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利用反性信息素干扰交配防治绿盲蝽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6946842 阅读:5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属于仿生防治技术领域的一种利用反性信息素干扰交配防治绿盲蝽的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适用于绿盲蝽的综合防治,通过信息素缓释装置释放后,干扰阻断绿盲蝽的交配,降低60%以上交配率,达到减少绿盲蝽后代的效果。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专一性强,对自然天敌无影响;无毒,无残留,环境友好;不会产生抗药性;释放装置原料易得,简单可行;受自然条件影响小;干扰交配能力强;持效期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仿生防治
,具体涉及。
技术介绍
绿盲蝽(Lygocoris lucorum)属半翅目,盲蝽科。别名花叶虫、小臭虫等,我国各棉区均有分布,是我国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为害棉花的多种蝽象的优势种。绿盲蝽成、若虫刺吸植物顶芽、嫩叶、花蕾及幼铃上汁液,叶片受害形成具大量破孔、皱缩不平的“破叶疯”; 腋芽、生长点受害造成腋芽丛生,形成扫帚苗;危害花蕾则引起落花;危害果实形成畸形果和粗皮果。近年来,在我国转基因棉花的广泛推广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绿盲蝽种群数量急剧上升,呈现灾变性趋势,成为我国棉花、枣、葡萄和樱桃等多种重要经济作物的重大害虫。目前对于绿盲蝽的防治手段主要依靠化学农药防治,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应用很少。由于绿盲蝽对农药的抗药性很强,化学防治效果越来越差,同时农药的大量使用会带来各种环境问题。因此,根据绿盲蝽种内化学信息素通讯原理,利用信息素阻断、 干扰其正常交配的防控方法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性信息素干扰交配防治绿盲蝽的方法,是将含有反信息素的缓释装置直接缠绕或者用细线固定在作物枝条上,每公顷田间设置的缓释装置数量为300-1000个,100-150天收起或换用新的缓释装置。所述反信息素为丁酸乙酯。所述含有反信息素的缓释装置为常规的PVC毛细管,在毛细管内装载5_15mg的丁酸己酯,然后将毛细管两端封口。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找到了具有高活性的绿盲蝽反性信息素,并专利技术了利用反性信息素干扰交配防治绿盲蝽的方法。该方法专一性强,对自然天敌无影响;无毒,无残留,环境友好;不会产生抗药性;缓释装置原料易得,简单可行;受自然条件影响小;干扰交配能力强;持效期长。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以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说明。实施例1采用常规的PVC毛细管,在毛细管内装载6mg的丁酸己酯,然后将毛细管两端封口,制成含有反信息素的缓释装置。将该缓释装置直接缠绕或者用细线固定在作物枝条上,每公顷田间设置释放装置 500个,100-150天后收起。实施例2采用常规的PVC毛细管,在毛细管内装载8mg的丁酸己酯,然后将毛细管两端封口,制成含有反信息素的缓释装置。将该缓释装置直接缠绕或者用细线固定在作物枝条上,每公顷田间设置释放装置 500个,100-150天后收起。实施例3采用常规的PVC毛细管,在毛细管内装载IOmg的丁酸己酯,然后将毛细管两端封口,制成含有反信息素的缓释装置。将该缓释装置直接缠绕或者用细线固定在作物枝条上,每公顷田间设置释放装置 500个,100-150天后收起。实施例4采用常规的PVC毛细管,在毛细管内装载12mg的丁酸己酯,然后将毛细管两端封口,制成含有反信息素的缓释装置。将该缓释装置直接缠绕或者用细线固定在作物枝条上,每公顷田间设置释放装置 500个,100-150天后收起。实施例5采用常规的PVC毛细管,在毛细管内装载Hmg的丁酸己酯,然后将毛细管两端封口,制成含有反信息素的缓释装置。将该缓释装置直接缠绕或者用细线固定在作物枝条上,每公顷田间设置释放装置 500个,100-150天后收起。实施例6采用常规的PVC毛细管,在毛细管内装载15mg的丁酸己酯,然后将毛细管两端封口,制成含有反信息素的缓释装置。将该缓释装置直接缠绕或者用细线固定在作物枝条上,每公顷田间设置释放装置 300个,100-150天后收起。实施例7采用常规的PVC毛细管,在毛细管内装载15mg的丁酸己酯,然后将毛细管两端封口,制成含有反信息素的缓释装置。将该缓释装置直接缠绕或者用细线固定在作物枝条上,每公顷田间设置释放装置 400个,100-150天后收起。实施例8采用常规的PVC毛细管,在毛细管内装载15mg的丁酸己酯,然后将毛细管两端封口,制成含有反信息素的缓释装置。将该缓释装置直接缠绕或者用细线固定在作物枝条上,每公顷田间设置释放装置 500个,100-150天后收起。实施例9采用常规的PVC毛细管,在毛细管内装载15mg的丁酸己酯,然后将毛细管两端封口,制成含有反信息素的缓释装置。将该缓释装置直接缠绕或者用细线固定在作物枝条上,每公顷田间设置释放装置600个,100-150天后收起。实施例10采用常规的PVC毛细管,在毛细管内装载15mg的丁酸己酯,然后将毛细管两端封口,制成含有反信息素的缓释装置。将该缓释装置直接缠绕或者用细线固定在作物枝条上,每公顷田间设置释放装置 800个,100-150天后收起。实验结果表明,反性信息素缓释装置在田间设置的越密集,对交配率的抑制效果越好(如表1所示),当每公顷设置超过400个时,能够抑制90%以上的交配率;同时,反性信息素载入越多,抑制效果越明显。一般采用反性信息素5-15mg,田间反性信息素缓释装置不少于300个即可显著降低绿盲蝽交配率,减少绿盲蝽种群数量。利用本专利技术反性信息素干扰交配防治绿盲蝽,可以在对环境不产生任何不良后果的前提下达到综合防治绿盲蝽的效果,尤其适合大面积推广应用。表1反性信息素干扰交配防治绿盲蝽效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利用反性信息素干扰交配防治绿盲蝽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含有反信息素的缓释装置直接缠绕或者用细线固定在作物枝条上,每公顷田间设置的缓释装置数量为300-1000个,100-150天收起或换用新的缓释装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利用反性信息素干扰交配防治绿盲蝽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含有反信息素的缓释装置直接缠绕或者用细线固定在作物枝条上,每公顷田间设置的缓释装置数量为 300-1000个,100-150天收起或换用新的缓释装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利用反性信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宁君张涛梅向东吴孔明陆宴辉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