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连接器和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943812 阅读:19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主体连接器和连接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课题在于确保引线部之间的爬电距离,同时抑制部件数量的增加。主体连接器(1)包括主体外壳(2)和两个主体接点(3、4)。两个主体接点(3、4)具有接触部(21、25)与引线部(22、26)。主体接点(3)的引线部(22)设置于主体外壳(2)的后端部,主体接点的引线部(26)设置于主体外壳(2)的前端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安装于基板的表面上的主体连接器,与具有该主体连接器和可与该主体连接器嵌合的插座连接器的连接器。
技术介绍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主体连接器,其具有主体外壳和设置于主体外壳上的两个针式接点。在该主体连接器中,输入侧的针式接点具有焊接部(引线部),其在主体外壳的中间附近,沿外壳底面向前方延伸。另一方面,输出侧的针式接点具有焊接部,其在主体外壳的后端,沿外壳底面向后方延伸。这些焊接部在外壳的两侧(与前后方向相垂直的方向的两侧),按照沿前后方向位置错开的方式设置。由此,可一边谋求外壳宽度方向的小空间化,一边确保两个焊接部之间的爬电距离(ere印age distance),提高耐电压性能。另外,在主体外壳的前端部,设置增强金属件,其嵌装于两侧壁的底侧部,焊接于基板上。由此,提高主体连接器与基板的接合强度。已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2-164110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但是,上述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主体连接器的增强金属件,由不同于针式接点的部件构成。由此,具有构成主体连接器的部件数量增加,制造成本增加的问题。于是,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可确保引线部之间的爬电距离,并且抑制部件数量增加的主体连接器和连接器。本专利技术的主体连接器,涉及安装于基板表面上的表面安装型的主体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性的主体外壳,该主体外壳具有朝向沿上述表面的一个方向而开口的凹部;两个导电性的主体接点,其接纳于上述主体外壳中。另外,上述主体接点具有接触部,该接触部沿上述一个方向突出于上述凹部的内部;引线部,其焊接于上述基板上,针对上述一个方向,一个上述主体接点的上述引线部设置于上述主体外壳的一端部,另一上述主体接点的上述引线部设置于上述主体外壳的另一端部上。按照该方案,通过将引线部设置于主体外壳的一端部和另一端部上,对于引线部之间的绝缘来说,可确保必要的爬电距离,并且不必要求设置独立于引线部的增强肋,可抑制部件数量的增加,可减少主体连接器的制造成本。另外,在通过将引线部设置于主体外壳的一端部和另一端部上,将插座连接器与主体连接器嵌合时,设置于一端部和另一端部中的任意一者上的弓丨线部通过插座连接器而覆盖,弓丨线部通过插座连接器而保护。在本专利技术中,最好,上述引线部中的至少一个具有延伸部,该延伸部按照与上述一个方向相交叉的方向的长度延伸,该长度大于上述一个方向的长度。由此,对于引线部之间的绝缘来说,可确保必要的爬电距离,还可提高采用焊锡的主体连接器与基板的接合强度。此外,在本专利技术中,上述两个主体接点的引线部最好分别具有上述延伸部。由此, 可有效地提高主体连接器与基板的接合强度。还有,在本专利技术中,上述延伸部最好通过与上述一个方向相垂直的方向的上述主体外壳的两侧面被设置规定的范围内。由此,在主体连接器之间不形成间隙,可在基板上并列而邻接地设置多个主体连接器。再有,在本专利技术中,在上述延伸部上,最好形成至少一个以上的凹部,其沿与上述交叉的方向相垂直的宽度方向下陷。由此,延伸部中的焊锡附着距离变长,从而可提高主体连接器与基板的接合强度。另外,在本专利技术中,在上述延伸部上,最好形成至少一个以上的贯通部,其沿厚度方向贯通。由此,延伸部中的焊锡附着距离变长。这样,可提高主体连接器与基板的接合强度。此外,在本专利技术中,最好在上述主体外壳的上述一端部和上述另一端部中的至少一者上,形成保护沿上述一个方向突出的上述延伸部保护部。由此,保护延伸部。还有,在本专利技术中,在上述两个主体接点的上述接触部,最好沿与上述基板的上述表面相垂直的方向并列。由此,在沿基板表面的方向,可针对与一个方向相垂直的方向,减小主体连接器的宽度。再有,在本专利技术中,上述两个主体接点的上述接触部,最好按照沿上述一个方向相互错开的方式设置。由此,可增加主体接点之间的爬电距离。另外,即使在两个主体接点的接触部沿与基板的表面相垂直的方向并列的情况下,用户也可容易检查两接触部的状态 (是否具有变形、损伤)。另外,在本专利技术中,在上述主体外壳的顶壁部上,最好形成从上述凹部的开口沿上述一个方向延伸的缺口部。由此,由于在顶壁部上形成缺口部,故即使在主体连接器小的情况下,仍容易将插座连接器的一端部对准于主体连接器的凹部的开口,用户容易将上述主体连接器和插座连接器嵌合。另外,可从主体连接器的顶壁部侧,确认位于主体连接器凹部的开口侧的延伸部和基板的焊锡接合状况。本专利技术的连接器包括上述的主体连接器、插座连接器,该插座连接器具有绝缘性的插座外壳,该插座外壳可与上述主体外壳嵌合;两个导电性的插座接点,在上述插座外壳和上述主体外壳的嵌合时,其按照分别插入上述接触部的方式,接纳于上述插座外壳中。按照该方案,形成下述的连接器,其包括主体连接器,其对于引线部的绝缘来说可确保必要的爬电距离,同时还可抑制部件数量增加;以及可与该主体连接器嵌合的插座连接器。另外,在主体连接器和插座连接器嵌合时,设置于一端部和另一端部中的任意一者上的弓I线部通过插座连接器而覆盖,弓I线部通过插座连接器而被保护。按照本专利技术的主体连接器,通过将引线部设置于主体外壳的一端部和另一端部上,对于引线部之间的绝缘来说,可确保必要的爬电距离,并且不必要求设置不同于引线部的增强肋,可抑制部件数量增加,可减少主体连接器的制造成本。另外,通过将引线部设置于主体外壳的一端部和另一端部上,在将插座连接器与主体连接器嵌合时,设置于一端部和另一端部中的任意一者上的引线部通过插座连接器而覆盖,引线部通过插座连接器而被保护。按照本专利技术的连接器形成如下的连接器对于引线部间的绝缘来说,可确保必要的爬电距离,还可抑制部件数量的增加的主体连接器;以及可与该主体连接器嵌合的插座连接器。另外,在主体连接器和插座连接器嵌合时,设置于一端部和另一端部中的任意一者上的引线部,通过插座连接器而覆盖,弓丨线部通过插座连接器而被保护。附图说明图1为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形式的连接器,表示插座连接器连接于安装在基板上的主体连接器上之前的状态的放大立体图;图2为图1所示的主体连接器的立体图;图3为图2所示的主体外壳的侧视图、俯视图、主视图与后视图;图4为图1所示的主体连接器的剖视图;图5为图4所示的一个的主体接点的立体图;图6为表示图5所示的主体接点,图6(a)为俯视图,图6 (b)为侧视图;图7为图4所示的另一主体接点的立体图;图8为图7所示的主体接点,图8(a)为俯视图,图8 (b)为侧视图;图9为图1所示的主体连接器和插座连接器嵌合时的剖视图;图10为图1所示的插座连接器的立体图;图11为图10所示的连接器外壳的侧视图、俯视图、主视图与后视图;图12为图1所示的插座连接器的剖视图;图13为表示一个主体连接器的第1变形例,为引线部的立体图;图14为表示另一主体连接器的第1变形例,为引线部的立体图;图15为表示一个主体连接器的第2变形例,为引线部的立体图;图16为表示另一主体连接器的第2变形例,为引线部的立体图;图17为表示一个主体连接器的第3变形例,为引线部的立体图;图18为表示另一主体连接器的第3变形例,为引线部的立体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形式进行说明。本实施形式的连接器100如图1和图9所示,包括主体连接器1,借助焊锡102将引线部22、26(后述)接合于基板101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主体连接器,为安装于基板表面上的表面安装型主体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绝缘性的主体外壳,该主体外壳具有朝向沿上述表面的一个方向而开口的凹部;两个导电性的主体接点,其接纳于上述主体外壳中,上述主体接点具有:接触部,该接触部沿上述一个方向突出于上述凹部的内部;引线部,其焊接于上述基板上,针对上述一个方向,一个上述主体接点的上述引线部设置于上述主体外壳的一端部,另一上述主体接点的上述引线部设置于上述主体外壳的另一端部上。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和田康行宫园克则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压着端子制造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