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水处理,环境保护
,具体涉及一种以回流活性炭和污泥为循 环载体的高密度活性炭沉淀池及其沉淀工艺。
技术介绍
颗粒在水中的接触,主要有三个途径(1)颗粒的布朗运动;( 颗粒液体的流动;颗粒间的沉速差异。经典的絮凝理论认为,在忽略布朗运动和絮凝阶段颗粒沉速差的情 况下,单位时间单位体积内颗粒碰撞数与速度梯度G的1次方,颗粒粒径的3次方和单位体 积中颗粒数的2次方成正比。20世纪90年代国外开发了 ACTIFLO、DENSADEG等载体絮凝 技术,增加了絮凝阶段的颗粒浓度。ACTIFLO、DENSADEG等工艺具有出水浊度低,占地面积 小的优点,但是对臭味、色度、有机物的去除能力有限。本专利技术提出利用沉淀工艺本身对水 中浊度物质和外加活性炭的浓缩分离作用,将富集的污泥和活性炭回流至混合池,获得污 泥和活性炭颗粒浓度都很高的混合液,利用两种载体的沉积网捕和吸附作用,强化对浊度 物质和水中有机物的去除。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密度活性炭沉淀池,以回流活性炭和污泥为循环载 体,主要去除对象为悬浮物、小分子有机物、臭味和色度等项目。为了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高密度活性炭沉淀池,包括进水管,其特征在于进水管与混合池连接,混合池设有补炭点,混合池与一级絮凝池连接,一级絮凝池与二级絮凝吸附池连接,二级絮凝吸附池经变速吸附推流区与沉淀区连接,变速吸附推流池与沉淀区底部为污泥浓缩区,污泥浓缩区通过污泥管路连接到混合池,污泥浓缩区还通过污泥管路与排泥管连接,沉淀区上部设有斜管,斜管上方为清水区,清水区设有穿孔集水管,穿孔集水管与出水管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裘昌,郑国兴,许龙,周建平,樊华青,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