,其特征在于所述N张换热板以每隔一张换热板都相对两张相邻的换热板旋转160°依次叠加形成换热板组(1 ),在此换热板组(1)的顶部设有一块上端板(2),底部设有一块下端板(3),所述换热板组(1)设有第一流体入口通道(8)和第二流体入口通道(15),所述换热板组(1)中,第二张换热板(IB)与第三张换热板(IC)之间形成流过第一流体的第一流体流道(13),第一张换热板(IA)与第二张换热板(IB)之间形成流过第二流体的第二流体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板式换热器,包括换热板组(1),换热板组(1)包括N张换热板,N为≥1的自然数,其特征在于:所述N张换热板以每隔一张换热板都相对两张相邻的换热板旋转160°依次叠加形成换热板组(1),在此换热板组(1)的顶部设有一块上端板(2),底部设有一块下端板(3),所述换热板组(1)设有第一流体入口通道(8)和第二流体入口通道(15),所述换热板组(1)中,第二张换热板(1B)与第三张换热板(1C)之间形成流过第一流体的第一流体流道(13),第一张换热板(1A)与第二张换热板(1B)之间形成流过第二流体的第二流体流道(17),第四张换热板与第五张换热板之间形成流过第一流体的第一流体流道(13),第三张换热板与第四张换热板之间形成流过第二流体的第二流体流道(17),依次类推;所述第一流体流道(13)和第二流体流道(17)相互密封,所述上端板(2)与第一张换热板(1A)之间形成流道Ⅰ(14),下端板(3)与第N张换热板(1N)之间形成流道Ⅱ(16),流道Ⅰ(14)与第一流体入口通道(8)相互连通,流道Ⅱ(16)与第二流体入口通道(15)相互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缪君明周浩军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宝得换热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