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清华大学专利>正文

自循环串联气升式内环流反应器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705898 阅读:26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自循环串联气升式内环流反应器系统,属于化学工程领域。所述系统由两个气升式内环流反应器构成。每个反应器包括塔身1、导流筒2、气体分布器3和溢流槽6。每个反应器溢流槽6底部有流体流出口4、导流筒下沿有流体流入口5。一个反应器的流出口和另一反应器的流入口之间通过管道8连接,由此构成两反应器间的循环回路。从溢流槽流出的液体中不含气体,而反应器内液体中含有一定量气体,在流入口5处,管道中流体的压强大于反应器内的压强,流体从流入口流入,从而在不使用泵送系统的情况下,实现两反应器内物料的交换和循环,节约了能量。气体在气升式环流反应器中溶解速度快、传质阻力小,气、液吸收反应和气、液、固三相催化反应的效率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适用于气、液吸收-解吸过程或者气、液、固三相催化反应-催化剂再生过程的反应器系统,特别是涉及一种自循环串联气升式内环流反应器系统,属于化学工程领域。
技术介绍
气、液吸收-解吸过程,气、液、固三相催化反应-催化剂再生过程是化学工业、石化工业中最常见和最基本的两个过程。这类过程一般都具有以下特点1)吸收和反应过程的效率与气、液或者气、液、固三相的混合和相间传质过程密切相关。2)一般需要至少需要两个反应器完成上述过程,一个反应器为吸收或者三相催化反应发生反应器,一个是解吸或者催化剂再生反应器。总有一部分的物料是在两反应器间循环的,而循环过程一般需要依靠泵组件实现。在很多过程中,两反应器间物料循环耗费了大量的能量。例如,在典型的吸收过程中,吸收溶剂在吸收塔吸收气体后,被泵送到解吸塔,在解吸塔中吸收溶剂再生,再生的吸收溶剂又被泵送回吸收塔,这样大量的吸收溶剂在两塔间不断的循环,由此造成的能量消耗成为吸收过程能耗的重要方面之一。基于鼓泡式反应器发展起来的气升式内环流反应器,是在鼓泡反应器内加入内构件导流筒,使流体在反应器内产生围绕导流筒的循环流动,从而实现气、液、固三相均匀混合,且可获得较高的相间传质系数,其在生物发酵过程、污水处理过程等很多气、液、固三相反应以及气、液吸收反应中有广泛的应用。气升式内环流反应器内流体流动的动力是导流筒内外气、液混相的密度差造成的压力差。气体和液体的混相密度比相同状态下的纯液体的密度低,因而相同高度的气体和液体的混相液柱比纯液体的液柱产生的压强也小。利用这一压强差作为两反应器间的流体循环的推动力,在两环流反应器间实现自循环,就可以大幅度减小该过程的能耗、提高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在气升式内环流反应器的基础上,提出并建立一种两个内环流反应器串联、反应器间流体实现自循环的串联反应器系统。该反应器系统利用气、液混相和纯液相的密度差造成的压强差作为两反应器间的流体循环的推动力,无需泵送系统,即可实现两反应器间流体的循环交换。所采用的环流反应器气、液、固三相均匀混合,相间传质系数高。利用该反应器系统可高效、低能耗地实现吸收-解吸过程,气、液、固三相催化反应-催化剂再生过程等过程。本专利技术是这样实现的反应器系统由两个气升式内环流反应器A和B构成。每个反应器均包括塔身1、导流筒2和气体分布器3、溢流槽6。在反应器的上方设有流体流出口4、在反应器底部设有流体流入口5。流体流出口4设在溢流槽6的底部,溢流槽6设在气液分离区7。反应器A的流出口和反应器B的流入口、反应器B的流出口和反应器A的流入口之间通过管道8连接,构成两反应器间的循环回路。本专利技术还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1)流体流出口4在导流筒的上方;流体流入口5设在反应器底部、靠近气体分布器的位置。2)溢流槽6在反应器的导流筒上方的气液分离区7内,气、液在溢流槽中进一步分离,自溢流槽底部的流出口4流出的液体中基本无气泡。3)流入口伸向导流筒内部,其高度接近导流筒的下沿,但不高于气体分布器。4)一个反应器(例如A)的流体流出口4的高度高于另一个反应器(例如B)的流体流入口5。5)塔身A和塔身B的总高与其内径之比为5~15,导流筒2的内径和塔身的内径比为0.4~0.9。6)反应器A和反应器B的直径可不相同。两者的直径比由物料在反应器A中的停留时间和在反应器B中停留时间的比值决定。7)反应器的导流筒2可以是现有技术提出的各种形式的导流筒,例如可以是单级,也可以是多级的;可以有1个,也可超过1个,在塔身1内并列放置。两个反应器内导流筒的形式可相同,也可不同。当导流筒为多个时,将液体流入口置于其中任何1个导流筒的下沿但不高于气体分布器的位置即可。8)两反应器的操作压力相同。本专利技术提出的自循环串联气升式内环流反应器组的特点是1)气体经气体分布器进入反应器中的导流筒内,由于气泡在导流筒内外的分布不同而产生混相密度差和压力差,推动流体在反应器内循环,气体在气升式环流反应器中溶解速度快、传质阻力小,因而气、液吸收反应和气、液、固三相催化反应的效率高。2)从溢流槽流出环流反应器的流体中基本不含气体,而反应器内流体中含有一定量的气体,因此在流入口5处,管道中流体的压强大于反应器内的压强,液体从流入口流入反应器的导流筒内。因而可在不使用泵送系统的情况下,实现两反应器内物料的交换和循环,节约了能量。3)本专利技术将流入反应器的流体引导入导流筒下方的负压区,从而进一步提高推动两反应器间流体流动的压差。4)通过调整两反应器中气体的流量,可以改变两反应器中气体的含量,从而可调节两反应器之间流体的循环速度。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自循环串联气升式内环流反应器组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反应器A的A-A剖视图,反映反应器内溢流槽6、导流筒2、气体分布器3、流体流出口4和流体流入口5的径向相对位置。反应器B的情形是类似的。图3是两个反应器均具有2级导流筒的自循环串联气升式内环流反应器系统,两反应器中2级导流筒的形式不相同,塔A中的为分段带有折流板的内构件,塔B中则是在单级导流筒上开孔。图4是其中一个反应器A具有3个导流筒的自循环串联气升式内环流反应器系统。图5是图1所示自循环串联气升式内环流反应器系统的流体流动状态图。图6是自反应器B中流出的流体(流入反应器A的流体)的流量LB随塔A中气体体积气含率εA的变化情况。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具体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如图1和2,本专利技术由两个气升式内环流反应器A、B构成。两个反应器间通过管道8连接,管道8上包含有阀门等管件。每个反应器均包括塔身1、溢流槽6、导流筒2和气体分布器3。当气体从气体分布器3喷出后,在气体分布器3周围立即产生大量气泡,也即在分布器3周围产生稀相区。稀相区的密度小于周围的流体。在密度差和喷出气体的冲击作用下,气泡连同稀相区的液体、固体颗粒沿导流筒向上运动,并产生环流运动,如图5所示。在反应器顶部一部分气体继续上升进入气液分离区,另一部分气体则随流体进入导流筒和反应器壁间的下降段。因而在下降段中也存在着一定的气体含量。这样气液接触的时间较长,吸收和反应过程的可充分进行。而在流体流出口4下方的范围内,由于导流筒内和环隙都存在一定含量的气体,其混相的密度较纯液体低,因而在流体流入口5处,液柱产生的压强P1也比相同高度的纯液体液柱产生的压强低。在反应器顶部气液分离区,进入气液分离区的气体继续上升,最终从气液混相中逸出,并从反应器顶部的排气口排出。经过气液分离后的部分液体下降到下降段,继续参与环流;另一部分液体则流入溢流槽6。在溢流槽中,液体相对静止,液体中含有的少量气体进一步被分离,因而自溢流槽6底部流出的液体中基本上不含有气体,为纯液体。那么当管道8中充满液体、且不考虑流体的动压时,由于液体中不含气体,因此管道8中的液柱在流体流入口5处所产生的压强P2大于反应器中的液柱产生的压强P1。在压差的作用下,流体自流出口4,沿管道8和流入口5克服阻力流向另一个反应器的导流筒内。实际上,由于导流筒内气体和液体的快速向上运动,流入口5外侧的压强将进一步减小,使得流入口5内外两侧的压强差进一步提高。流入口5内外两侧的压强差和管道8(包括管件)的阻力大小将最终决定流体的在管道8中流动的速率。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自循环串联气升式内环流反应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由两个气升式内环流反应器A和反应器B构成;所述反应器A和反应器B均包括塔身(1)、导流筒(2)、气体分布器(3)和溢流槽(6);所述反应器A和反应器B的上方设有流体流出口(4)、底部设有流体流入口(5);所述反应器A的流出口和反应器B的流入口、反应器B的流出口和反应器A的流入口之间通过管道(8)连接,构成两反应器间的循环回路。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乔永蒋国强赵洲洋丁富新
申请(专利权)人:清华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