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小机体受力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046956 阅读:24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减小机体受力机构,包括与地面接触的机体、安装在所述机体上的主机,还包括设置在所述主机底端的顶尖,所述主机与所述机体通过弹簧连接,所述主机的重量通过所述弹簧传递至所述机体上;在所述主机处于工作状态时,所述主机的上端顶紧巷道顶部,所述弹簧处于压缩状态,所述主机下端的所述顶尖与地面刚性接触,将所述主机的顶紧力传输至地面,此时所述弹簧还留有压缩余量,所述机体仅承载所述弹簧的压缩力。通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将支撑立柱的顶紧力通过顶尖传输至地面,减小了车体和履带的受力、提高了使用寿命,且使得底盘的结构简单,方便钻车在巷道内行走,提高了生产效率。(*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减小机体受力机构,更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减小钻车车体受力的机构。
技术介绍
现有钻车设备稳固顶紧时小型钻车底部常采用履带接触地面,顶紧立柱伸缩顶住巷道顶部,实现顶紧;大中型钻车采用上下顶紧立柱同时伸缩,实现底板和顶板的同时顶紧。两者都是靠履带或车轮直接受力,对履带的强度、重量等参数要求比较高。目前市场上通用钻车机构工作时顶部顶紧,底部靠履带直接接触地面实现顶紧。 因此,传统钻车履带底盘都结构庞大重量也比较重,钻车本身高度也大,在行走时受巷道高度限制。同时由于顶紧立柱与车体连接处、履带之间都存在间隙,顶紧压力传输至车体上时,对钻孔定位有一定的影响,对车体的结构强度也有很高的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问题中钻车履带直接承受顶紧力、对车体的强度要求较高、履带底盘结构庞大、重量大、车身高、行走时受巷道高度限制等技术问题或者至少之一,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减小机体受力机构,可有效克服现有技术缺陷。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减小机体受力机构,包括与地面接触的机体 1、安装在所述机体1上的主机2,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主机2底端的顶尖3,所述主机2与所述机体1通过弹簧4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减小机体受力机构,包括与地面接触的机体(1)、安装在所述机体(1)上的主机(2),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主机(2)底端的顶尖(3),所述主机(2)与所述机体(1)通过弹簧(4)连接,所述主机(2)的重量通过所述弹簧(4)传递至所述机体(1)上;在所述主机(2)处于工作状态时,所述主机(2)的上端顶紧巷道顶部,所述弹簧(4)处于压缩状态,所述主机(2)下端的所述顶尖(3)与地面刚性接触,将所述主机(2)的顶紧力传输至地面,此时所述弹簧(4)还留有压缩余量,所述机体(1)仅承载所述弹簧(4)的压缩力。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减小机体受力机构,包括与地面接触的机体(1)、安装在所述机体(1)上的主机O),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主机( 底端的顶尖(3),所述主机( 与所述机体 (1)通过弹簧(4)连接,所述主机( 的重量通过所述弹簧(4)传递至所述机体(1)上;在所述主机( 处于工作状态时,所述主机( 的上端顶紧巷道顶部,所述弹簧(4)处于压缩状态,所述主机( 下端的所述顶尖C3)与地面刚性接触,将所述主机( 的顶紧力传输至地面,此时所述弹簧(4)还留有压缩余量,所述机体(1)仅承载所述弹簧(4)的压缩力。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小机体受力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4)包括两个,分别设置在所述主机O)的两侧。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减小机体受力...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辉宋建锋杨志国
申请(专利权)人:石家庄中煤装备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