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大豆食心虫的防治
,具体涉及ー种含十四碳酯的大豆食心虫性信息素的组合物及其诱芯。
技术介绍
大豆食心虫属鳞翅目,卷蛾科。我国东北大豆产区发生较重。目前防治大豆食心虫的主要方法仍采用有机农药进行防治,但多年来大量使用的有机农药带来了天敌数量减少、害虫抗药性增强、环境污染及农产品残留超标等后果。用性信息素进行害虫的发生测报和防治是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一种测报手段和治虫新技术,由于它具有简便、经济、高效、无毒、不伤害益虫、不污染环境、不会产生抗性等优点,现在已广泛应用于害虫的预测预报和诱捕防治。 王翠英等(王翠英等,大豆食心虫性信息素的化学结构触角电位及田间诱蛾效果,植物保护学报,1992,19 :331-335)用气相色谱(GC)和气相色谱ー质谱分析(GC-MS)分析,证明反8,反10-十二碳ニ烯醇醋酸酷(A)是大豆食心虫性信息素的组分。通过触角电位(EAG)测试,发现反10-十二碳烯醇醋酸酷(B)、A和反7,顺9-十二碳ニ烯醇醋酸酯对该虫雄蛾触角有強烈刺激作用。大量田间诱蛾试验表明,由A和B两化合物组成的性引诱剂,对该虫雄蛾有很高的引诱活性。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大豆食心虫性信息素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该组合物由化合物反8,反10?十二碳二烯乙酸酯和化合物十四碳酯构成,其质量比例为20:1~1:20。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军,祝传书,胡代花,吴华,冯俊涛,张兴,
申请(专利权)人:杨凌农科大无公害农药研究服务中心,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