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破型端子及使用该刺破型端子的电缆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925989 阅读:27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揭示一种刺破型端子及使用刺破型端子的电缆连接器。刺破型端子包括主体部、一对刺破部以及一对固持部。刺破部从主体部两端分别弯折而成,刺破部分别具有一对刺破片及刺破夹槽,刺破夹槽形成于该对刺破片之间。固持部从主体部另外相对的两侧朝向相对该对刺破夹槽开口方向的相反方向弯折后竖直延伸而成,其中该对固持部末端分别具有突出部,该对突出部之间的间距小于自主体部延伸处的该对固持部之间的间距。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包含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提供的电缆连接器。藉由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刺破型端子及使用该刺破型端子的电缆连接器,可以增加电缆连接器的设计弹性,并且解决习知焊接施工耗时及降低人工焊接失误的问题。(*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刺破型端子及使用该刺破型端子的电缆连接器
本技术有关于一种端子结构,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刺破型端子及使用刺破型端子的电缆连接器。
技术介绍
已知电缆连接器的端子结构多利用焊接技术,如手焊将复数缆线焊接于端子的末端如焊接部上,以达到电性连接的目的。若焊料过多,易使过量焊料溢出而导致数条缆线之间的相互导通呈现短路现象;反之,若焊料太少,不足以电性连接缆线与焊接部,造成断路状态。由于目前连接器的尺寸设计趋向轻薄短小,连带缆线尺寸越来越小、端子尺寸需更纤细及端子间的排列间隔(Pitch)更为狭小,使得缆线与端子间的焊接趋于困难,因此相关的技术工艺必须提升,否则无法解决上述焊接问题。虽然已有习知技术揭露一种绝缘刺破连接(Insulation Displacement Connector, IDC)技术,试图解决上述缆线与端子问的焊接问题,但并未考虑到端子结构必须稳固定位于电缆连接器。特别是仅仅利用单件式端子结构与缆线之间形成刺破(IDC)卡合时,单件式端子结构的特点为一端接触点的材料层厚度与另一端IDC的材料层厚度相同,但为使端子接触点符合弹性力的设计规范,端子使用的材料层厚度需要较大才能增加弹力。然而,为使细小缆线尺寸卡合在IDC上,需要较薄的IDC的材料层,但是较薄的IDC材料层其弹力降低,不易符合弹性力的设计规范,导致上述两种设计需求无法同时满足。因此需要设计新式的端子结构,以解决上述的问题。新用新型内容本技术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刺破型端子及使用刺破型端子的电缆连接器, 利用刺破型端子以及接触端子结构的模块化设计,以增加电缆连接器的设计弹性。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刺破型端子及使用刺破型端子的电缆连接器,可快速地将电缆芯线固定于刺破型端子,进而解决焊接施工耗时及降低人工焊接失误的问题。本技术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刺破型端子及使用刺破型端子的电缆连接器,当连接于接触端子结构的刺破型端子被电缆芯线压坏时,可直接抽换毁损的刺破型端子而保留接触端子结构,降低生产成本。本技术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刺破型端子及使用刺破型端子的电缆连接器,特别是适用于一种序列高阶附加技术接口(SATA)连接器,亦可适用于光驱、硬盘机以及计算机系统中所使用的排线。为达成上述目的,本技术之一较佳实施例提供一种刺破型端子及使用刺破型端子的电缆连接器。刺破型端子包括主体部、一对刺破部以及一对固持部。刺破部从主体部相对之两侧分别弯折而成,刺破部分别具有一对刺破片及刺破夹槽,刺破夹槽形成于该3对刺破片之间。固持部从主体部另外相对之两侧朝向相对该对刺破夹槽开口方向的相反方向弯折后竖直延伸,其中该对固持部末端分别具有突出部,该对突出部之间的间距小于自主体部延伸出的该对固持部起始部位之间的间距。本技术更提供一种电缆连接器,其包括上述刺破型端子、第一绝缘本体以及第二绝缘本体。第一绝缘本体具有复数插接槽,用以插接刺破型端子。第二绝缘本体具有复数接点端子插槽、收纳空间及对导槽,接点端子插槽供复数接点端子插设,收纳空间紧邻接点端子插槽,以收纳第一绝缘本体,该对导槽分别形成于接点端子插槽相对的两侧,且第一绝缘本体之一对悬臂收容于该对导槽中,使得第一绝缘本体与第二绝缘本体卡合在一起。因此,藉由本技术的刺破型端子及使用该刺破型端子的电缆连接器,可以增加电缆连接器的设计弹性,并且解决习知焊接施工耗时及降低人工焊接失误的问题。附图说明第1图绘示了本技术实施例中刺破型端子、第一绝缘本体与第二绝缘本体的爆炸视图。第2图绘示了本技术实施例中接点端子与第二绝缘本体的部分爆炸视图。第3A图绘示了本技术实施例中刺破型端子与接点端子的组合立体图。第;3B图绘示了本技术实施例中刺破型端子与接点端子的侧视图。第4图绘示了本技术实施例中电缆连接器的立体图。第5图绘示了本技术实施例中第4图中沿着A-A’剖面线的电缆连接器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第1图绘示了本技术实施例中刺破型端子100a、第一绝缘本体120与第二绝缘本体122的爆炸视图。刺破型端子IOOa包括主体部102、一对分别位于主体部相对两侧的刺破部103以及一对分别位于主体部另外相对两侧的固持部108。该对刺破部103从主体部102两端分别弯折而成,每一对刺破部103分别具有一对刺破片104及刺破夹槽106, 刺破夹槽106形成于该对刺破片104之间。该对固持部108从主体部102另外两端朝向相对该对刺破夹槽106开口方向的相反方向弯折后竖直延伸,其中该对固持部108末端分别具有突出部114,该对突出部114之间的间距小于主体部102延伸出的该对固持部108之间的间距。也就是说固持部108从主体部102延伸出来之后,从起始的延伸处到末端之间,其部位间的间距都会大于突出部114之间的间距。本技术的刺破型端子IOOa适用于单芯线、铁氟龙(耐高温)线以及同轴线。主体部102另具有设置于该对刺破部103与该对固持部108之间的固定部110,如第1图所示。固定部110形状例如是三角形,或是卡勾、倒刺或凸刺等形状,以嵌合于第一绝缘本体120的插接槽121中。如第1图所示,该对刺破部103另包含弯折部107,亦即刺破部103由主体部102 弯折出来的部位,该对刺破片104从弯折部107延伸而成,且隔着刺破夹槽106相对而立, 而刺破夹槽106从该对刺破片104—端延伸至弯折部107。特定而言,该对刺破部103自主体部102以特定角度弯折而成,例如是小于95度而大于85度,但亦可为固定于第一绝缘本体120的插接槽121的任意角度。固持部108的突出部114形状选自三角形、圆形、矩形以及不规则形状所组成的几何形状群组。此处,突出部114形状为三角形,如第1图所示。该对固持部108相对于主体部102的特定角度较佳是介于85度至95度之间,在本实施例中以90度为最佳。但是在不同的实施例中,所述特定角度可为使刺破型端子IOOa固定于接点端子IOOb(标示于第2 图)的任意斜角。在一较佳实施例中,突出部114具有导引面114a,以利于导引接点端结构 IOOb的第二接点部126b进入该对固持部108之间,使刺破型端子IOOa与接点端子IOOb形成电性接触。如第1图所示,第一绝缘本体120还包括一组装部136,用以将装设刺破型端子 IOOa的第一绝缘本体120插入至第二绝缘本体122,当插入第一绝缘本体120之后,可将组装部136移除。第2图绘示了本技术实施例中接点端子IOOb与第二绝缘本体122的部分爆炸视图。接点端子IOOb包括弹性臂109以及支撑部113,弹性臂109具有第一接点部126a。 支撑部113自弹性臂109 —端延伸,且该支撑部113具有第二接点部126b,第二接点部126b 自支撑部113的一端朝向远离弹性臂109的方向延伸,且第二接点部126b例如是自支撑部 113的侧边弯折,如第2图所示。弹性臂109的第一接点部126a用于使电缆连接器200 (标示于第4图)电性连接另一对接连接器的对应端子(未图示),例如电缆连接器200可为公接头(Plug Connector),用于与一外部母接头连接器(Socket Connector)互相对接。在最佳实施例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刺破型端子,其特征在用于,该刺破型端子包括:一主体部;一对刺破部,该对刺破部从该主体部相对的两侧分别弯折而成,该对刺破部分别具有一对刺破片及一刺破夹槽,该刺破夹槽形成于该对刺破片之间;以及一对固持部,该对固持部从该主体部另外相对的两侧朝向相对该对刺破夹槽开口方向的相反方向弯折后竖直延伸,其中该对固持部末端分别具有一突出部,该对突出部之间的间距小于自该主体部延伸出的该对固持部之间的间距。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薛志煜
申请(专利权)人:艾恩特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立信杰东莞精密模具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