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维菌素缓释微球的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7029407 阅读:30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动物医药、动物保健注射用伊维菌素缓释微球及其制备方法,属于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与药物控释制剂的交叉研究领域。一种伊维菌素缓释微球,其主要特点在于所述的伊维菌素缓释微球粒径为0.1~10μm,载药量为20%~35%,包封率在80%以上;伊维菌素缓释微球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所述载体材料与药物伊维菌素以质量百分比为1:1~10溶于有机溶剂中经超声波或机械搅拌充分乳化制成油相,所述的油相与水相的体积比为1:5~10;在温度为-10℃~30℃,将所述油相分步骤注射到水相分散介质溶液中,恒温磁力搅拌,转速400~10000rpm充分乳化,得到S/O/W型乳液;然后在室温下搅拌乳液3~4h至有机溶剂挥发完全,再经离心、洗涤、收集、室温真空0.01~0.04MPa干燥,时间为10-12h或冷冻干燥,温度为-0℃~-20℃,得到粒径为0.1~10μm的伊维菌素缓释微球。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动物医药、动物保健注射用伊维菌素缓释微球及其制备方法,属于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与药物控释制剂的交叉研究领域。该方法采用改进的乳液溶剂挥发法,用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聚乳酸(PLA)或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为载体包裹伊维菌素(IVM),在机械搅拌作用下制备出伊维菌素缓释微球。
技术介绍
近年来,随着畜牧养殖业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伊维菌素的不同剂型药物被研制出来,例如有口服液、胶囊齐 、糊齐 、注射液、乳剂、喷齐 、预混齐 、浇泼剂、片齐 、缓释巨丸剂、粉剂等。在市场上市售的这些药物在临床运用中都表现出了独特的疗效,应用最多的剂型是普通注射剂。但是由于伊维菌素注射剂的半衰期短、稳定性差这一问题,动物体需要长期大量的给药,耗费大量人力和物力,阻碍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因而,鉴于已有剂型的不足之处,有必要开发高效、低毒、靶向、缓释和控释制剂。伊维菌素是由阿维链霉菌(str印tomyces avermitilis)发酵产生的半合成大环内酯类多组分抗生素。是新型的广谱、高效、低毒、安全抗生素类抗寄生虫药,对体内外寄生虫特别是线虫和节肢动物均有良好驱杀作用。本品对各种生命周期的大部分线虫(但非所有线虫)均有作用;对盘尾丝虫的微丝蚴有效,但对成虫无效;对仅处于肠道的粪圆线虫也有效。本品具有选择性的抑制作用,通过与无脊柱动物神经细胞与肌肉细胞中谷氨酸为阀门的氯离子通道的高亲和力结合,从而导致细胞膜对氯离子通透性的增加,引起神经细胞或肌肉细胞超极化,使寄生虫麻痹或死亡。本品亦可与其它配体阀门(如神经递g_氨基丁酸(GABA))的氯离子通道相互作用。本品的选择性是因为一些哺乳动物体内没有谷氨酸-氯离子通道,且阿维菌素对哺乳动物配体-氯离子通道仅有低亲和力。本品不能穿透人的血脑屏障。盘尾丝虫病和类圆线虫病及钩虫、蛔虫、鞭虫、蛲虫感染。聚乳酸和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是一种生物相容性好、能生物降解、安全性好、 具有良好的血溶性、理化性能优异的高分子聚合物,是目前国内外研究最多的微球缓释载体材料,已被美国FDA批准用作药物载体材料。利用生物可降解材料制备的包药微球控制释放系统已经有广泛的研究,是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型给药系统。该系统可以保持体内最佳的药物浓度,并且延长药物作用的时间,使药物稳定。在国外,已经成功研制出伊维菌素长效控释剂,并投入应用。在国内,对伊维菌素长效剂型的研究也颇受重视,已经有伊维菌素微球纳米乳的临床试验和药代动力学研究。本专利技术相对于国内目前研发的伊维菌素微球在粒径上面有了提升,相对更小,分布范围更窄;本专利技术相对于目前市场上面的伊维菌素纳米乳,在微球的载药量上面有很大提升,纳米乳的载药量一般在百分之十左右,而本专利技术的微球的载药量能达到百分之三十左右。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避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伊维菌素缓释微球。本专利技术的又一目的在于一种,该方法以聚乳酸或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作为载体材料包封药物伊维菌素,制得的伊维菌素缓释微球的粒径在0. 1 IOum范围内可控,表面圆整,均勻度好,载药量和包封率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伊维菌素缓释微球,其主要特点在于所述的伊维菌素缓释微球粒径为0. 1 10um,载药量为20% 35%,包封率在80%以上;包括如下步骤将聚乳酸或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作为载体材料,将所述载体材料与药物伊维菌素以质量百分比为1 :1 10溶于有机溶剂中经超声波或机械搅拌充分乳化制成油相,所述的油相与水相的体积比为1 :5 10 ;在温度为-10°C 30°C,将所述油相分步骤注射到水相分散介质溶液中,恒温磁力搅拌,转速400 IOOOOrpm充分乳化,得到S/0/W型(S 代表固体药物/O 代表油相/W 代表水相)乳液;然后在室温下搅拌乳液3 4h至有机溶剂挥发完全,再经离心、洗涤、收集、室温真空0. 01 0. 04MPa干燥,时间为10_1浊或冷冻干燥,温度为-OV -20°C,得到粒径为0. 1 IOum的伊维菌素缓释微球。所述的伊维菌素缓释微球,所述的伊维菌素是阿维菌素大环内酯22、23_双氢衍生物;所述的聚乳酸或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的相对分子量在8. OX IO3 1. 5X IO5之间。所述的伊维菌素缓释微球,所述的有机溶剂为二氯甲烷或二氯甲烷和丙酮的混合液,二氯甲烷和丙酮的体积百分比为70 100 0 30。所述的伊维菌素缓释微球,所述的水相分散介质溶液为聚乙烯醇或聚乙烯醇和吐温80混合液,其中在IOOml水溶液中聚乙烯醇的浓度为0. 1% 4% g/ml ;混合液中在IOOml 水溶液中聚乙烯醇的浓度为0. 1% 3. 5% g/ml,吐温80的浓度为0. 01 0. 5% g/ml。所述的伊维菌素缓释微球,所述油相分步骤注射到水相分散介质溶液中的方法, 首先按油相与水相的体积比为1 :5 10取水相分散介质溶液,将油相分散到所取水相分散介质溶液的10% 40%中,得到SAVW1第一次乳液,高速搅拌2分钟2000 lOOOOrpm,然后再将第一次乳液分散到其余水相分散介质溶液的60% 90%中得到S/0/W2第二次乳液, 再在室温下搅拌3 4h、400 lOOOrmp,得到S/0/W型乳液。一种,其主要特点在于包括如下步骤将聚乳酸或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作为载体材料,将所述载体材料与药物伊维菌素以质量百分比为1:1 10溶于有机溶剂中经超声波或机械搅拌充分乳化制成油相,所述的油相与水相的体积比为1 :5 10;在温度为-10°c 30°C,将所述油相分步骤注射到水相分散介质溶液中,恒温磁力搅拌,转速400 IOOOOrpm充分乳化,得到S/0/W型(S 代表固体药物/0 代表油相/W 代表水相)乳液;然后在室温下搅拌乳液3 4h至有机溶剂挥发完全,再经离心、洗涤、收集、室温真空0. 01 0. 04MPa干燥,时间为10_1浊或冷冻干燥,温度为-OV -20°C,得到粒径为0. 1 IOum的伊维菌素缓释微球。所述的,所述的伊维菌素是阿维菌素大环内酯22、 23-双氢衍生物;所述的聚乳酸或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的相对分子量在8. OX IO3 1. 5 X IO5 之间。所述的,所述的有机溶剂为二氯甲烷或二氯甲烷和丙酮的混合液,二氯甲烷和丙酮的体积百分比为70 100 0 30。所述的,所述的水相分散介质溶液为聚乙烯醇或聚乙烯醇和吐温80混合液,其中在IOOml水溶液中聚乙烯醇的浓度为0. 1% 3% g/ml ;混合液中在IOOml水溶液中聚乙烯醇的浓度为0. 1% 2. 5% g/ml,吐温80的浓度为0. 01 0.5% g/ml。所述的,所述油相分步骤注射到水相分散介质溶液中的方法,首先按油相与水相的体积比为1 :5 10取水相分散介质溶液,将油相分散到所取水相分散介质溶液的10% 40%中,得到SAVW1第一次乳液,高速搅拌2分钟2000 lOOOOrpm,然后再将第一次乳液分散到其余水相分散介质溶液的60% 90%中得到S/0/W2 第二次乳液,再在室温下搅拌3 4h、400 lOOOrmp,得到S/0/W型乳液。采用本专利技术的方法制备的伊维菌素聚乳酸或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缓释微球, 微球表面圆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伊维菌素缓释微球,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伊维菌素缓释微球粒径为0.1~10um,载药量为20%~35%,包封率在80%以上;伊维菌素缓释微球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聚乳酸或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作为载体材料,将所述载体材料与药物伊维菌素以质量百分比为1:1~10溶于有机溶剂中经超声波或机械搅拌充分乳化制成油相,所述的油相与水相的体积比为1:5~10;在温度为-10℃~30℃,将所述油相分步骤注射到水相分散介质溶液中,恒温磁力搅拌,转速400~10000rpm充分乳化,得到S/O/W型乳液;然后在室温下搅拌乳液3~4h至有机溶剂挥发完全,再经离心、洗涤、收集、室温真空0.01~0.04MPa干燥,时间为10-12h或冷冻干燥,温度为-0℃~-20℃,得到粒径为0.1~10um的伊维菌素缓释微球。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剑平李贵玉陆锡宏李雪虎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6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