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自动清洗的热交换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006740 阅读:14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可自动清洗的热交换器,包含一个两端部具有端盖的筒体、一组相互平行的传热管和自动清洗装置,媒质A进口和出口设在筒体壁的两端,所述传热管是直管,传热管的两个端部各固定在一个安装板上,所述两个安装板与筒体壁之间形成热交换腔;其中一个安装板与其外侧的筒体端盖之间形成媒质B进口缓冲腔;另一个安装板与其外侧的筒体端盖之间形成媒质B出口缓冲腔;所述自动清洗装置包含清洗架、擦洗环片和驱动装置,清洗装置由驱动装置驱动沿传热管轴向做往复运动,可广泛应用在需要制冷的行业,如制药厂、电厂、锅炉等的冷却系统中。(*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可自动清洗的热交换器,属于热交换器领域。技术背景目前,工业水冷式热交换器在制药厂、电厂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随着运行时间的推移,传热管的表面不可避免地受到媒质的侵蚀,导致传热管表面结垢、侵蚀等现象严重,造成热交换器热交换效率急剧下降,严重影响系统正常运行。目前的热交换器中,对传热管的内表面进行清洗的较多,对传热管外表面进行清洗的设备则很少见,由于传热管在热交换器中密集排列,对其外表面的清洗不易实现,如果用由人工清洗则清洗效率低,劳动强度大,成本高,如果用化学清洗则化学物质又会对需冷凝的蒸汽或冷却媒质造成污染,一般不建议使用。并且如果需要以上述方法进行清洗还需要系统停机,影响正常生产。因此急需一种能够克服上述缺点的能对其传热管外表面进行清洗的系统来满足实际需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自动清洗的热交换器,通过自动清洗装置对传热管表面进行在线自动清洗,不影响系统正常运行,并能有效防止传热管表面结垢、侵蚀等现象,提高热交换器的效率。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所述可自动清洗的热交换器,包含一个两端部具有端盖的筒体和一组相互平行的传热管,其特征在于还包含自动清洗装置,所述媒质 A的进口和出口分别设置在筒体壁的两端上,所述传热管是直管,其两个端部各固定在一个安装板上,所述两个安装板与筒体壁之间形成热交换腔;其中一个安装板与其外侧的筒体端盖之间形成一个媒质B出口缓冲腔,媒质B出口设置在媒质B出口缓冲腔上;另一个安装板与其外侧筒体端盖之间形成一个媒质B进口缓冲腔,媒质B进入管设置在媒质B进口缓冲腔上;所述自动清洗装置包含若干个清洗架和固定在清洗架上的擦洗环片,传热管穿设擦洗环片上,驱动装置穿设在清洗架上并穿过媒质B出口缓冲腔与筒体端盖固定连接,清洗架与驱动装置连接由驱动装置驱动沿传热管的轴向做往复运动。为了实现更好的技术效果,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还可以具体为以下技术特征1.所述清洗架是一个其上开设擦洗环片安装孔和驱动装置穿设孔且一侧带缺口的盲板,其整体形状与筒体的横截面相匹配;2.相邻两个清洗架上的缺口分别朝向相反的方向。3.所述缺口为沿清洗架一侧的外周开设的多个小缺口。4.所述缺口为沿清洗架一侧的外周横切产生的一个缺口。5.靠近媒质出口或入口处的清洗架上的缺口处于远离媒质出口或入口的一侧。采用本技术技术方案的热交换器具有如下优点1.能随时清洗传热管表面的结垢、防止传热管受侵蚀,维持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效率,保证系统正常运行。2.清洗架的一侧带缺口,相邻的两个清洗架上的的缺口分别朝向相反的方向,使媒质在相邻两个清洗架之间蜿蜒流动,这样有利于延长筒体内媒质的流通距离、降低流体流动的速度并延长冷媒与热媒的接触时间,有效提高热交换的效果,节能效果显著;3.采用机械自动清洗,避免人工劳动,降低维护成本,同时也避免化学清洗可能产生的二次污染。4.能实时在线清洗,系统不需要停机,不影响正常生产。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剖视图图2是本技术的清洗架的平面示意图图1、2中,1为筒体、101为筒体第一端盖,102为筒体为第二端盖,2为传热管,3为安装板,4为热交换腔,401为媒质A进口,402为媒质A出口,5为媒质B出口缓冲腔,501为媒质B出口,6为媒质B进口缓冲腔;601为媒质B进入管,7为自动清洗装置,701为清洗架, 702为擦洗环片,703为清洗架上的缺口,704为擦洗环片安装孔,705为驱动装置穿设孔,8 为驱动装置,801为电机、802为螺杆、803为螺杆螺母。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进行具体描述。如图1、2中所示,本技术所提供的可自动清洗的热交换器,包含一个两端部具有端盖的筒体1和一组相互平行的传热管2,还包含自动清洗装置7,所述媒质A的进口 401和出口 402分别设置在筒体壁的两端上,其中媒质A的进口 401设置在筒体壁上靠近筒体第一端部101的位置,媒质A的出口 402设置在筒体壁上靠近筒体第二端部102的位置,所述传热管2是直管,其两个端部各固定在一个安装板3上,所述两个安装板3与筒体壁之间形成热交换腔4 ;所述热交换腔4的两端设置媒质A进口 401和媒质A出口 402 ;所述两个安装板是盲板其上开设传热管穿设孔用于安装传热管2,其中一个安装板3与其外侧的筒体第一端盖101之间形成一个媒质B出口缓冲腔5,媒质B出口 501设置在媒质B 出口缓冲腔5上;另一个安装板3与其外侧筒体第二端盖102之间形成一个媒质B进口缓冲腔6,媒质B进入管601设置在媒质B进口缓冲腔6上;本实施例中所述筒体的横截面为圆形。所述自动清洗装置7包含若干个清洗架701和固定在清洗架701上的擦洗环片 702,擦洗环片702套设在传热管2上,所述清洗架701是一个其上开设擦洗环片安装孔704 和驱动装置穿设孔705且一侧带缺口 703的盲板,其整体形状与筒体的横截面相匹配。本实施例中所述缺口 703为沿清洗架701 —侧外周横切产生的一个缺口,靠近媒质出口 402 或入口 401处的清洗架上的缺口处于远离媒质出口 402或入口 401的一侧,相邻的两个清洗架701上的缺口 703分别朝向相反的方向。上述缺口还可以为沿清洗架701的一侧外周开设的多个小缺口。这样有利于延长筒体内媒质的流通距离和降低流通速度,延长冷媒与热媒的接触时间,有效提高热交换的效果。本实施例中所述驱动装置8穿过媒质B出水缓冲腔5并与筒体第一端盖101固定连接,驱动装置8与传热管的安装板3和筒体1的第一端盖101的连接处密封。清洗架701 与驱动装置8连接由驱动装置8驱动沿传热管2的轴向做往复运动。所述驱动装置8是电机与螺杆螺母传动装置,包含电机801、连接在电机轴上的螺杆802、与螺杆配合的螺杆螺母803,其中螺杆802连接在电机801的转轴上,螺杆802的轴向与传热管2的轴向平行,螺杆螺母803穿设在螺杆802上并固定在清洗架701上,清洗时由电机801转动带动螺杆802 转动从而使螺杆螺母803沿螺杆802滑动而带动清洗架701沿传热管表面做轴向运动,使穿设在清洗架上的擦洗环片702来回擦拭传热管2的表面实现对传热管表面的清洗。本实施例中,所述媒质A进口 401和出口 402分别设置在筒体壁的上下两端,其中媒质A的进口 401设置在筒体壁上靠近筒体第一端部101的位置,媒质A的出口 402设置在筒体壁上靠近筒体第二端部102的位置。实际应用中也可以将媒质A进口 401和出口 402 位置对换,即使媒质A的进口 401设置在筒体壁上靠近筒体第二端部102的位置。所述媒质B的出口 501和进口 601分别设置在筒体的上下两个端盖上,实际应用中也可以将媒质 B的进口 601和出口 501位置对换。本实施例中所述媒质A为热媒质,媒质B为冷媒质。所述媒质A和媒质B的流通管路也可对换,即使所述媒质A为冷媒质,媒质B为热媒质。根据实际需要,当需要冷却的媒质会引起热交换管结垢、腐蚀或其他污染情况时,可将需要冷却的媒质作为媒质A从热交换管的外部流通,使洁净的冷却媒质作为媒质B从热交换管内部流通;而当需要冷却的媒质洁净而冷却媒质不洁净时,可使需要冷却的媒质作为媒质B从热交换管内部流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可自动清洗的热交换器,包含一个两端部具有端盖的筒体(1)和一组相互平行的传热管(2),其特征在于:还包含自动清洗装置(7),所述媒质A的进口(401)和出口(402)分别设置在筒体壁的两端上,所述传热管(2)是直管,其两个端部各固定在一个安装板(3)上,所述两个安装板(3)与筒体壁之间形成热交换腔(4);其中一个安装板(3)与其外侧的筒体端盖(101)之间形成一个媒质B出口缓冲腔(5),媒质B出口(501)设置在媒质B出口缓冲腔(5)上;另一个安装板(3)与其外侧筒体端盖(102)之间形成一个媒质B进口缓冲腔(6),媒质B进入管(601)设置在媒质B进口缓冲腔(6)上;所述自动清洗装置(7)包含若干个清洗架(701)和固定在清洗架(701)上的擦洗环片(702),传热管(2)穿设在擦洗环片(702)上,驱动装置(8)穿设在清洗架(701)上并穿过媒质B的出口缓冲腔(5)与筒体端盖(101)固定连接,清洗架(701)与驱动装置(8)连接由驱动装置(8)驱动沿传热管(2)的轴向做往复运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健李永熙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新大陆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