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质三相分离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6951827 阅读:30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生物质三相分离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罐体,罐体由外筒、内筒及回流筒构成,内筒设置在外筒的中央并连接在外筒的底部,回流筒设置在外筒及内筒之间,回流筒连接在外筒的顶部,回流筒与内筒错位设置在外筒内;内筒的上部设有生物质核心体,内筒的下部设有微曝气头,进水管连接内筒的下部;回流筒顶部的两侧设有除油除沫器;环形生物质过滤器设置在外筒与回流筒之间,环形生物质过滤器下方设有环形微曝气装置。本发明专利技术结构简单紧凑,制造成本低,能耗低,投资小,利用生物质球及生物质过滤管作为生物细菌的载体,用生化方法处理有机废水,减少化学药品的使用,降低处理费用,提高处理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污水处理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生物质三相分离器装置
技术介绍
环境的污染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和关注的问题,而我国对水体的污染问题尤为突出。目前,船舶污水、餐饮废水、生活污水、农村杂排水等成为水体污染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城市中的居民生活污水和企业的污水由大型的污水处理厂处理排放外,对于船舶污水、餐饮废水、农村杂排水等难以得到处理排放,主要原因在于现有的小型污水处理设备大多需要使用速凝药物和沉淀剂实现污水处理,设备结构复杂,投资大,能耗高,用药量大,使用成本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人针对上述的问题,进行了研究改进,提供一种生物质三相分离器装置,结构简单紧凑,制造和使用成本低,能耗低,投资小。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生物质三相分离器装置,包括罐体,所述罐体由外筒、内筒及回流筒构成,所述内筒设置在所述外筒的中央并连接在所述外筒的底部,所述回流筒设置在所述外筒及所述内筒之间,所述回流筒连接在所述外筒的顶部,所述回流筒与所述内筒错位设置在所述外筒内,所述内筒与所述回流筒之间具有流水空隙;所述内筒的上部设有生物质核心体,所述内筒的下部设有微曝气头,进水管连接所述内筒的下部;三角形导流器设置在所述生物质核心体装置上方的所述回流筒内,所述回流筒顶部的两侧设有除油除沫器,排油管连接所述除油除沫器;环形生物质过滤器设置在所述外筒与所述回流筒之间,所述环形生物质过滤器下方设有环形微曝气装置,所述环形微曝气装置及所述微曝气头连接鼓风机;所述外筒的顶部外设有溢流槽,排水管连接所述溢流槽,排渣管连接所述外筒的底部。进一步的所述生物质核心体由紧密排列的多根毛竹管构成,所述毛竹管的排列方向与水流方向相同。所述生物质核心体由紧密排列的多根生物质过滤管构成,所述过滤管的排列方向与水流方向相同。所述除油除沫器为一顶端开放的盒体,盒体的底板倾斜设置,盒体的至少一个侧壁的上端设有锯齿形开口。所述盒体底板的倾斜角度在15° 30°之间。所述外筒的下部为倒锥体。所述罐体设有支撑架。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效果在于本专利技术公开的一种生物质三相分离器装置,结构简单紧凑,制造成本低,能耗低,投资小,利用生物质球及生物质过滤管作为生物细菌的载体,用生化处方法处理有机废水,减少化学药品的使用,降低处理费用,提高处理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除油除沫器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如图1、2所示,本专利技术包括罐体100,罐体100的下部设有支撑架8,罐体100由外筒200、内筒400及回流筒300构成,内筒400设置在外筒200的中央并焊接在外筒200的底部,回流筒300设置在外筒200及内筒400之间,回流筒300焊接在外筒200的顶部,回流筒300与内筒400错位设置在外筒200内,内筒400与回流筒300之间具有流水空隙。 内筒400的上部设有生物质核心体6,生物质核心体6由紧密排列的多根毛竹管601构成, 毛竹管601的排列方向与水流方向相同;生物质核心体6也可以由紧密排列的多根生物质过滤管构成,过滤管的排列方向与水流方向相同,内筒400的下部设有微曝气头7,进水管9 连接内筒400的下部。三角形导流器4设置在生物质核心体6上方的回流筒300内,回流筒300顶部的两侧设有除油除沫器2,排油管13连接除油除沫器2,排油管13中设有截止阀14,除油除沫器2为一顶端开放的盒体,盒体的底板201倾斜设置,通常盒体底板201的倾斜角度在15° 30°之间,盒体的一个侧壁的上端设有锯齿形开口 202。浮在水面上的油及沫从锯齿形开口 202进入除油除沫器2,并从连接在除油除沫器2最低处的排油管13排出ο环形生物质过滤器5设置在外筒200与回流筒300之间,环形生物质过滤器5由上下的金属网及填充在其中的生物质球构成,环形生物质过滤器5下方设有环形微曝气装置 11,环形微曝气装置11及微曝气头7连接鼓风机12。外筒200的顶部外设有溢流槽1,排水管3连接溢流槽1,排水管3中设有截止阀15,排渣管10连接外筒200的底部,外筒200 的下部为倒锥体,排渣管10中设有截止阀16。本专利技术由碳钢、不锈钢、工程塑料、玻璃钢复合材料等制造的主体结构,整个装置的核心技术是采用生物质复合材料用于重金属降解、吸附、离子交换的,生物质过滤管和生物质圆球为主要降解污水中的油、沫、渣。整个装置如果安装在气候条件比较寒冷的地方, 外部可以包装保温材料。本专利技术的工作原理及工作过程将需要处理的船舶污水、餐饮废水、生活污水、农村杂排水用泵从进水管9向内筒400 的下部输送,然后液体进入生物质核心体6。生物质核心体6是采用毛竹管601或者采用生物质过滤管,毛竹管601是打通竹节并去除内外青皮及竹簧的光滑竹管,毛竹管和过滤管作为生物细菌的载体,可以生存大量的菌团,而传统的塑料管和钢铁管只能表面附着细菌, 不利于细菌组成大量菌团,同时根据斯托克定律,液体在管腔内移动,大于5微米以上的固体颗粒会产生摩擦,经过摩擦产生凝聚,颗粒增大并随着重力场迅速沉降到底部并从排渣管10排出(一相分离)。生物质核心体6主要采用微曝气工作原理,将在下面与环形生物质过滤器5—起说明。污水中的油和泡沫经过毛竹管6 O 1的同时产生凝聚,由于它们的比重比水的比重轻而上浮,油和泡沫上浮至除油除沫器2的锯齿形开口 202,进入除油除沫器 2,油和泡沫从排油管13排出装置外(二相分离)。经过毛竹管601向上流动的液体,在三角形导流器4处遇到上升阻力,改变移动方向,液体从内筒400与回流筒300之间的流水空隙流过并进入环形生物质过滤器5,液体在流过环形生物质过滤器5时,由环形微曝气装置11 提供氧气,液体经过环形生物质过滤器5的过滤及处理(三相分离),向顶部的溢流槽1方向流动,处理后的水经溢流槽1并从排水管3排出装置外。生物质过滤管及生物质球是采用农村的秸秆,例如稻草、茅草、麦草、高粱杆、玉米秸秆、棉籽壳、椰子壳、砻糠、芦苇、树叶、甘蔗渣等,对这些生物质经过气爆获得纤维素、 半纤维素、木质素,加入特殊交联剂和亲水材料5% (聚乙烯醇等)并通过多层次复合,交联剂采用涂装行业产生的废氨基涂料,经过重新再生,加入3—5%的聚氨酯甲组分或者乙组分,搅拌均勻经过机械压制,一般压制分二道工艺,第一次压制是生物质过滤管或生物质球的内部,可以比较紧密一点,保持孔径在1 一 10微米左右,第二道为外包型,结构可以比较松一点,一般控制在30—50微米,经过压制成为内紧外松结构的过滤生物降解材料,而亲水涂层采用聚乙烯醇,按照5%的水溶液同木质素、废涂料同时搅拌混合,一次性压制,压制后的生物质过滤管及生物质球,放在空气比较流通的地方36个小时,使之干燥,或者放在太阳光下暴晒8个小时,使内部交联剂、亲水基干燥。生物质过滤管的直径60毫米,高800 毫米,生物质球的直径在30 50毫米之间。生物质过滤管及生物质球在处理污水时,主要靠微生物来降解水中的有机物、氨氮、SS等,同时达到过滤的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整个污水处理过程连续进行,在生物质核心体6及环形生物质过滤器5 下分别由微曝气头7或环形微曝气装置11提供氧气,从而构成微曝气生物滤池,用微曝气生物法对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生物质三相分离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罐体,所述罐体由外筒、内筒及回流筒构成,所述内筒设置在所述外筒的中央并连接在所述外筒的底部,所述回流筒设置在所述外筒及所述内筒之间,所述回流筒连接在所述外筒的顶部,所述回流筒与所述内筒错位设置在所述外筒内,所述内筒与所述回流筒之间具有流水空隙;所述内筒的上部设有生物质核心体,所述内筒的下部设有微曝气头,进水管连接所述内筒的下部;三角形导流器设置在所述生物质核心体装置上方的所述回流筒内,所述回流筒顶部的两侧设有除油除沫器,排油管连接所述除油除沫器;环形生物质过滤器设置在所述外筒与所述回流筒之间,所述环形生物质过滤器下方设有环形微曝气装置,所述环形微曝气装置及所述微曝气头连接鼓风机;所述外筒的顶部外设有溢流槽,排水管连接所述溢流槽,排渣管连接所述外筒的底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生物质三相分离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罐体,所述罐体由外筒、内筒及回流筒构成,所述内筒设置在所述外筒的中央并连接在所述外筒的底部,所述回流筒设置在所述外筒及所述内筒之间,所述回流筒连接在所述外筒的顶部,所述回流筒与所述内筒错位设置在所述外筒内,所述内筒与所述回流筒之间具有流水空隙;所述内筒的上部设有生物质核心体,所述内筒的下部设有微曝气头,进水管连接所述内筒的下部;三角形导流器设置在所述生物质核心体装置上方的所述回流筒内,所述回流筒顶部的两侧设有除油除沫器, 排油管连接所述除油除沫器;环形生物质过滤器设置在所述外筒与所述回流筒之间,所述环形生物质过滤器下方设有环形微曝气装置,所述环形微曝气装置及所述微曝气头连接鼓风机;所述外筒的顶部外设有溢流槽,排水管连接所述溢流槽,排渣管连接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强光初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强工机械工业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