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洁充满灰尘的废气的过滤器的方法和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708699 阅读:19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用于充满灰尘的废气的过滤器的清洁方法。该过滤器包括垂直放置在过滤器壳体(1)中的几个过滤器元件(2)。该过滤器元件具有上部开放端(16)和下部封闭端(15),还带有至少一个充满灰尘的废气的供给管路(9)和至少一个用于清洁的废气的排放管路(11)。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涉及将压缩空气的脉冲注射至过滤器元件(2)的开放端(11)中的装置。为了减小在过滤器中的压力波动和利用在低压范围的(约为0.8~3巴)的压缩空气脉冲进行有效清洁,该过滤器再分为几个过滤器组件(1),它们分别包括至少一个过滤器元件(2)。至少两个过滤器组件(1)放置在过滤器壳体(10)中或过滤器腔中,过滤器组件(1)交替地被清洁,每一个过滤器组件(1)带有一根排放管(11),其上带有清洁气体的断开装置(3)。设置有用于断开装置(3)的控制装置(19),当要清洁的过滤器组件(1)改变时,已清洁的过滤器组件(1)的断开装置(3)打开,而要清洁的过滤器组件(1)的断开装置(3)在直径上相对的位置处关闭。结果,可减小在过滤器中的压力波动。(*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清除充满灰尘的废气的过滤器的灰尘的方法和装置,该过滤器包括几个垂直放置的过滤器元件,每一个过滤器元件都具有上部开放端和下部封闭端;其中,废气从外面通过该过滤器元件流动,而清洁过的废气则通过该过滤器元件的开放端排出;并且供除尘用的压缩空气强射流吹入要除尘的过滤器元件的开放端。
技术介绍
充满灰尘的废气的过滤器用在要将杂质(如,碎屑、碎片、纤维或灰尘)与输送的空气分离和除去或再利用的地方。有大量灰尘的工业部门的例子包括木材加工工业、纤维工业、造纸工业或石油工业。杂质从加工机械地点被吸走,而称为原始气体的被污染的废气则送至过滤器。过滤器照例是由几个过滤器元件组成的,这些元件可以设计成过滤器软管、过滤器芯、过滤器袋或过滤器板。要清洁的原始气体通过过滤器介质从外面流向内面,从而可在过滤器元件的外侧,将杂质、特别是灰尘和气溶胶颗粒分离。纯净的气体流通过上部的开放端离开过滤器元件,进入所谓的清洁气体腔,并通过相应的导管到达连续排列的设备组成部分或排入大气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过滤器元件的外壁上形成的称为过滤器泥饼的沉积物越来越厚,因此,必需定期地清除过滤器的灰尘,以便保证过滤器的连续工作。为了分离粘附在过滤器元件外侧上的杂质,要将空气通过过滤器元件的开放端吹入。这样,可利用连续的清除用空气流或利用短暂和强有力的压缩空气的强射流来除去灰尘。利用清除用空气的方法的优点是除尘气流的压力较低和在过滤器材料上产生的机械应力较小。但其缺点是,为了有效去除过滤器泥饼,需要大量的清除用空气。在除尘机构内有可动元件是又一个缺点。另外,当灰尘很多或灰尘发粘,以及软管阻力大时,除尘效果特别不充分。需要的体积流量大以及需要另外一些措施(例如热气体过滤时的加热清除空气),在经济上还带来一些缺点。相反,压缩空气方法的优点是,在除尘机构内不需要活动的元件,并且在灰尘多和软管阻力大时,该方法也能很好起作用,使得除尘结果达到最优。另一些优点包括能量需求小、压缩空气的体积流量小、不需要为了避免露点偏差小而在热气体过滤时必需的除尘空气预热。压缩空气方法的缺点包括压力容器中的压力高,从而造成在过滤器介质上产生的机械负荷大,以及过滤器元件寿命缩短。另外,灰尘颗粒从过滤器元件抛出会造成通过相邻的过滤器元件的吸入作用,因此不能持续不断地清除过滤器泥饼。在AT 377711 B中说明了一种通过将压缩空气吹入注射器喷嘴中,以去除过滤器软管或过滤器芯的灰尘的装置。在开始所述那种过滤器的除尘中,应区分所谓在线除尘和所谓离线除尘。在线除尘时,设备不断开;而在离线除尘时,循环短期中断。在线除尘中,在过滤器设备工作过程中,将空气吹入单个的过滤器元件或将压缩空气强射流送入单个过滤器元件中,而剩余的过滤器元件继续工作。由于在过滤器元件(如,过滤器软管)的除尘过程中,一部分能量通过该过滤器元件的上部开放端损失,因此开发了通过在除尘过程中至少部分地覆盖要除尘的过滤器元件的开放端,使要除尘的过滤器元件或多或少地没有压力的除尘速度较高的方法。这种用于软管过滤器的连续除尘的装置(例如)在AT407840 B中描述。在AT405615 B中说明了清洁灰尘分离器的另一种方法和装置,其中,为了保证良好的清洁效果,要除尘的过滤器元件被锁定在清洁气体侧,并且在除尘过程中,被一股定向的原始气体流扫除,使所述的原始气体流帮助将过滤器泥饼从要除尘的过滤器元件中抛出。该方法的缺点是,在除尘过程中,一定量的污染的原始气体扫过要除尘的过滤器元件。结果,必需提高所施加的用于除尘的压缩空气的压力,或者必需考虑较差的除尘效果。原始气体流还可使从除尘的过滤器元件上抛出的过滤器泥饼运送至其他过滤器元件上,然后再被吸入,而不是通过最短的可能的通道落入灰尘收集烟囱中。已知的除尘方法的另一个缺点是,由于在除尘前后过滤器元件的接通和断开,在过滤器或总的设备中会产生压力波动。在要除尘的过滤器元件接通时,或由几个过滤器元件组成的一个过滤器腔正在除尘的过程中,会产生可以影响整个系统的严重的压力波动。压力的突然改变,会使负责排出清洁气体的风扇等的控制失去。由于风扇的惯性,压力偏差不可能立即得到补偿,因此可以导致振动。另一方面,在加工机械或工厂等的充满灰尘的废气的发源地,也可以在过滤器设备及其周围之间产生压力差的改变,从而使得在吸入设备的相反方向产生空气流动。DE 2345722 A1说明了一种气体过滤器,其中,除尘喷嘴在过滤器元件的嘴的整个长度上延伸,并与可动地设置的喷嘴芯子连接。该结构不包括放置在一个公共壳体中的几个过滤器组件,并且没有公布任何可使在过滤器组件除尘过程中的压力偏差最小的措施。DE 2709204 A1说明了一种清洁流动的气体的方法和相应的装置,其中,压缩空气至少是以两个单独的脉冲吹入过滤器元件中;第一个脉冲用于松驰过滤器泥饼,而接下去的脉冲用于将该泥饼从过滤器软管上吹掉。DE 2725438 A1公布了一种防止清洁过滤器元件的压缩空气强射流反吹的方法和装置,其中,一个弹性的膜片阀放置在过滤器件的口上。通过在除尘过程中,气密性地密封开放的过滤器软管,可以保证在除尘过程中,压缩空气充分起作用,但不能使过滤器中的压力偏差最小。最后,DE 2831167 A表示了一个包括放置在一个腔内的过滤器元件的过滤器,其中,在该腔的除尘过程中,该腔在原始气体侧和清洁气体侧都是关闭的,这样就增强了除尘的强烈性。为了减轻在封闭的腔中的过大的压力,原始气体侧的挡板和清洁气体侧的挡板的关闭要求在除尘过程中使用溢流阀。壳体内的高压力可降低压缩空气强射流或清洁用空气的除尘效果。这个结构的特点是制造成本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充满灰尘的废气的过滤器的除尘的方法和装置,利用该方法和装置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小系统中的压力偏差,同时可以持续不断地清除过滤器泥饼,使对用于除尘的压缩空气的所施加压力尽可能的低和压缩空气的消耗少。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方法和装置的花费保持尽可能低,使生产和安装成本降至最低。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目的的方法可以这样达到将至少一个过滤器元件中的每一个元件放置在一个过滤器组件中,并且将至少两个过滤器组件中的每一个组件放在壳体或过滤器腔中,从而使过滤器组件交替地除尘;而要除尘的过滤器组件在通过中断进行除尘的过程中,设定得基本上没有流动的状态;在除尘过程中,过滤器组件的清洁气体排出导管的灰尘被除去,并使该已除尘的过滤器组件与气体流连接,和使要除尘的过滤器组件与气体流断开。该气体流在直径方向相对地在要除尘的过滤器组件的转换处流动,这样可使过滤器中的压力偏差减至最小。将过滤器细分成过滤器组件和在除尘过程中使过滤器组件成为基本上没有流动的状态,则可以保证过滤器组件的离线除尘,而不需要过滤器结构的通常的分腔模式,这种模式包括大量的供给导管、排出导管和分隔壁。这里,不需要将要除尘的过滤器组件与原始气体流完全隔开,因为这会如同分腔的结构模式一样而提高制造成本。另外,优选在过滤器组件除尘过程中,原始气体供给导管保持开放,使得在除尘过程中,压力波可通过原始气体导管传播,而不相应地导致在过滤器组件或过滤器壳体中产生过大的压力。由于已除尘的过滤器组件和气体流在直径相对的位置上连接,和要除尘的过滤器组件与气体流断开,如本专利技术所示那样,因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充满灰尘的废气的过滤器的除尘方法,该过滤器包括几个垂直放置的过滤器元件,每一个过滤器元件都具有上部开放端和下部封闭端;其中,废气从外面通过该过滤器元件流动,而清洁过的废气则通过该过滤器元件的开放端排出;并且,供除尘用的压缩空气强射流吹入要除尘的过滤器元件的开放端;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过滤器元件中的每一个放置在一个过滤器组件中,而至少两个过滤器组件中的每一个组件放置在壳体或过滤器腔中,这样,过滤器组件交替地除尘;而通过在除尘的过程中,中断要除尘的过滤器组件的清洁气体排放导管和使已除尘的过滤器组件与气体流连接,并使要除尘的过滤器组件与气体流脱开,可使要除尘的过滤器组件处在基本上没有流动的状态,该气体流是在要除尘的过滤器组件的转换处在直径的相反的方向上发生的,因此可以减小在过滤器中的压力偏差。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阿洛伊斯舒赫
申请(专利权)人:舒赫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AT[奥地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