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株式会社ITEC专利>正文

加热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7049627 阅读:31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能够紧凑化、并且能够高精度地控制对象流体的加热条件的加热装置。加热装置(10)具有加热炉主体(20)、管路(26)、炉内加热部(22)。管路连通加热炉主体的内外。在管路中流有对象流体。炉内加热部设置在加热炉主体内。炉内加热部对管路加热。加热装置还具有被包围加热部(24)。被包围加热部设置在加热炉主体内。管路具有内侧区间和外侧区间。内侧区间包围被包围加热部。内侧区间由被包围加热部加热。外侧区间与内侧区间相连通。外侧区间包围内侧区间。外侧区间除了被炉内加热部加热外还由被包围加热部加热。从内侧区间看,炉内加热部配置在外侧区间的更外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能够紧凑化、并且能够高精度地控制蒸馏水及其他的对象流体的加热条件的加热装置
技术介绍
专利文献1公开了具有第1、2、3、4加热部的微粒子制造装置(参照专利文献1的段落0034及0035)。该微粒子制造装置为了在超临界状态或亚临界状态下以较高的精度对高压水加热,首先用第1、2、3加热部阶段性地对蒸馏水加热,得到高温高压水。另外,该微粒子制造装置另外用第4加热部对金属盐水溶液及其他的原料流体加热。之所以用第4加热部对原料流体加热,是为了良好地进行与高温高压水的反应。专利文献1 日本特许第3663408号公报近来,正期望该紧凑化以能够简单地操作装置,在上述以往的技术中,需要4台加热部。在必须确保4台量的空间的情况下,使装置整体紧凑化是不容易的。如果减少加热部的数量或者单纯地缩小各个加热部,则不能够在超临界状态或亚临界状态下以较高的精度对高压水加热。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紧凑化、并且能够高精度地控制对象流体的加热条件的加热装置。参照附图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加热装置。另外,之所以在该栏中使用图中的附图标记, 是为了帮助理解
技术实现思路
,而不是将内容限定于图示的范围内的意思。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技术方案是,加热装置10具有加热炉主体20、 管路沈、炉内加热部22。管路沈连通加热炉主体20的内外。在管路沈中流有对象流体。 炉内加热部22设置在加热炉主体20内。炉内加热部22对管路沈加热。加热装置10还具有被包围加热部对。被包围加热部M设置在加热炉主体20内。管路沈具有内侧区间 50和外侧区间52。内侧区间50包围被包围加热部M。内侧区间50由被包围加热部M加热。外侧区间52与内侧区间50相连通。外侧区间52包围内侧区间50。外侧区间52除了被炉内加热部22加热外还由被包围加热部M加热。从内侧区间50看,炉内加热部22配置在外侧区间52的更外侧。管路沈的内侧区间50包围被包围加热部对。管路沈的外侧区间52包围内侧区间50。管路沈的外侧区间52与内侧区间50成为包围被包围加热部M的层。S卩,在本专利技术的加热装置10中,包围被包围加热部M的层分为至少两层。被包围加热部对所放出的热量和炉内加热部22所放出的热量被处于这些层内的对象流体所吸收。由此,与包围被包围加热部M的层仅为1层的情况相比,由被包围加热部M放出的热量向这些层的外侧移动或由炉内加热部22放出的热量向这些层的内侧移动的情况减少。即,热量越过这些层地移动的情况减少。由于热量越过这些层地移动的情况减少,因此与包围被包围加热部M的层仅为1层的情况相比,能够在加热炉主体20的内部设置较大的温度梯度。当能够在加热炉主体20的内部设置较大的温度梯度时,在加热炉主体20的内部依次对对象流体加热,从而与用温度不同的多个加热部依次加热的情况一样,能够高精度地控制对象流体的加热条件。另外,不必在每个加热部中设置隔热材料,相应地能够使加热部所占的空间紧凑化。另外,优选上述被包围加热部M具有放出热量的柱形部分。同时,优选内侧区间 50具有包围被包围加热部M的柱形部分的内侧螺旋形部分。同时,优选外侧区间52具有包围内侧螺旋形部分的外侧螺旋形部分。采用本专利技术,能够紧凑化,并且能够高精度地控制对象流体的加热条件。 附图说明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加热装置的主视图。图2是图1的X-X向视图。图3是图1的Y-Y向视图。图4是本实施方式的加热装置的上侧俯视图。图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被包围加热部与将其包围的管路的局部剖视图。图6表示应用本实施方式的加热装置的微粒子制造装置的简略结构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加热装置的优选实施方式。在以下的说明中,对相同的部件标记相同的附图标记。这些部件的名称及功能也相同。因而,不再重复关于这些部件的详细说明。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加热装置的主视图。图2是图1的X-X向视图。图3是图1 的Y-Y向视图。图4是图1的加热装置的上侧俯视图。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加热装置10是为了使对象流体与原料流体相汇合并使其在反应器观中发生反应而在其汇合前对对象流体加热的装置。加热装置10具有加热炉主体20、炉内加热部22、被包围加热部对、管路26、反应器28 (在图1至图3中未图示反应器观)、炉外加热部30、汇合部32。炉内加热部22设置在加热炉主体20内。炉内加热部22 对管路26与反应器观加热。被包围加热部M也设置在加热炉主体20内。被包围加热部 M对管路沈加热。被包围加热部M主要加热的是管路沈中的后述的内侧区间50。管路 26连通加热炉主体20的内外。管路沈是用于供对象流体移动通过的管。炉外加热部30 设置在加热炉主体20的外部。汇合部32设置在管路沈的中途的、加热炉主体20的外部的部位。本实施方式中的加热炉主体20是隔热材料制的容器。在加热炉主体20的前表面上能够开闭地设有门部42。当从设有门部42的一侧观察加热炉主体20内时,在跟前并排设有被包围加热部M与反应器观。在其深处设有炉内加热部22。炉内加热部22是环状的加热器。炉内加热部22被板状支承部34支承在加热炉主体20内。在板状支承部34的中央形成有热量输送用开口部36。炉内加热部22安装为包围该热量输送用开口部36。如图2明确所示,板状支承部34的安装有炉内加热部22的面是与被包围加热部M及反应器28相对的面的相反侧的面。板状支承部34具有用于调节热量输送用开口部36的开口面积的调节闸门38。由于用于利用调节闸门38来调节热量输送用开口部36的开口面积的具体方法与本专利技术没有直接的关系,因此在此不进行其详细说明。热量输送用风扇40与板状支承部34的热量输送用开口部36相对配置。如图2 明确所示,炉内加热部22包围该热量输送用开口部36。热量输送用风扇40的外径比炉内加热部22的外径小。使该热量输送用风扇40工作而使得来自炉内加热部22的热量高效地在加热炉主体20内循环。炉外加热部30设置在未图示的预备炉内。该预备炉设置在加热炉主体20的外部的位于加热炉主体20的上部的场所。管路沈构成为由被包围加热部M加热了的对象流体在该预备炉内被炉外加热部30进一步加热。S卩,管路沈通过被包围加热部M的上部及加热炉主体20的上部与预备炉内相连通。在该管路沈中,在炉外加热部30的下游设有汇合部32。汇合部32使原料流体与被炉外加热部30加热了的对象流体汇合。在汇合部32的下游,管路沈再次返回加热炉主体20内。在汇合部32中所汇合(混合)的对象流体与原料流体供给到反应器观内。该反应器观被炉内加热部22加热并设定为期望的温度。反应器观使对象流体与原料流体发生规定的反应。发生了反应的对象流体及原料流体经由管路26向加热装置10的外部送出。另外,也可以在预备炉与加热炉主体20之间设置导热部。导热部例如为隔断加热炉主体20与预备炉之间的导热材料制的隔板部或连通两炉内的连通路。图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被包围加热部M与将其包围的管路沈的局部剖视图。 被包围加热部M是呈螺旋状卷绕电热丝等而形成的柱形的加热器。管路26具有内侧区间 50和外侧区间52。内侧区间50包围被包围加热部对。内侧区间50中的与被包围加热部M紧密接触的部分的形状为螺旋形。该部分的形状之所以做成螺旋形,是为了尽可能地延长对象流体经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加热装置,其具有:加热炉主体;管路,其与上述加热炉主体的内外连通,并且,对象流体在该管路中流通;炉内加热部,其设置在上述加热炉主体内,对上述管路加热;其特征在于,上述加热装置还具有设置在上述加热炉主体内的被包围加热部,上述管路具有:内侧区间,其包围上述被包围加热部,被上述被包围加热部加热;外侧区间,其与上述内侧区间相连通,包围上述内侧区间,并且,除了被上述炉内加热部加热外还被上述被包围加热部加热;从上述内侧区间看,上述炉内加热部配置在上述外侧区间的更外侧。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饭田胜康入江牧夫松下馨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ITEC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