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化导光板的固定结构及背光模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020860 阅读:16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模块化导光板的固定结构及背光模组,其中,固定结构,包括背板、显示面板、光源、设置在背板与显示面板之间接收光源的光线的光学模块,以及铝挤,铝挤位于背板的上方且固定在背板上,光学模块卡持固定在铝挤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设置于背板与显示面板之间用于接收光源的光线的光学模块与铝挤之间设置卡持机构,实现对光学模块的Z轴方向的限位,限制光学模块的移动,防止液晶显示器倒置时(显示面朝下)光学模块因自重影响下垂变形,撞击背光模组内的其他组件,损坏背光模组。同时,在超薄化设计时,有利于确保光学模块的入光面与光源的出光面中心对齐,避免光线的损失。(*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液晶显示器
,尤其涉及一种模块化导光板的固定结构及背光模组
技术介绍
目前,有部分显示设备,例如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等,采用模块化结构的导光板,即将多个导光模块以拼接、搭接等结合方式组成一个导光板,其优点在于,可实现以模块为单位进行光线控制、组装及通用化。请参照图1所示,图1为现有的具有模块化导光板的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该背光模组包括背板40、光学膜片50、位于背板40与光学膜片50之间的由若干个导光模块拼接构成的导光板、光源30以及固定在背板40上的铝挤20,光源30设置在铝挤20上,导光模块10的入光面与光源30的出光面相对,光学膜片50上方设有显示面板(Panel) 70,并通过前框80及胶框90固定。其中,导光板包括左右设置的导光模块10和导光模块60,导光模块10和导光模块60都是楔形的侧光式结构,导光模块60的光源位于背光模组中间,导光模块10的光源位于背光模组侧边;各导光模块依靠两侧端面(未图示,分别位于图1所示导光模块截面的垂直于纸面方向的两侧)与背板的配合固定。对于导光模块60,如图1中图A处所示,由于其只依靠两侧端面固定在背光模组的背板40上,导光模块60的中部悬空,因此,当导光模块60的长度(垂直于纸面的方向)比较大时,该导光模块60在Z轴方向上容易产生变形。特别是在冲击测试时,当液晶显示器的背光模组显示面朝下时,由于导光模块60的中部在Z轴方向并未有效固定,该导光模块 60容易撞击光学膜片50和显示面板70,造成显示面板70破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模块化导光板的固定结构及背光模组,旨在实现对背光模组内的模块的Z轴方向的限位,避免冲击测试时造成显示面板破片。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出一种模块化导光板的固定结构,包括背板、显示面板、光源、设置在背板与显示面板之间接收所述光源的光线的光学模块、以及铝挤,所述铝挤位于所述背板的上方且固定在所述背板上,所述光学模块卡持固定在所述铝挤上。优选地,所述光学模块的底部具有倾斜设置的突起,所述铝挤在对应所述突起的位置具有倾斜设置的凹槽,所述突起卡持固定在所述凹槽中。优选地,所述凹槽的内侧面和/或突起的外侧面设置有微结构,所述微结构至少包括锯齿、磨砂和凸起中的一种。优选地,所述光学模块的底部设置突起,所述铝挤在对应所述突起的位置设置凹槽,所述突起卡持固定在所述凹槽中,所述突起的纵截面为外端宽、里端窄的梯形,所述凹槽的纵截面为底端宽、开口窄的梯形,所述突起与所述凹槽以抽拉组装方式卡扣连接。优选地,所述光学模块为混光模块,所述突起设置在所述混光模块的底面并且向下延伸,所述铝挤包括水平段和垂直段,所述凹槽设置在所述铝挤的水平段的上表面,所述光源设置在所述铝挤的垂直段并且所述光源的发光面正对所述混光模块,所述固定结构还包括导光模块,所述导光模块与所述光源分别设置在所述混光模块的两相对侧,且所述导光模块的入光面靠近所述混光模块设置,所述光源的发射的光线经所述混光模块入射到所述导光模块中。 优选地,所述模块为导光模块,所述突起设置在所述导光模块厚度大的一端的底面并且向下延伸,所述铝挤包括水平段和垂直段,所述凹槽设置在所述铝挤的水平段的上表面,所述光源设置在所述铝挤的垂直段并且所述光源的发光面正对所述导光模块的入光优选地,所述固定结构还包括光线膜片,所述光学膜片设置在所述显示面板与所述背板之间,且位于所述光学模块的上方。优选地,所述光学模块具有两个侧端面,所述侧端面位置处的所述光学模块的两端分别固定在所述背板上。优选地,所述光学模块、光源和铝挤具有多个,所述多个光学模块采用搭接或者拼接的方式连接在一起。本专利技术还提出一种具有模块化导光板的背光模组,包括如上所述的模块化导光板的固定结构。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模块化导光板的固定结构及背光模组,通过在设置于背板与显示面板之间用于接收光源的光线的光学模块与铝挤之间设置卡持机构,即在光学模块底部设置突起,在铝挤上表面相应位置设置凹槽,突起与凹槽卡扣连接实现对光学模块的Z 轴方向的限位,限制光学模块在Z轴方向的移动,防止液晶显示器倒置时(显示面朝下)光学模块因自重影响下垂变形,撞击背光模组内的其他组件,损坏背光模组。同时,在超薄化设计时,有利于确保光学模块的入光面与光源的出光面中心对齐,避免光线的损失。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的背光模组的截面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具有模块化导光板的背光模组的第一实施例的截面剖视图;图3是本技术具有模块化导光板的背光模组的第二实施例的截面剖视图;图4是本技术具有模块化导光板的背光模组的第三实施例中模块化导光板的固定结构的截面剖视图;图5是本技术具有模块化导光板的背光模组的第四实施例中模块化导光板的固定结构的截面剖视图。本技术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技术方案总体思路是通过在背光模组的光学模块与用于固定光源的铝挤之间设置相应的卡持结构,使光学模块与铝挤相互卡持固定,从而限制光学模块在Z 轴方向的移动,避免光学模块发生变形并碰撞光学膜片、显示面板等,造成背光模组损坏。以下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实现技术目的的技术方案作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请参照图2,图2是本技术具有模块化导光板的背光模组第一实施例的截面剖视图,该背光模组包括背板4、光学膜片5、位于背板4与光学膜片5之间的若干个导光模块构成的导光板、光源3以及固定在背板4上的铝挤2,光学膜片5上方设有液晶显示面板 7,并通过胶框6及铁制的前框8支撑固定。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导光板包括相互搭接的第一导光模块11与第二导光模块 12,第一导光模块11与第二导光模块12均为楔形的侧入光式导光模块,第二导光模块12 的左端具有台阶部,第一导光模块11的右端搭接在该第二导光模块12的台阶部上。上述导光模块分别具有左端面、与左端面相对设置的右端面、顶面、与左端面相对设置且倾斜的底面以及与导光模块截面平行的两个侧端面,左端面为导光模块的入光面,顶面为导光模块的出光面,右端面、底面及两个侧端面作为光反射面。背板4与两个侧端面对应的位置处设置有定位柱或者凹槽等固定结构,通过这些固定结构将第一导光模块11与第二导光模块12分别定位并固定。在第一导光模块11与第二导光模块12的左下方各设置一个铝挤2,铝挤2沿垂直于纸面的方向延伸,如图2所示,其截面略呈L形,包括相互垂直的水平段和垂直段,铝挤2 的水平段固定在背板4上,铝挤2的垂直段从水平段左端向显示面板7的方向延伸。光源 3设置在铝挤2的垂直段,并且光源3的发光面与导光模块的入光面相邻设置,使光源3发射的光线可以经由导光模块的入光面入射到导光模块的内部。进一步地,所述铝挤2也可以为多个,它们间隔排成了一列沿垂直于纸面的方向延伸。本实施例中,第二导光模块12的入光面设置在左端,该第二导光模块12的左端部是整个楔形结构中较厚的部位,也是整个导光模块的重心位置。在该左端部的底部设有突起121,对应的铝挤2的水平段的上表面设有凹槽21,该突起121与凹槽21相互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模块化导光板的固定结构,包括背板、显示面板、光源、设置在背板与显示面板之间接收所述光源的光线的光学模块、以及铝挤,所述铝挤位于所述背板的上方且固定在所述背板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模块卡持固定在所述铝挤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国富余亚军郭仪正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