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陈永文专利>正文

无内胎轮胎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058412 阅读:28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一种无内胎轮胎,其是在外侧以及内侧设置复数个第一支持肋以及复数个第二支持肋,凭借该第一支持肋以及该第二支持肋的设计,该无内胎轮胎不但能大幅降低轮胎遭尖锐物刺破的几率,且该无内胎轮胎于遭到尖锐物刺破而发生胎内气体漏出的时,仍可凭借该第一支持肋以及该第二支持肋提供的支撑力继续前进,该无内胎轮胎能够减少轮胎被刺破的机会且可增进行车安全。(*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轮胎,尤指一种可降低尖锐物刺破轮胎机率的无内胎轮胎
技术介绍
现有的无内胎轮胎的结构,请参阅图1,图1是现有无内胎轮胎的剖面示意图。现有的无内胎轮胎主要包含有一胎身1,该胎身1的外表面设有一胎面2,该胎面2为在轮胎最外圆周上一层橡胶,为消耗表面,胎面2上设有一花纹层20以增加牵引力。该胎身1的内表面有层气密甚佳的一气密胶层3,一胎唇10位于现有的无内胎轮胎内缘与钢圈相接之处,当现有的无内胎轮胎填充高压空气时,该胎唇10会受压而紧贴于钢圈,使钢圈及轮胎现有的无内胎轮胎间形成一封闭的气室。一般来说,无内胎轮胎的整体重量较有内胎轮胎为轻,且无内胎轮胎因少了内胎和外胎滚动时造成的磨擦,故滚动时较有内胎轮胎更顺畅,此外,无内胎轮胎也因为是直接用厚层的外胎来密闭空气,较不会因为重击造成爆胎。只是,上述的无内胎轮胎不可避免的有时仍会遭到尖锐物刺穿导致漏气立刻不能行驶,且在高速公路上高速行驶时会有发生爆胎的危险,易造成车祸及伤亡,影响行车的安全,但是,如果只是单纯利用增加轮胎的厚度来达到防止尖锐物刺入的功效,可能效果有限且会降低轮胎的贴地面积,使轮胎丧失应有的抓地力而更容易造成意外事故的发生。因此亟需一种可降低尖锐物刺破轮胎机率,但不降低轮胎本身的贴地面积的无内胎轮胎来解决现有技术所产生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是一种无内胎轮胎,其是利用复数个第一支持肋,来增加该无内胎轮胎的结构强度及厚度,不但能大幅降低轮胎遭尖锐物刺破的机会,且可减少轮胎因发生变形而无法继续行驶的状况。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种无内胎轮胎,其特征在于,包含一胎身;一气密胶层,其设置于该胎身的内侧表面;复数个第一支持肋,其设置于该胎身的外侧表面,该复数个第一支持肋用来增加该无内胎轮胎的结构强度及厚度;以及一胎面,其是包覆于该复数个第一支持肋的外侧表面。其中该复数个第一支持肋是以左右二侧彼此交错且呈环状排列于该胎身的外侧表面。其中该复数个第一支持肋是以左右二侧彼此对称且呈环状排列于该胎身的外侧表面。其中该胎身还包含两胎唇,该两胎唇环状设置于该胎身两侧。其中该胎面还包含一花纹层。其中还包含复数个第二支持肋,该复数个第二支持肋设置于该胎身的内侧表面与该气密胶层之间。其中该复数个第二支持肋是以左右二侧彼此交错且呈环状排列。其中该复数个第二支持肋是以左右二侧彼此对称且呈环状排列。其中该第一支持肋以及该第二支持肋在该胎身的外侧以及内侧呈交错排列。其中该第一支持肋以及该胎身是一体成形。其中该第二支持肋以及该胎身是一体成形。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无内胎轮胎,其特征在于,包含一胎身;一气密胶层,其设置于该胎身的内侧表面;一胎面,其是包覆于该胎身的外侧表面;以及复数个第一支持肋,其设置于该胎面的外表面两侧。其中该复数个第一支持肋是以左右二侧彼此交错且呈环状排列于该胎面的外表面两侧。其中该复数个第一支持肋是以左右二侧彼此对称且呈环状排列于该胎面的外表面两侧。其中该胎身还包含两胎唇,该两胎唇是环状设置于该胎身两侧。其中该胎面还包含一花纹层。其中还包含复数个第二支持肋,其设置于该胎身的内侧表面与该气密胶层之间。其中该复数第二支持肋是以左右二侧彼此交错且呈环状排列。其中该复数个第二支持肋是以左右二侧彼此对称且呈环状排列。其中该第一支持肋以及该第二支持肋于该胎面的外表面两侧以及该胎身的内侧呈交错排列。其中该第一支持肋以及该胎面是一体成形。其中该第二支持肋以及该胎身是一体成形。与现有技术相比较,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本技术具有的优点在于本技术的该无内胎轮胎,其不仅具有结构简单、制造容易的特征,且确实具有降低轮胎遭到尖锐物刺穿的机率及增强整体轮胎的结构强度避免爆胎的功效,另一方面其也能在轮胎不幸遭到尖锐物刺穿发生漏气时,凭借本技术所增设的支持肋提供支撑的力量令轮胎在漏气的状况下依然能够继续慢速行驶,大幅提升行车的安全性,且本技术是使用结构来增加强度,但不降低轮胎本身的贴地面积,不会使轮胎丧失应有的抓地力。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无内胎轮胎的剖面示意图;图2A是本技术无内胎轮胎第一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图2B是本技术无内胎轮胎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图3是尖锐物刺入本技术的无内胎轮胎的示意图;图4A是本技术无内胎轮胎第二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图4B是本技术无内胎轮胎第二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图5A是本技术无内胎轮胎第三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图5B是本技术无内胎轮胎第三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图6A是本技术无内胎轮胎第四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图6B是本技术无内胎轮胎第四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胎身;10-胎唇;2-胎面;20-花纹层;3_气密胶层;4_第一支持肋;5-第二支持肋;6-尖锐物。具体实施方式为使贵审查委员能对本技术的特征、目的及功能有更进一步的认知与了解, 下文特将本技术的系统的相关细部结构以及设计的理念原由进行说明,以使得审查委员可以了解本技术的特点,详细说明陈述如下请参阅图2A以及图2B,图2A是本技术无内胎轮胎第一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图2B是本技术无内胎轮胎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本技术提供一种无内胎轮胎,其包含一胎身1,一气密胶层3,复数个第一支持肋4以及一胎面2。该气密胶层3设置于该胎身1的内侧表面;该复数个第一支持肋4设置于该胎身1的外侧表面,该复数个第一支持肋4用来增加该无内胎轮胎的结构强度及厚度;该胎面2是包覆于该复数个第一支持肋4的外侧表面,该胎面2为一层橡胶,于该无内胎轮胎运作时,该胎面2会与地面摩擦而消耗。本实施例中,该胎身1更包含两胎唇10,其是环状设置于该胎身1两侧,该胎唇1为该无内胎轮胎内缘与钢圈相接之处,当该无内胎轮胎填充高压空气时,该胎唇1会受压而紧贴于钢圈,使钢圈及该无内胎轮胎间形成一封闭的气室;该胎面2更包含一花纹层20,该花纹层20用来增加牵引力,该第一支持肋4以及该胎身1可为一体成形,因此具有不会增加生产制造成本的优点,但该第一支持肋4以及该胎身1的制造方式不以此为限。本实施例中,该复数个第一支持肋4是以左右二侧彼此交错且呈环状排列于该胎身1的外侧表面,且该无内胎轮胎包含复数个第二支持肋5,该复数个第二支持肋5设置于该胎身1的内侧表面与该气密胶层3之间,该复数第二支持肋5是以左右二侧彼此交错且呈环状排列,本实施例中,该第二支持肋5以及该胎身1是一体成形, 因此具有不会增加生产制造成本的优点,但该第二支持肋5以及该胎身1的制造方式不以此为限,而该第一支持肋4以及该第二支持肋5于该无内胎轮胎的外侧以及内侧呈交错排列,也就是说,于该胎身1外侧的该第一支持肋4空缺之处,有该第二支持肋5设置于该胎身1内侧,用来补强该无内胎轮胎的断面耐受度,但该第一支持肋4以及该第二支持肋5的排列方式不以上述为限。本技术的该无内胎轮胎凭借于该胎身1的外侧以及内侧增设该第一支持肋4 以及该第二支持肋5,来降低尖锐物6刺入时发生爆胎的机率,请参阅图3,图3是尖锐物刺入本技术的无内胎轮胎的示意图,由图3可见,由于该第一支持肋4以及该第二支持肋5的设置,使得该无内胎轮胎的强度以及厚度增加,可有效降低尖锐物6刺入时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无内胎轮胎,其特征在于,包含:一胎身;一气密胶层,其设置于该胎身的内侧表面;复数个第一支持肋,其设置于该胎身的外侧表面,该复数个第一支持肋用来增加该无内胎轮胎的结构强度及厚度;以及一胎面,其是包覆于该复数个第一支持肋的外侧表面。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永文
申请(专利权)人:陈永文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