拧紧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6925998 阅读:2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拧紧装置,包括:第一套筒(10);第二套筒(30),与第一套筒(10)连接,该第二套筒(30)具有内螺纹(31);撑开片(50),设置在第一套筒(10)内,且与第一套筒之间具有预定间隙;该撑开片(50)的第一端具有沿径向向外延伸的凸出部(51),凸出部(51)夹持在第一套筒(10)和第二套筒(30)之间;撑开片(50)的第二端的内表面具有向内紧缩的第一斜面;撑开杆(70),该撑开杆(70)的第一端具有外螺纹(71),可与第二套筒(30)上的内螺纹(31)配合,第二端具有与第一斜面相配合的抵压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易于操作,有效解决了圆管拧紧时容易损伤圆管的问题。(*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机械坚固件,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拧紧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将具有外螺纹的圆管和器械或装置的拧紧的方法是利用扳手或其他工具夹住圆管的外环,将圆管旋入底座内,这种方式虽然简单,但容易损伤圆管。尤其在医疗器械领域,气体终端的定位套也为圆管结构,用上述方法无法完成拧紧且无损伤。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拧紧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圆管与底座拧紧时容易损伤圆管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拧紧装置,包括第一套筒;第二套筒,与第一套筒连接,该第二套筒具有内螺纹;撑开片,设置在第一套筒内,且与第一套筒之间具有预定间隙;该撑开片的第一端具有沿径向向外延伸的凸出部,凸出部夹持在第一套筒和第二套筒之间;撑开片的第二端的内表面具有向内紧缩的第一斜面;撑开杆,该撑开杆的第一端具有外螺纹,可与第二套筒上的内螺纹配合,第二端具有与第一斜面相配合的抵压部。进一步地,第一套筒的一端具有限位凹槽,凸出部设置于限位凹槽内。进一步地,撑开片的第二端端部具有沿径向延伸的凸缘。进一步地,施力部为形成于撑开杆第二端的第二斜面。进一步地,撑开杆第一端具有施力部。进一步地,撑开片为多个,沿周向均勻分布在第一套筒内。进一步地,撑开片为三个。进一步地,内螺纹的长度小于或等于外螺纹的长度。进一步地,第一套筒和第二套筒为可拆卸连接。进一步地,第一套筒和第二套筒通过螺钉螺接在一起。应用本技术的拧紧装置,在拧紧过程中,首先将第一套筒、第二套筒和设置在第一套筒内的撑开片装配好;装配好后将他们插入圆管中;然后利用施力工具将撑开杆旋入第二套筒中,通过第二套筒的内螺纹和撑开杆的外螺纹配合,使得撑开杆不断深入,此时,撑开杆端部的抵压部抵压撑开片的端部的第一斜面,使撑开片在第一套筒内沿径向不断被撑开,撑开片的端部开始抵压圆管,撑开片和第一套筒之间的间隙越来越小,这时第一套筒、第二套筒和撑开片为静止状态;当撑开片和第一套筒之间没有间隙且相对压紧时,撑开杆带动第一套筒、第二套筒和撑开片一起做旋转运动,从而带动圆管拧入底座,完成圆管的拧紧,克服了现有技术中圆管与底座拧紧时容易损伤圆管的问题,达到了既使圆管和底座的连接稳定可靠又使圆管不受损伤的效果。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 在附图中图1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拧紧装置的实施例的剖视图;以及图2示出了图1的拧紧装置的A-A向视图。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结合参考图1至图2,图1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拧紧装置的优选实施例的剖视图,从图1中可以看出,本实施例的拧紧装置包括第一套筒10 ;第二套筒30,与第一套筒10连接,从图1中可看出,本实施例中第一套筒10和第二套筒30通过螺钉90螺接在一起,当然第一套筒10和第二套筒30也可以是图中未示出的其他可拆卸连接方式;第二套筒 30具有内螺纹31 ;撑开片50,设置在第一套筒10内,且与第一套筒之间具有预定间隙;该撑开片50的第一端具有沿径向向外延伸的凸出部51,凸出部51夹持在第一套筒10和第二套筒30之间;撑开片50的第二端的内表面具有向内紧缩的第一斜面;撑开杆70,该撑开杆 70的第一端具有外螺纹71,可与第二套筒30上的内螺纹31配合,第二端具有与第一斜面相配合的抵压部。本实施例的拧紧装置,在拧紧过程中首先将第一套筒10、第二套筒30和设置在第一套筒10内的撑开片50装配好;装配好后将其插入圆管200中;然后利用施力工具将撑开杆70旋入第二套筒30中,通过第二套筒30的内螺纹31和撑开杆70的外螺纹71配合,使得撑开杆70不断深入,此时,撑开杆70端部的抵压部抵压撑开片的端部的第一斜面,使撑开片50在第一套筒10内沿径向不断被撑开,撑开片50的端部开始抵压圆管200,撑开片50 和第一套筒10之间的间隙越来越小,这时第一套筒10、第二套筒30和撑开片50为静止状态;当撑开片50和第一套筒10之间没有间隙且相对压紧时,撑开杆70带动第一套筒10、 第二套筒30和撑开片50 —起做旋转运动,从而带动圆管200拧入底座100,完成圆管200 的拧紧,同时,可以清楚的得出,在这个过程中,不会对圆管200造成任何损伤。当圆管200和底座100相对拧紧时,拆卸拧紧装置的操作也很方便,具体步骤是 先使第一套筒10和第二套筒30处于静止状态,利用施力工具将撑开杆70旋出,这样撑开片50不再抵压圆管200,利用很小的外力即可很容易将拧紧工具和圆管200分离。优选地,如图1所示,第一套筒10的一端具有限位凹槽11,凸出部51设置在限位凹槽11内。限位凹槽11和第二套筒30的配合,可以对撑开片50进行固定和限位。或者, 在图中未示出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将限位凹槽开设在第二套筒30的端部,同样可以起到固定和限位的作用。优选地,撑开片50的第二端端部具有沿径向延伸的凸缘52。通过凸缘52使撑开片50和第一套筒10之间形成预定间隙,这种结构具有简单、易操作且成本低廉等优点。优选地,抵压部为形成于撑开杆70第二端的第二斜面,第二斜面的实施方式有多种,主要取决于第二斜面和第一套筒10的轴线形成的夹角大小,但是,如图1所示,当第二斜面与第一套筒10的轴线形成的夹角与第一斜面与第一套筒10的轴线形成的夹角一致时抵压效果最佳。优选地,撑开杆70第一端具有施力部72,该施力部72可与施力工具连接,以便于操作撑开杆70的轴向进给。如图1所示,施力部72可以通过在撑开杆70第一端开设环形槽后形成,使施力工具可以夹持该施力部72。当然施力部72也可以是设置在撑开杆70第一端端面上的其他结构,只要方便施力工具与撑开杆70的连接即可。同时优选地,第二套筒30的内螺纹31的长度小于或等于撑开杆70的外螺纹71的长度。 优选地,撑开片50为多个,沿周向均勻分布在第一套筒10内,以对套筒200均勻施力。另外,在一种未示出的实施方式中,多个撑开片50的第一端可以互相连接成为一个整体,以便于安装。优选地,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撑开片50为三个。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权利要求1.一种拧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套筒(10);第二套筒(30),与所述第一套筒(10)连接,该第二套筒(30)具有内螺纹(31);撑开片(50),设置在所述第一套筒(10)内,且与所述第一套筒之间具有预定间隙;该撑开片(50)的第一端具有沿径向向外延伸的凸出部(51),所述凸出部(51)夹持在所述第一套筒(10)和所述第二套筒(30)之间;所述撑开片(50)的第二端的内表面具有向内紧缩的第一斜面;撑开杆(70),该撑开杆(70)的第一端具有外螺纹(71),可与所述第二套筒(30)上的内螺纹(31)配合,第二端具有与所述第一斜面相配合的抵压部。2.根据权利要求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拧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套筒(10);第二套筒(30),与所述第一套筒(10)连接,该第二套筒(30)具有内螺纹(31);撑开片(50),设置在所述第一套筒(10)内,且与所述第一套筒之间具有预定间隙;该撑开片(50)的第一端具有沿径向向外延伸的凸出部(51),所述凸出部(51)夹持在所述第一套筒(10)和所述第二套筒(30)之间;所述撑开片(50)的第二端的内表面具有向内紧缩的第一斜面;撑开杆(70),该撑开杆(70)的第一端具有外螺纹(71),可与所述第二套筒(30)上的内螺纹(31)配合,第二端具有与所述第一斜面相配合的抵压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祥福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谊安医疗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