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载反馈控制阀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079090 阅读:2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负载反馈控制阀,包括阀体(1)和流量控制阀芯(2),阀体(1)具有负载反馈通道(11)、供油通道(12)以及旁接在该供油通道(12)上的分流通道(13),流量控制阀芯(2)设置在分流通道(13)内,并且分流通道(13)内具有控制流量控制阀芯(2)移动的控制腔(14),负载反馈通道(11)与控制腔(14)连通,其中,负载反馈通道(11)上串接有第一阻尼器(3)和与该第一阻尼器(3)并联的单向阀(4),该单向阀(4)允许油液从控制腔(14)流出。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负载反馈控制阀能够兼顾流量控制阀芯在打开和关闭过程中平稳性,从而降低系统冲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液压阀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负载反馈控制阀
技术介绍
在采用定量泵的液压控制系统中,定量泵可以通过负载反馈控制阀向执行机构提供液压油,以控制执行机构动作,并且通过负载反馈通道反馈的压力控制向执行机构提供的液压油的流量。具体地说,现有的负载反馈控制阀通常包括阀体和流量控制阀芯,所述阀体具有负载反馈通道、供油通道以及旁接在该供油通道上的分流通道,所述流量控制阀芯设置在所述分流通道内,并且所述分流通道内具有控制所述流量控制阀芯移动的控制腔, 所述负载反馈通道与所述控制腔连通,所述负载反馈通道上串接有阻尼器。定量泵输出的液压油从负载反馈控制阀的供油通道流入,一部分液压油经过分流通道流回油箱,其余的液压油从供油通道的出口流出后提供给执行机构。与负载反馈通道连通的控制腔内的液压油根据负载的变化使得流量控制阀芯相应地移动,从而相应地控制从分流通道流回油箱的液压油的流量,进而控制提供给执行机构的液压油的流量。串接在负载反馈通道上的阻尼器用于对负载反馈通道与控制腔之间的液压油流速变化进行缓冲, 从而使得流量控制阀芯的运动平稳,以减轻对整个液压系统的冲击。而在现有的负载反馈控制阀中,阻尼器的阻尼值通常固定,无法兼顾流量控制阀芯在打开和关闭过程中平稳性。 例如,如果阻尼器的阻尼值高,则当主阀杆快速回中时,负载反馈通道内的压力快速升高, 需要使流量控制阀芯快速移动而快速提高分流通道内的流量,而此时阻尼器的高阻尼值会使得分流通道内的流速无法快速升高,从而导致系统冲击;如果阻尼器的阻尼值低,则当主阀杆快速打开时,负载反馈通道内的压力快速升高,低阻尼值的阻尼器会使流量控制阀快速移动而快速降低分流通道内的流量,而此时执行机构从停止到快速运动需要一个加速过程,从而也会导致系统冲击。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负载反馈控制阀,该负载反馈控制阀能够兼顾流量控制阀芯在打开和关闭过程中平稳性,从而降低系统冲击。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负载反馈控制阀,该控制阀包括阀体和流量控制阀芯,所述阀体具有负载反馈通道、供油通道以及旁接在该供油通道上的分流通道,所述流量控制阀芯设置在所述分流通道内,并且所述分流通道内具有控制所述流量控制阀芯移动的控制腔,所述负载反馈通道与所述控制腔连通,其中,所述负载反馈通道上串接有第一阻尼器和与该第一阻尼器并联的单向阀,该单向阀允许油液从所述控制腔流出。优选地,所述第一阻尼器和单向阀集成在一个阀块内。优选地,所述第一阻尼器为薄壁节流孔。优选地,所述流量控制阀芯为活塞式阀芯,包括头部和与该头部连接的杆部,所述头部设置在所述控制腔内,所述杆部朝所述供油通道延伸。优选地,所述控制腔内设置有预压紧的弹簧,该弹簧作用在所述流量控制阀芯的头部上。优选地,所述分流通道的内壁与所述流量控制阀芯之间形成有腔室,该腔室与所述负载反馈通道连通。 优选地,所述腔室邻近所述控制腔。优选地,所述腔室通过第二阻尼器与所述负载反馈通道连通。优选地,所述第二阻尼器为薄壁节流孔。优选地,所述负载反馈控制阀还包括主阀,该主阀的供油口与所述供油通道的出 □连通。优选地,所述主阀为节流换向阀。优选地,所述负载反馈通道与所述节流换向阀的负载反馈腔连通。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由于负载反馈通道上除了串接有第一阻尼器之外,还串接有与第一阻尼器并联的单向阀,该单向阀允许油液从所述控制腔流出,因此,即使第一阻尼器的阻尼值较高,当执行机构需要快速停止时,负载反馈通道内的压力快速升高,此时单向阀打开从而允许流量控制阀芯快速移动而快速提高分流通道内的流量,从而能够使得执行机构快速停止而不会导致系统冲击。因此能够兼顾流量控制阀芯在打开和关闭过程中平稳性,从而降低系统冲击。本专利技术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但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的负载反馈控制阀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如图1所示的负载反馈控制阀的示意性原理图。附图标记说明1阀体;2流量控制阀芯;11负载反馈通道;12供油通道;13分流通道;14控制腔;3第一阻尼器;4单向阀;16弹簧;15腔室;5第二阻尼器;6主阀;61供油口 ;34阀块;62主阀杆;7执行机构。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如图1和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负载反馈控制阀,该控制阀包括阀体1和流量控制阀芯2,所述阀体1具有负载反馈通道11、供油通道12以及旁接在该供油通道12上的分流通道13,所述流量控制阀芯2设置在所述分流通道13内,并且所述分流通道13内具有控制所述流量控制阀芯2移动的控制腔14,所述负载反馈通道11与所述控制腔14连通,所述负载反馈通道11上串接有第一阻尼器3,其中,所述负载反馈通道11 上还串接有与第一阻尼器3并联的单向阀4,该单向阀4允许油液从所述控制腔14流出。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由于负载反馈通道11上除了串接有第一阻尼器之外,还串接有与第一阻尼器3并联的单向阀4,该单向阀4允许油液从所述控制腔14流出,因此,即使第一阻尼器3的阻尼值较高,当执行机构7需要快速停止时,负载反馈通道11内的压力快速升高,此时单向阀4克服开启压力而打开从而允许流量控制阀芯2快速移动而快速提高分流通道13内的流量,从而能够使得执行机构7快速停止而不会导致系统冲击。因此能够兼顾流量控制阀芯2在打开和关闭过程中平稳性,从而降低系统冲击第一阻尼器3和单向阀4可以为相互独立的部件,优选地,第一阻尼器3和单向阀 4集成在一个阀块34内,从而方便拆装。所述第一阻尼器3可以为各种类型的能够提供阻尼的部件,例如可以为节流孔,优选地为薄壁节流孔,从而能够减少液压油的温度对阻尼值的影响。所述流量控制阀芯2可以采用各种适当的形状和设置方式,例如可以为滑阀式阀芯。作为一种简便而有效的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所述流量控制阀芯2为活塞式阀芯,包括头部21和与该头部21连接的杆部22,所述头部21设置在所述控制腔14内,所述杆部 22朝所述供油通道12延伸。如图1所示,所述控制腔14内设置有预压紧的弹簧16。该弹簧16可以作用在所述流量控制阀芯2的头部21上。从而弹簧16的偏压力和负载反馈通道11的压力共同构成控制腔14内的压力,控制腔14内的压力与供油通道12内的压力之差构成了驱动流量控制阀芯2移动的力。由于流量控制阀芯2在分流通道12内的频繁移动会导致流量控制阀芯2和分流通道12的内壁的磨损,导致控制腔14内的液压油泄漏,从而使得流量控制阀芯2无法准确移动。因此优选地,如图1所示,所述分流通道12的内壁与所述述流量控制阀芯2之间形成有腔室15,该腔室15与所述负载反馈通道11连通。从而通过负载反馈通道11在腔室 15内建立压力,以阻断液压油从控制腔14内泄漏出去。优选地,腔室15设置在邻近控制腔 14的位置,从而更有效地防止控制腔14内液压油的泄漏。在如图1所示的实施方式中,腔室15设置在分流通道12的内壁与流量控制阀芯2的杆部22之间,当然,如果采用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负载反馈控制阀,该控制阀包括阀体(1)和流量控制阀芯(2),所述阀体(1)具有负载反馈通道(11)、供油通道(12)以及旁接在该供油通道(12)上的分流通道(13),所述流量控制阀芯(2)设置在所述分流通道(13)内,并且所述分流通道(13)内具有控制所述流量控制阀芯(2)移动的控制腔(14),所述负载反馈通道(11)与所述控制腔(14)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负载反馈通道(11)上串接有第一阻尼器(3)和与该第一阻尼器(3)并联的单向阀(4),该单向阀(4)允许油液从所述控制腔(14)流出。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潘文华
申请(专利权)人:常德中联重科液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