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调节回路电阻的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925813 阅读:35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可调节回路电阻的连接器,包括壳体,壳体的内孔中通过绝缘体固设有接触件,所述接触件为分体式的,包括前部分接触件和后部分接触件,前部分接触件和后部分接触件之间设置有防止两者电连的隔离绝缘体,前部分接触件与后部分接触件之间在使用时串联有一电阻结构,电阻结构的一端用于与前部分接触件电连,另一端用于与后部分接触件电连。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接触件为分体式的,前部分接触件和后部分接触件之间设置有防止两者电连的隔离绝缘体,当电路中需要接入电阻时,可以根据电路的需要在前部分绝缘体与后部分绝缘体之间串设上具有需要的电阻值的电阻结构,同时把电路断开并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以及适配连接器接入电路中。(*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可以向回路中串联电阻借以调节回路电阻的连接器。
技术介绍
在电气领域,为了满足回路的某些要求,需要向回路中串联一些电阻,比如在信号传输领域,要求传输电缆的阻抗连续,当信号传输到线缆的终端时由于电阻很小,信号会发生反射,要消除这种反射就需要在电缆上串接与电缆的其它部分的阻抗一致的电阻,以消除信号的反射,在电缆上串接电阻需要把电缆截断然后串联上电阻,电缆上的接口处的抗拉性能减小,使得电缆容易被拉断。在其他的回路中串联电阻的时候也需要另外接线,操作繁琐。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将电阻串联设置在回路中以调节回路电阻的可调节回路电阻的连接器。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可调节回路电阻的连接器, 包括壳体,壳体的内孔中通过绝缘体固设有接触件,所述接触件为分体式的,包括前部分接触件和后部分接触件,前部分接触件和后部分接触件之间设置有防止两者电连的隔离绝缘体,前部分接触件与后部分接触件之间在使用时串联一电阻结构,电阻结构的一端用于与前部分接触件电连,电阻结构的另一端用于与后部分接触件电连。所述的电阻结构为锰铜丝。所述绝缘体为分体式绝缘体,包括相互顶压配合的前部分绝缘体和后部分绝缘体,前部分绝缘体的前端顶压在壳体的内孔的前端的台阶面上,后部分绝缘体通过螺纹旋接在壳体后端的封线体实现与壳体的后端定位。所述前部分接触件和后部分接触件通过前部分绝缘体和后部分绝缘体内设置的内孔设置在两部分绝缘体内,所述前部分接触件与隔离绝缘体以及后部分接触件的前段均位于前部分绝缘体的内孔中,所述前部分绝缘体的周壁上间隔设置有分别与前部分接触件和后部分接触件对应的前接线缺口和后接线缺口。所述前部分绝缘体位于前接线缺口和后接线缺口之间的部分与壳体的内孔之间具有接线间隙,所述电阻结构位于该接线间隙中。所述锰铜丝的中段缠绕在前部分绝缘体的外周。本技术的接触件为分体式的,前部分接触件和后部分接触件之间设置有防止两者电连的隔离绝缘体,当电路中需要接入电阻时,可以根据电路的需要在前部分接触件与后部分接触件之间串设上具有需要的电阻值的电阻结构,同时把电路断开并将本技术以及与本技术配合插接的适配连接器接入电路中,通过两个连接器的插合将电阻串入电路中,电路的接口由连接器组件连接,抗拉性能好,不会被拉力损坏。本技术的隔离绝缘体设置在前部分绝缘体的内孔中,可以通过前部分绝缘体实现与壳体的定位,在壳体内的稳定性较好。本技术的前部分绝缘体位于前接线缺口和后接线缺口之间的部分与壳体的内孔之间具有接线间隙,电阻结构可以设置在接线间隙中,接线方便。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左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一种可调节回路电阻的连接器的实施例,在图1和图2中,包括壳体5,壳体5的外周面的前段设置有用于与适配连接器锁紧的连接螺帽2。壳体5具有内孔,壳体5的内孔为通孔,壳体5的内孔中设置有接触件,接触件为分体式的,包括前部分接触件1和后部分接触件8,前部分接触件1和后部分接触件8之间设置有将两者绝缘的隔离绝缘体9,前部分接触件1和后部分接触件8通过绝缘体固定在壳体5的内孔中。在使用时,将在前部分接触件1与后部分接触件8之间串联锰铜丝,锰铜丝的粗细、长度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串入的电阻值进行选择。当锰铜丝焊接好后就可以将连接器接入电路以调节回路的电阻值。作为以上技术方案的改进,将前部分接触件1和后部分接触件8固定在壳体5的内孔中的绝缘体为分体式的绝缘体,包括前部分绝缘体3和后部分绝缘体6,前部分绝缘体 3位于壳体5的内孔的前端,前部分绝缘体3的前端面顶压在壳体5的内孔朝向后端的台阶面上,前部分接触件1的前端面顶压在前部分绝缘体内孔的台阶面上实现接触件在壳体 5的内孔中的前端定位,后部分接触件8插设在后部分绝缘体6的内孔中,后部分绝缘体6 的前端面通过一绝缘板4与后部分接触件8外周面上台阶面顶压配合,同时绝缘板4的外缘与前部分绝缘体3的后端面顶压配合。壳体5的外周面的后端螺纹旋接有封线体7,后部分绝缘体6的后端通过封线体7与壳体之间的螺纹固定实现在壳体中的定位。前部分接触件1与隔离绝缘体9以及后部分接触件8的前段均位于前部分绝缘体3的内孔中,前部分绝缘体3的周壁上设置有前接线缺口 10和后接线缺口 11,前接线缺口 10与前部分接触件 1对应,后接线缺口 11与后部分接触件11对应的。锰铜丝的一端通过前接线缺口 11与前部分接触件1电连,锰铜丝的另一端通过后接线缺口 11与后部分接触件8电连。前部分绝缘体3位于前接线缺口 10与后接线缺口 11之间的部分与壳体5的内孔之间具有接线间隙,在接线的时候锰铜丝可以设置在该间隙中。作为以上实施例的改进,因为锰铜丝的长度可能需要设置的较长,可以将锰铜丝的中间部分缠绕在前部分绝缘体3的外周面上。以上实施例中的电阻结构为锰铜丝,也可以是其他电阻结构。以上实施例中的隔离绝缘体设置在前部分绝缘体的内孔中,也可以设置在后部分绝缘体的内孔中,或是设置在前、后部分绝缘体之间。 在以上实施例中给出了接触件在绝缘体中的具体固定方式以及绝缘体在壳体中的具体固定方式,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能实现接触件在绝缘体中的固定以及绝缘体在壳体中的固定的方式很多。权利要求1.一种可调节回路电阻的连接器,包括壳体,壳体的内孔中通过绝缘体固设有接触件, 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件为分体式的,包括前部分接触件和后部分接触件,前部分接触件和后部分接触件之间设置有防止两者电连的隔离绝缘体,前部分接触件与后部分接触件之间在使用时串联一电阻结构,电阻结构的一端用于与前部分接触件电连,电阻结构的另一端用于与后部分接触件电连。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节回路电阻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阻结构为锰铜丝。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可调节回路电阻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体为分体式绝缘体,包括相互顶压配合的前部分绝缘体和后部分绝缘体,前部分绝缘体的前端顶压在壳体的内孔的前端的台阶面上,后部分绝缘体通过螺纹旋接在壳体后端的封线体实现与壳体的后端定位。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调节回路电阻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部分接触件和后部分接触件通过前部分绝缘体和后部分绝缘体内设置的内孔设置在两部分绝缘体内, 所述前部分接触件与隔离绝缘体以及后部分接触件的前段均位于前部分绝缘体的内孔中, 所述前部分绝缘体的周壁上间隔设置有分别与前部分接触件和后部分接触件对应的前接线缺口和后接线缺口。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调节回路电阻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部分绝缘体位于前接线缺口和后接线缺口之间的部分与壳体的内孔之间具有接线间隙,所述电阻结构位于该接线间隙中。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调节回路电阻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锰铜丝的中段缠绕在前部分绝缘体的外周。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可调节回路电阻的连接器,包括壳体,壳体的内孔中通过绝缘体固设有接触件,所述接触件为分体式的,包括前部分接触件和后部分接触件,前部分接触件和后部分接触件之间设置有防止两者电连的隔离绝缘体,前部分接触件与后部分接触件之间在使用时串联有一电阻结构,电阻结构的一端用于与前部分接触件电连,另一端用于与后部分接触件电连。本技术的接触件为分体式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调节回路电阻的连接器,包括壳体,壳体的内孔中通过绝缘体固设有接触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件为分体式的,包括前部分接触件和后部分接触件,前部分接触件和后部分接触件之间设置有防止两者电连的隔离绝缘体,前部分接触件与后部分接触件之间在使用时串联一电阻结构,电阻结构的一端用于与前部分接触件电连,电阻结构的另一端用于与后部分接触件电连。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莉杨虹
申请(专利权)人: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