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点触摸面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010953 阅读:17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多点触摸面板,包括玻璃衬底和ITO电极层,其特征在于,所述ITO电极层包括触多个触摸感应区单元,所述触摸感应区单元包括感应区和驱动区,所述感应区由两个驱动区夹在中间,每个驱动区对于外部连接存在一个结合垫。(*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触控
,更具体地,本技术涉及一种多点触摸面板
技术介绍
投射式电容式触摸屏是苹果公司于2007年发布的技术,其移动蜂窝电话iPhone 是首个采用投射式电容式触摸面板的工业应用。通过进一步提高投射式电容式触摸面板的耐久性、可靠性和整体性能,投射式电容式触摸面板正日益加快触摸面板行业的成长。投射式电容式触控技术包括自电容和互电容。其中,自电容也称为绝对电容或者杂散电容,从工程角度,自电容被认为是连接物体与大地的寄生电容。大多数自电容传感器通过探测自电容的容量的变化来发挥功用,电容传感器通常具有导电物质制造的感应电极,通过从内部发出小量的电荷来探测电极的电容。当人类触摸体接近传感器时,人体触摸体的电容与传感电极的耦合电容会改变传感电极的自电容。通过感测电极的自电容与原始的自电容的比较,可确定触摸面板是否有人体接触。图1示出现有技术的一种自电容触摸面板的电极分布和结构。玻璃衬底上方是透明的传感电极,这些电极位于同一平面上并且彼此孤立。每一个电极有一个尾巴与自电容的传感器相连。感应器芯片的数量与接触点的数量成正比。在触摸面板应用中,由于直接感应的成本高,所以通常其不被采用。互电容也称为传导电容,互电容触摸面板基于感应它们电极之间的耦合电容或互电容的变化来运行。如图2所示,互电容触摸面板的电极是由驱动线路和感应线路组成。这些线处于两个互相垂直的隔离层中,并且在这两层之间夹杂绝缘物质。正常操作中,激活驱动线,在相邻的电极之间建立电容耦合。当感应物体接触到从一个电极投射到另一个电极的场力线时,可以探测到互电容的变化并且确定接触点位置。互电容触摸面板具有良好的光学外观和传感稳定性,但是现有实现方法的制造成本高,工艺复杂。对于现有技术中的其它触摸面板,电阻式触摸面板技术存在光学透明度和耐久性的问题,表面电容触屏技术存在均勻性的问题,SAW和顶技术难以应用于便携式设备。虽然投射电容触控面板较之其它效果较好,但是触摸屏以多层组成,外围电路多,制造成本高, 技术实现复杂。
技术实现思路
为克服现有触屏技术中的上述多个缺陷,本技术提出一种多点触摸面板。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出了一种多点触摸面板,包括玻璃衬底和一层ITO 电极层,其特征在于,所述ITO电极层包括触多个触摸感应区单元,所述触摸感应区单元包括感应区和驱动区,所述感应区由两个驱动区夹在中间,每个驱动区对于外部连接存在一个结合垫,所述感应区和驱动区分别连接驱动线和感应线,每个驱动区通过一条独立的引线与外部连接。所述驱动区和感应区之间形成互电容以及各自的自电容。所述驱动区 对应驱动点,所述感应区对应感应点,所述驱动点和感应点之间连接有互电容,驱动点和感应点分别通过各自的自电容接地,感应点通过电阻器连接到电荷感应电路,驱动点串联电阻器和电流计,电流计的另一端接地。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技术的自电容触摸面板结构示意图;图2是现有技术的互电容触摸面板结构示意图;图3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接触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直接驱动的电极示意图;图5是不同尺寸的传感器对应电容的测量结果图;图6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多点设计的电极分布图;图7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触摸感应区单元的3D示意图;图8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触摸感应单元在无手指触摸时的结构图;图9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在手指触摸时分流模式的感应单元示意图;图10是在手指近距离触摸时传输模式的感应单元示意图;图11是电荷放大器的电路图;图12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触摸控制系统的结构框图;图13是手指触摸不同位置的结果示意图;图14是手指在不同压力下触摸的结果示意图;图15是多点触摸探测的捕获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多点触摸面板进行详细描述。传统的互电容接触面板由两层氧化铟锡(Indium Tim Oxide, IT0)电极组成,实现复杂且成本高。本专利技术披露一种制作多点单层接触面板的方法,触摸面板仅由沉积在玻璃衬底上的一个透明ITO电极薄层组成。图3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触摸屏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触摸屏包括接触面板和LCD单元。接触面板位于LCD单元的上方,接触面板仅由沉积在玻璃衬底上的一层 ITO电极组成。对于触摸屏的应用,接触面板可以层压在LCD单元上。ITO电极朝下,位于玻璃衬底和LCD单元之间。玻璃衬底可以为接触面板提供保护,不受刮伤,并且提高设计的耐用性。ITO布图采用标准的光刻。实践中,可以添加黏合层和屏蔽层。更加详细地,其中,如图3所示,接触面板制作过程包括1)、在玻璃衬底(例如, 厚度为1. Imm)中,将其中一面涂覆ITO层(例如,厚度为1500埃);2)、为照相平版印 (photolithography)准备电极的图案,电极之间的最少间距为IOOum ;3)、以照相平版印 (photolithography)方式,将玻璃片的ITO层制成电极的模样。在接触面板和IXD单元的玻璃衬底之间布置偏光器。本专利技术的ITO电极层采用互电容,包括驱动线和感应线。对于像键盘或控制器设备这样的应用,触摸区域对于技术人员是明确的,其可以采用直接驱动。如图4所示,ITO电极层的感应器包括驱动电极和感应电极,其中,感应电极位于中间,驱动电极围绕感应电极。通常,电极的尺寸会影响电容耦合的结果,通过测试不同尺寸触摸感应器在手指触摸下的电容变化来确定优选尺寸。使用HP4284A (惠普/安捷伦4284A精密LCR表,测量两极之间的电容)来测量驱动电极和感应电极之间的不同尺寸的互电容。如图5,示出对应于不同外部面积的电容变化,图中分别示出外部面积为2x2,4x4,6x6和8x8 (mm2)所对应的电容变化的测量结果。当手指接近传感器时,电容值会下降,这一电容下降值与被分流的电场量成正比。 当传感器的尺寸加大时,互电容也随之增加。但是,有效的电容下降值因为手指的接近而达到饱和,并且表现出下降的趋势。这是因为手指和触摸面板之间的接触面积不再足以涵盖传感器的整个周界。因此,如果传感器的尺寸太小,则会导致耦合电容不能够提供最好的差值来响应触摸动作。考虑到这两个因素,互电容传感器的尺寸在4-6mm这个范围应该是最适合的。图6示出多点触摸面板的整个ITO电极分布,图6中右边部分视图和左边总体视图不对应,右边的斜线填充仅在左边的下方,其并不是均勻分布。如右侧小图所示,左斜是驱动,右斜是感应,填充方格的是结合垫,在这个图中触摸感应区单元被放大显示。每个触摸感应单元中,一个感应区被2个驱动区域夹杂在中间。每个驱动区域有一条独立引线与外部连接。在图6中,有一些以高亮显示的驱动区域设置,他们代表了面板上的8个水平虚拟“驱动线”之一,外部连接在一起。因此,一共有8个柱形的感应线和8列虚拟的驱动线。关于多点驱动方法,首先运用虚拟驱动线的第一列,而其它未使用的驱动线对地耦合。通过扫描每个感应线而采集到8组数据。通过依次扫描每一组驱动线,重复这些步骤8次,最后,获得整个面板的64组数据图以下详细讨论互电容触摸面板的工作原理。首先,参考图7,图7示出图6的触摸感应区单元的电路模型,在触摸感应区单元里,如图6和7所示,有驱动点和感应点,也就是对应于图6的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多点触摸面板,包括玻璃衬底和一层ITO电极层,其特征在于,所述ITO电极层包括触多个触摸感应区单元,所述触摸感应区单元包括感应区和驱动区,所述感应区由两个驱动区夹在中间,每个驱动区对于外部连接存在一个结合垫,所述感应区和驱动区分别连接驱动线和感应线,每个驱动区通过一条独立的引线与外部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子键郭海成凌代年邱成峰彭华军黄飚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中显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