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用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029447 阅读:18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作业用车辆,车辆的左右后轮间设有驾驶座,所述驾驶座的前方设有方向盘、以及用于支撑该方向盘的支撑体,车辆的左侧和/或右侧的前后车轮间设有供使用者乘降用的乘降部,所述作业用车辆的设有所述乘降部侧具有一端连接在所述支撑体上、另一端连接在所述乘降部上的第一扶手。此外,该车辆还具有设置在车辆中的具有所述第一扶手侧的第二扶手。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使使用者双手把持着进行乘降,有利于提高乘降时的平稳性、安全性。(*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在一种作业用车辆,尤其涉及该作业用车辆的扶手。
技术介绍
因为例如拖拉机等作业用车辆上的乘降部距离地面比较高,所以常常需要设置例如辅助梯等设施来辅助使用者进行乘降。此外,有的作业用车辆中还具有设置在车辆的后挡泥板上的扶手,以供使用者乘降时把持。不过,在作业用车辆中仅在后挡泥板上设有扶手的情况下,使用者乘降时只能单手进行把持,难以保持平衡,因而不易于使用者平稳地进行乘降。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作业用车辆,车辆的左右后轮间设有驾驶座,所述驾驶座的前方设有方向盘、以及用于支撑该方向盘的支撑体, 车辆的左侧和/或右侧的前后车轮间设有供使用者乘降用的乘降部,所述作业用车辆的特征在于,车辆的设有所述乘降部侧具有一端连接在所述支撑体上、另一端连接在所述乘降部上的第一扶手。根据本技术的作业用车辆,在所述乘降部的前部设置所述第一扶手,便于使用者进行把持,因而有利于提高使用者乘降时的平稳性、安全性。另一方面,所述第一扶手设置在所述支撑体上,供使用者进行把持的同时,还可以对该支撑体以及所述乘降部进行进一步地保持,从而确保三者间相互支撑、保持的强度。可选地,在所述作业用车辆中,所述第一扶手包括从连接在所述支撑体上的所述一端起、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的长条状的第一扶手上部、以及从该第一扶手上部的尾端起、向下方延伸至连接在所述乘降部上的所述另一端的长条状的第一扶手下部。可选地,在所述作业用车辆中,所述第一扶手下部向车辆外侧延伸地连接在所述乘降部上。可选地,在所述作业用车辆中,所述左右后轮上分别设有后挡泥板,在车辆的具有所述第一扶手侧,所述作业用车辆还具有设置在该侧的所述后挡泥板上的第二扶手。可选地,在所述作业用车辆中,所述作业用车辆设置为所述第一扶手的上部距离地面的高度与所述第二扶手距离地面的高度相同。可选地,在所述作业用车辆中,所述第二扶手为长条形部件,设置为其长度方向沿着车辆的前后方向。根据本技术的作业用车辆,在所述乘降部的前、后部分别设置所述第一扶手和所述第二扶手,便于使用者双手同时把持把手进行乘降,因而有利于提高乘降时的平稳性、安全性。另一方面,由于使用者是从车辆的左侧或右侧进行乘降,所以所述第一扶手的扶手上部设置为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能够更适于使用者进行把持,以确保其平稳地进行乘降。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作业用车辆的从车辆左侧看时的扶手的侧视图;图2是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作业用车辆的第一扶手的主视图;图3A是图2的第一扶手一变形例的俯视图;图3B是图3A的第一扶手的从车辆前方看的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参照附图,对本技术作业用车辆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地说明。下面所示的实施方式仅为举例说明,不应据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在不脱离本技术的主旨的前提下,可以进行各种在下述实施方式中未明示的变型、技术适用等。图1是从车辆左侧看时,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作业用车辆100的扶手的侧视图,图2是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作业用车辆100的第一扶手122的主视图。为了能够清楚、明确地对本实施方式的作业用车辆100进行说明,这里,结合该侧视图和俯视图对本实施方式的作业用车辆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的作业用车辆100中,作业用车辆100的左右后轮间设有驾驶座, 所述驾驶座的前方设有方向盘、以及用于支撑该方向盘的支撑体140,在作业用车辆100的左侧和/或右侧、前后车轮间设有供使用者乘降用的乘降部160,上述构成是车辆的常见构成,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因而,这里省略了驾驶座、左右后轮等常见部件的示出,仅标注出支撑体140和乘降部160,以便于对本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业用车辆100具有第一扶手122。第一扶手122位于作业用车辆100的设有乘降部160侧,具体地说,既可以是作业用车辆100的左侧或右侧,也可以是作业用车辆100的左右两侧。结合图1及图2,在本实施方式作业用车辆100中,第一扶手122包括第一扶手上部122a以及第一扶手下部122b,且第一扶手122具有一端H以及另一端L。第一扶手122 的一端H通过例如螺栓连接、焊接、铆接等方式连接在该支撑体140上、另一端L通过例如螺栓连接、焊接、铆接等方式连接在该乘降部160上。如图1所示,第一扶手122构成为第一扶手上部122a为长条状,从连接在支撑体140上的一端H起、沿作业用车辆100的前后方向延伸;以及长条状的第一扶手下部122b,从该第一扶手上部122a的尾端Q起、向下方延伸至连接在乘降部160的另一端L。通过该作业用车辆100,可以为乘降中的使用者提供便利的把持,因而,有利于提高使用者乘降时的平稳性、安全性。另外,第一扶手122设置在支撑体140上,供使用者进行把持的同时,还可以对该支撑体140进行支撑,以增强对该支撑体140的保持强度;第一扶手122设置在支撑体140上,供使用者进行把持的同时,还可以对该支撑体140进行支撑, 以增强对该支撑体140的保持强度;第一扶手122设置在乘降部160上,供使用者进行把持的同时,还可以对该乘降部160进行支撑,以增强对该乘降部160的保持强度。S卩,由此,可以使第一扶手122、支撑体140、以及乘降部160三者间相互支撑、保持,以增强其保持强度。图3A是本实施方式第一扶手122的一变形例的俯视图,图3B是图3A所示的第一扶手122的从车辆前方看的视图。特别地,如图3A及图3B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一变形例中,第一扶手下部122b构成为向下方延伸且向车辆的外侧延伸,即向斜下方延伸地连接到乘降部160。具体地说,位于车辆左侧的第一扶手122,设置为第一扶手下部122b向车辆的左下方延伸;位于车辆右侧的第一扶手122,设置为第一扶手下部122b向车辆的右下方延伸。优选第一扶手下部122b 构成为向乘降部160的乘降口侧倾斜地进行连接,即第一扶手122连接在乘降部160的靠近边沿的地方。通过使第一扶手下部122b向斜下方延伸地连接到乘降部160,可以从例如乘降部 160的外边沿处对乘降部160进行支撑,进一步增强对乘降部160的支撑,使乘降部160在例如乘降过程中等负载较大的情况下也能够保持稳定。在上述说明中,为了便于理解,将第一扶手122分为第一扶手上部122a、和第一扶手下部122b进行说明,但是,这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关于所述第一扶手122,既可以构成为第一扶手上部122a与第一扶手下部122b —体形成,也可以构成为通过例如焊接、螺栓连接等方式将第一扶手上部122a与第一扶手下部122b连接为一体。可选地,在本实施方式一实施例中,作业用车辆100还具有第二扶手124,第二扶手124设置在作业用车辆100中的具有第一扶手122侧。如图1所示,作业用车辆100的左右后轮上分别设有后挡泥板180,第二扶手124设置在该后挡泥板180上。根据上述实施例的作业用车辆100,在乘降部160的前、后部分别设置第一扶手 122和第二扶手124,则可以实现使用者双手同时把持把手进行乘降,从而提高使用者乘降时的平稳性、安全性。可选地,在作业用车辆100中,设置为第一扶手上部122a距离地面的高度与第二扶手124距离地面的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作业用车辆,车辆的左右后轮间设有驾驶座,所述驾驶座的前方设有方向盘、以及用于支撑该方向盘的支撑体,车辆的左侧和/或右侧的前后车轮间设有供使用者乘降用的乘降部,所述作业用车辆的特征在于,车辆的设有所述乘降部侧具有一端连接在所述支撑体上、另一端连接在所述乘降部上的第一扶手。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西川孝男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久保田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