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928152 阅读:15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电连接器结构,包括一绝缘座体、一舌板、多支第一连接端子、多支第二连接端子及一控制阻抗座体,其中舌板定位于绝缘座体的一侧面,其一侧面固定有第一及第二连接端子的前段,第一及第二连接端子的后段分别由舌板的一端面向外延伸,且穿过绝缘座体而延伸出绝缘座体的另一侧面,控制阻抗座体包括一塑料板及一金属板,且金属板嵌入至塑料板中形成能屏蔽噪声的一带线(Stripline)结构,控制阻抗座体夹设在所述第一及第二连接端子间,借由该控制阻抗座体令第一及第二连接端子的后段间能保持一预定间隔,且控制各连接端子在高频率传输数据时的阻抗值,有效增加连接端子间的噪声屏蔽效果,提升电连接器的数据传输质量。(*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指一种有效增加连接端子间的噪声屏蔽效果, 进而提升数据传输质量的高传输速度的电连接器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信息科技及电子产业的蓬勃发展,计算机的发展一日千里,不但运算速度更快,功能也更为强大,因此日渐普及于社会大众;然而,无论是桌上型计算机或笔记型计算机,当使用者欲使用计算机以进行数据传输或与其它外围设备连接时,仍需要藉由外围设备连接头方能完成,一般来说,市面上最为普遍且广为大众所使用的主流外围设备连接头, 则非通用序列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 USB)连接头莫属,USB连接头不但能用以连接各种USB设备(如鼠标、键盘、扫描仪、数位相机、打印机等),更能提供热插拔(HotPlug) 和随插即用(Plug-n-Play)的功能,让使用者可在不需重新开机的情况下插入USB连接头以连接各种USB设备,且USB连接头能随不同的应用层面,而被开发设计出各种不同的规格,举例而言,现今常见的USB连接头分为USB 2. O及USB 3. O等规格,USB 2. O规格的连接头于2000年正式发表,且业界更在2008年进一步发表USB 3. 0规格的连接头,USB 2. 0 和USB 3. 0的差别在于传输速度,USB 2. 0连接头的最大传输速度为480Mbps,而USB3. 0连接头的最大传输速度可达4. SGbps,高达USB2. 0的10倍。今以USB 3.0连接头(传统电连接器)为例,进行说明请参阅图1所示的传统电连接器10,其主要包括一舌板11、五支第一连接端子12、四支第二连接端子13、一绝缘座体 14及一金属外壳15,该舌板11用以与一周边电子装置的接头相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端子12 的一端固定在该舌板11内,且露出于该舌板11的顶面,其另一端则朝远离该舌板11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二连接端子13的一端被定位于该舌板11的顶面,其另一端亦朝向远离该舌板11的方向延伸,且与所述第一连接端子12保持一预定间距,该绝缘座体14 一般是由塑料材料所制成,其上贯穿设有多个端子通道141,需特别一提的是,在图1中的左上方为该绝缘座体14的前端,相对地,图中的右下方则为该绝缘座体14的后端,该舌板11组装固定至该绝缘座体14的前端上,且所述第一连接端子12及第二连接端子13的另一端分别能穿过所述端子通道141,而由该绝缘座体14的后端穿出;一般而言,传统电连接器10的制造人员多是先将该舌板11固定至该绝缘座体14的前端,令所述第一连接端子12及第二连接端子13由该绝缘座体14的后端穿出后,再对所述第一连接端子12及第二连接端子13进行弯折,故图1所示的第一及第二连接端子12、13呈弯折后的状态,因此,技术人员再将该金属外壳15包覆至该绝缘座体14及舌板11的外缘,作为屏蔽。当现有的电连接器10组装完成后,即能使现有的电连接器10的所述第一及第二连接端子12、13的另端作为焊接端,将所述第一及第二连接端子12、13的另一端焊接至一电路板上,令现有的电连接器10与该电路板上的电子线路相互电导通,且使所述第一及第二连接端子12、13的一端作为信号端,以当一电子装置的接头插入至现有的电连接器10, 且所述第一及第二连接端子12、13的一端与该电子装置的接头相电连接时,所述第一及第3二连接端子12、13即能在该电路板与该电子装置间依照USB 3. 0的规格与传输频宽进行传输信号的作业;此外,为使现有的电连接器10能同时连接多个电子装置,还能在该绝缘座体14的前端上同时设置多个舌板11,且将各舌板11对应的连接端子12、13的另一端分别焊接至该电路板上,如此,该电路板即能通过传统电连接器10中的多个舌板11分别与多个电子装置进行电子信号传输。虽然,现有的电连接器10中的舌板11的数量能因应欲插接的电子装置的数量而增加,但由于各舌板11对应的第一及第二连接端子12、13的另端仍必须焊接至该电路板上,以将电子信号传输至该电路板,因此距离该电路板最远的舌板11,其上的连接端子12、 13的长度势必要设计成较长的尺寸,方能与该电路板电连接;随着长度的增加,所述第一及第二连接端子12、13在传输数据时所产生的阻抗也将随的明显改变,且由于现有的电连接器10为USB 3. 0规格,其传输速度可高达4. 8(ibpS,在如此高速及高频率传输电子信号的情况下,各舌板11对应的第一及第二连接端子12、13间将会因高频传输而产生串音 (crosstalk)干扰或阻抗不匹配等问题,进而影响现有电连接器10所传输的电子信号的质量。另外,由于现有电连接器10的第一及第二连接端子12、13间的另端常有过长或过细的问题,导致本身阻抗偏高而难以调整,且会令信号失真与数据传输错误的问题愈加严重,不易达到规格要求。请参阅图1及图2所示,图2为针对传统电连接器10上的第二连接端子13所做的阻抗测试图,图中的纵轴代表阻抗大小(单位为欧姆),图中的横轴代表测试电波传递所耗的时间,图中对应于纵轴上105欧姆的位置的粗横线,代表第二连接端子13的阻抗容许上限,一旦阻抗值超过阻抗容许上限,即会影响到所传输的电子信号的质量;经由图2可知, 测试电波在各第二连接端子13中传递时,常导致该第二连接端子13所产生的阻抗超出容许上限,故可作为该现有电连接器10容易产生信号干扰,导致信号传输效果不佳的左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结构,有效提升数据传输的质量。本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电连接器结构,其中,该电连接器结构包括一绝缘座体;一舌板,其一侧面凹设有多道凹槽,其一端定位于该绝缘座体的一侧面;多支第一连接端子,其前段固定在该舌板内,其一端自该舌板的一侧面露出,其后段由该舌板的一端面向外延伸,且穿过该绝缘座体而延伸出该绝缘座体的另一侧面;多支第二连接端子,其前段形状分别与各所述凹槽相匹配,且能被容置各所述凹槽中,其后段穿过该绝缘座体而延伸出该绝缘座体的另一侧面;及一控制阻抗座体,包括介电材料板及第一金属板,该第一金属板嵌入至该介电材料板中,该控制阻抗座体形成能屏蔽噪声的一带线结构,该控制阻抗座体夹设在所述第一及第二连接端子间,所述第一连接端子的后段抵靠在该控制阻抗座体的一侧面上,且所述第二连接端子的后段抵靠在该控制阻抗座体的另一侧面上,所述第一连接端子及第二连接端子的后段间保持在一间隔。上述的电连接器结构,其中,该控制阻抗座体的另一侧面延伸出一定位部,该定位部上形成有多个贯穿的定位槽,各所述第二连接端子的后段穿过各所述定位槽,该第二连4接端子的后段被紧密地包覆定位在该定位部中。上述的电连接器结构,其中,该介电材料板由一第一介电材料板及一第二介电材料板组成,且该第一金属板被紧密地夹合在该第一介电材料板及第二介电材料板间。上述的电连接器结构,其中,该第一金属板的一端面向外延伸形成一第一延伸部, 该第一延伸部弯曲贴靠至该控制阻抗座体的外侧面上,且与该第一连接端子相抵靠形成接地。上述的电连接器结构,其中,该第一金属板的另一端面向外延伸,且能与一电路板的接地线路电连接。上述的电连接器结构,其中,该舌板的一端邻近两对应侧边的位置分别延伸有一插接部,且该绝缘座体的一侧面凹设有二插接槽,各所述插接部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连接器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电连接器结构包括:一绝缘座体;一舌板,其一侧面凹设有多道凹槽,其一端定位于该绝缘座体的一侧面;多支第一连接端子,其前段固定在该舌板内,其一端自该舌板的一侧面露出,其后段由该舌板的一端面向外延伸,且穿过该绝缘座体而延伸出该绝缘座体的另一侧面;多支第二连接端子,其前段形状分别与各所述凹槽相匹配,且能被容置各所述凹槽中,其后段穿过该绝缘座体而延伸出该绝缘座体的另一侧面;及一控制阻抗座体,包括介电材料板及第一金属板,该第一金属板嵌入至该介电材料板中,该控制阻抗座体形成能屏蔽噪声的一带线结构,该控制阻抗座体夹设在所述第一及第二连接端子间,所述第一连接端子的后段抵靠在该控制阻抗座体的一侧面上,且所述第二连接端子的后段抵靠在该控制阻抗座体的另一侧面上,所述第一连接端子及第二连接端子的后段间保持在一间隔。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连接器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电连接器结构包括一绝缘座体;一舌板,其一侧面凹设有多道凹槽,其一端定位于该绝缘座体的一侧面;多支第一连接端子,其前段固定在该舌板内,其一端自该舌板的一侧面露出,其后段由该舌板的一端面向外延伸,且穿过该绝缘座体而延伸出该绝缘座体的另一侧面;多支第二连接端子,其前段形状分别与各所述凹槽相匹配,且能被容置各所述凹槽中, 其后段穿过该绝缘座体而延伸出该绝缘座体的另一侧面;及一控制阻抗座体,包括介电材料板及第一金属板,该第一金属板嵌入至该介电材料板中,该控制阻抗座体形成能屏蔽噪声的一带线结构,该控制阻抗座体夹设在所述第一及第二连接端子间,所述第一连接端子的后段抵靠在该控制阻抗座体的一侧面上,且所述第二连接端子的后段抵靠在该控制阻抗座体的另一侧面上,所述第一连接端子及第二连接端子的后段间保持在一间隔。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控制阻抗座体的另一侧面延伸出一定位部,该定位部上形成有多个贯穿的定位槽,各所述第二连接端子的后段穿过各所述定位槽,该第二连接端子的后段被紧密地包覆定位在该定位部中。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连接器结构,其特征在于,该介电材料板由一第一介电材料板及一第二介电材料板组成,且该第一金属板被紧密地夹合在该第一介电材料板及第二介电材料板间。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结构,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欣卫郭铭富
申请(专利权)人:矽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