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008688 阅读:14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连接器结构,包括绝缘本体、下壳体、软性排线和上壳体,其特征在于:绝缘本体上含有一承置部,承置部两侧分别设有插设部,承置部前端延伸设有对接部;下壳体上含有承置本体,承置本体上突出至少设有一个接地部,承置本体的两侧分别设有锁定机构,下壳体通过锁定机构插设于绝缘本体的插设部上,承置本体位于绝缘本体的承置部;软性排线组装于下壳体上,且至少一端外露有电性接触部,软性排线表面与下壳体的接地部相互接触;上壳体组装于软性排线上,将软性排线压制固定。(*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涉及一种电连接器结构,特别是指一种锁定机构与下壳体一体成型设置的电连接器结构。
技术介绍
目前液晶显示器与系统主机板之间所使用的讯号传输接口,多采用具超高速、 低功耗及低电磁辐射特性的低电压差分信号接收器(LVDS ;LowVoltage Differential System)作为讯号传输接口,用以连结一软性排线至电路板上。传统的电连接器,其主要是利用一排线与设置于绝缘本体上的金属端子连接而成,该金属端子一端接触排线的接点,另一端则从绝缘本体一侧露出而与对接连接器接触导通;秉持着精益求精创作专利技术精神,特对目前普遍使用的电连接器提出新的设计改善。实际使用时,传统的电连接器存在部分缺点,由于这种电连接器大部分都采上述排线与金属端子结合的设计方式,排线必须经由金属端子导通再传递至电路板,才能形成电性连接,然而,此种设计因金属端子与排线间的连接方式是通过在线的排线中每一连接线皆需各自与一金属端子连接导通,如此一来往往造成组装困难,且合格率亦难掌控,而金属端子的使用也提升了制造成本,此外,除需藉由金属端子来电性导通排线与电路板连结, 也须要靠着金属端子来夹合固定排线,避免排线受力滑移脱落,在利用金属端子来夹合排线的设计时,须要多加考虑金属端子的位置及开口大小形状,以致于在整体电连接器的设计更加复杂。虽然经过改良,有人采取以电路板取代金属端子而与排线接触的技术,将排线的若干接点直接焊接于电路板上的导接端,形成电性连接,来减少机构中金属端子组件,但是,将接点焊接于电路板的导接部位时,由于接点彼此间的间距很小,焊接过程容易烧及周围绝缘部分,且在焊接精准度上亦不容易维持质量,而在整体机构的电讯传输上,经由排线与外壳搭接的方式,亦无法有效的免除电路板受到电磁波干扰的影响。由此可见,上述电连接器结构仍有诸多缺失,实非一完美的设计方案,而亟待加以改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电连接器结构存在的诸多缺陷和问题,提供一种新的电连接器结构。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电连接器结构,包括绝缘本体、下壳体、软性排线和上壳体,其特征在于a)绝缘本体上含有一承置部,承置部两侧分别设有插设部,承置部前端延伸设有对接部;b)下壳体上含有承置本体,承置本体上突出至少设有一个接地部,承置本体的两侧分别设有锁定机构,下壳体通过锁定机构插设于绝缘本体的插设部上,承置本体位于绝缘本体的承置部;据此可供与对接连接器之相互扣合固定与分离,C)软性排线组装于下壳体上,且至少一端外露有电性接触部,软性排线表面与下壳体的接地部相互接触;d)上壳体组装于软性排线上,将软性排线压制固定。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下壳体中承置本体后端至少设有一个弯折状的套合部。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所述的锁定机构是由承置本体弯折延伸,使其形成一按压部,按压部的前端延伸设有一锁定部,锁定部上设有锁勾,锁定部与按压部相互连动, 承置本体两侧还分别设有凸刺;绝缘本体中插设部的一侧设有与下壳体锁定机构插设匹配的插设槽,而另侧设有与下壳体锁定机构锁定部的锁勾对应的锁定槽,插设部内侧与承置部相邻的位置上设有卡合槽,下壳体的凸刺容置于所述的卡合槽中;承置部后端至少设置一个凸出的定位部,定位部与下壳体后端的套合部卡合定位。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绝缘本体的承置部与对接部间还设有一突起的止挡部,软性排线的前缘与绝缘本体的止挡部相互止挡。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下壳体的承置本体设有朝上延伸的固定部,上壳体上设有与所述固定部对应的固定凹部,上壳体组装于绝缘本体上时,固定部置于固定凹部中使上壳体与下壳体相互卡合固定。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绝缘本体采用塑料材质制成。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绝缘本体的承置部为一平板状。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所述的下壳体采用金属材质一体成型。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所述的上壳体采用塑料材质制成。本技术的优点在于与传统的电连接器相比,结构紧凑,安装方便,使用中电器连接性能较好;与焊接方式组装的电连接器相比,可以减小或避免电路板受到电磁波干扰的影响。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上壳体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立体组合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另一角度的立体组合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作动前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作动后结构示意图。图中1、绝缘本体,11、承置部,12、插设部,121、插设槽,122、锁定槽,13、对接部, 14、止挡部,15、卡合槽,16、定位部,2、下壳体,21、锁定机构,211、锁定部,2111、锁勾,212、 按压部,22、承置本体,221、接地部,222、套合部,223、固定部,224、凸刺,3、软性排线,31、电性接触部,4、上壳体,41、固定凹部。具体实施方式附图非限制性地公开了本技术的具体结构,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地描述。由图1 图4可见,本技术的实施例中,包括绝缘本体1、下壳体2、软性排线 3和上壳体4,其中绝缘本体1的整体结构略呈扁平矩形体,绝缘本体1中央则凹设有一承置部11,该承置部11为一长条平板状,承置部11两侧分别设有插设部12,承置部11前端则延伸设有对接部13,通过对接部13可以与对接连接器(图中未显示)相互对接,该承置部11与对接部13间还突设一止挡部14,藉以止挡软性排线3。在插设部12 —侧系设有可供下壳体2锁定机构21插设固定之插设槽121,而另侧则设有可供下壳体2锁定机构21的锁定部211外露的锁定槽122,使得锁定机构21的锁定部211设置于对接部13两侧;插设部12内侧与承置部11相邻的位置上还设有卡合槽15, 使其与对下壳体2两侧的凸刺2 卡合固定;而承置部11后侧则设有凸出的定位部16,, 定位部16与下壳体2后端的套合部222卡合定位。下壳体2的整体结构系略呈扁平状,其中央位置为承置本体22,承置本体22的体积、长度相当于绝缘本体1之承置部11,承置本体22上至少设有一个突出的接地部221,使其可与软性排线3相互接触并将噪声排出达到接地功能,承置本体22后端则至少设有一个以上弯折的套合部222,两端则分别朝上延伸设有一可与上壳体4相互固定的固定部223, 两侧则分别设有一锁定机构21,通过锁定机构21可以实现与外设的对接连接器(图中未显示)相互扣合固定与分离,承置本体22两侧还分别设有凸刺224,使其得以卡合固定于绝缘本体1的卡合槽15内。所述的锁定机构21是由承置本体22弯折延伸,使其形成一按压部212,按压部 212的前端延伸设有一锁定部211,锁定部211上设有锁勾2111,锁定部211与按压部212 相互连动,承置本体22两侧还分别设有凸刺224 ;当使用者通过按压部212朝内按压时,进而将锁定部211带动,使其一起朝内移动,当使用者放开按压部212时,则锁定部211因为金属弹性而自动回弹,通过锁定部211上的锁勾2111达到与外设的对接连接器相互扣合与分离的效果。软性排线3的两端分别外露电性接触部31,进而可供与对接电连接器的电性导通,该软性排线3应该设置于下壳体2的承置本体22上,软性排线3的表面则可与下壳体2 的接地部221相互接触,软性排线3的前缘则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连接器结构,包括绝缘本体、下壳体、软性排线和上壳体,其特征在于:a)绝缘本体上含有一承置部,承置部两侧分别设有插设部,承置部前端延伸设有对接部;b)下壳体上含有承置本体,承置本体上突出至少设有一个接地部,承置本体的两侧分别设有锁定机构,下壳体通过锁定机构插设于绝缘本体的插设部上,承置本体位于绝缘本体的承置部;c)软性排线组装于下壳体上,且至少一端外露有电性接触部,软性排线表面与下壳体的接地部相互接触;d)上壳体组装于软性排线上,将软性排线压制固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乐尧
申请(专利权)人:昆山前端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