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发光二极管植物生长灯,包括有一壳体;一发光二极管模组,是多个发光二极管与一电路板组设而成,该发光二极管模组设于该壳体内,其中,该发光二极管是具有至少一光波长为660nm的红光发光二极管,与至少一光波长为440nm的蓝光发光二极管,以及至少各一6000K和3000K色温的白光发光二极管,该各发光二极管光谱的光强度比例是红光发光二极管50%,蓝光发光二极管20%,6000K白光发光二极管15%,3000K白光发光二极管15%;一散热结构,与该发光二极管模组组设;以及一驱动电路,与该发光二极管模组的电路板组设。通过此一结构,来达到发出适合植物生长所需的光照,进而得到较佳生长的效果。(*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发光二极管植物生长灯,尤指一种可发出适合植物生长所需光照的发光二极管植物生长灯。
技术介绍
一般居家盆栽、室内植物栽培、温室等应用环境,都处于室内,较不利于植物的生长,主要原因就是缺乏植物生长所需的光谱照射,或者是使用一般的气体放电灯具使得植物所需光源照射勉强足够,但是其附带产生的有害光线亦会危害植物,植物的各个阶段的成长,其不同部分如根、叶的生长需要的光是不同的。根据不同时期植物不同部分的需要, 用合理配置的光进行照射,可以得到更好的生长效果。各波段有其作用影响如下波长大于lOOOnm,不参与光合作用,只转化为热能。波长720nm lOOOnm,能促进茎的生长。波长620 720nm nm,为叶绿素的最强吸收带,有强的光合效应,很多情况下也表现强的光周期效应。波长510nm 610nm,光合作用的低效区,具有弱的成形作用。波长400nm 510nm,为叶绿素和叶黄素的强吸收带,光合作用的次高峰区,具有强的成形作用。波长320nm 400nm(UV-A),可使植株变矮,叶片变厚,多数害虫对些波段辐射有趋光性。波长^Onm 320nm(UV-B),具有显著的灭菌作用,对多数植物有害。从上面的资料表明,不同的波长的光线对于植物光合作用的是不同的,植物光合作用用需要的光线,波长在400 720nm左右。400 520nm(蓝色主波段)的光线以及 610 720nm (红色主波段)对光合作用贡献最大。520 610(绿色)的光线,被植物色素吸收的比率很低。故,当萤光灯、高压钠灯等的光线运用在照射植物上,往往会使植物因热辐射灼伤而生长不好或枯萎。现今,所使用的传统萤光灯红光&橙光占45%蓝光&紫光占 16%,高压钠灯红光&橙光占39%蓝光&紫光占9%;因需要较大的用电功率,使用电成本较高,以及光谱纯度与LED的光谱纯度比例有很大落差,使得植物生长效率不高,同时也会增加有害光线照射植物的时间,使用电量功率增加导致成本垫高的资源浪费,非常的不环保节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上述的问题,本技术的创作人针对发光二极管植物生长灯的应用、成本及便利性进行研究及分析,期能找出更适切的解决方案;缘此,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发出适合植物生长所需光照的发光二极管植物生长灯。为达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发光二极管植物生长灯,其包括一壳体;一发光二极管模组,是多个发光二极管与一电路板组设而成,该发光二极管模组设于该壳体内,其中,该发光二极管是具有至少一光波长为660nm的红光发光二极管,与至少一光波长为440nm的蓝光发光二极管,以及至少各一 6000K和3000K色温的白光发光二极管,该各发光二极管光谱的光强度比例是红光发光二极管50 %,蓝光发光二极管20 %, 6000K色温的白光发光二极管15%,3000K色温的白光发光二极管15% ;一散热结构,与该发光二极管模块组设;以及一驱动电路,与该发光二极管模组的电路板组设。白光光谱强度6000Κ色温的白光发光二极管15%和3000Κ色温的白光发光二极管 15%用色温4500Κ比例30%的白光发光二极管取代。该发光二极管模组是多个单体发光二极管矩阵分布所排列而成的光谱混光模块。该壳体是一长条灯管形状结构。该光谱混光模块是正方形状电路板状,该发光二极管是矩阵分布排列于该正方形状电路板上。该光谱混光模块是圆形状电路板状,该发光二极管是矩阵分布排列于该圆形状电路板上。发光二极管在该光谱混光模块是呈矩阵分布排列多组连续于该长条状电路板连续结构上。发光二极管在该光谱混光模块是呈矩阵分布排列多组连续于该长条状电路板连续结构上。该驱动电路是至少一组的独立定电流输出的驱动电源。该发光二极管植物生长灯设有一钩架。本技术所称的发光二极管植物生长灯,其主要利用一具有发光二极管模组的发光二极管植物生长灯,来模拟产生植物于生长时所需的光谱,来达到可发出适合植物生长所需光照的效果。为使贵审查委员能清楚了解本技术的内容,仅以下列说明搭配图示,敬请参阅。附图说附图说明图1本技术的立体外观图;图2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一);图3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二);图4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三);图5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四);图6为本技术的实施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附图标记说明发光二极管植物生长灯-10 ;壳体-101 ;钩架-1011 ;透明聚碳酸酯隔离片-1012 ;发光二极管模组-102 ;发光二极管-1021 ;电路板-1022 ;光谱混光模块-1023 ;散热结构-103 ;驱动电路-104 ;隔热分离片-1041 ;多层多列生长架-20。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至图4,图中所示是本技术的立体外观图以及结构示意图(一) 至(三),如图中所示的一发光二极管植物生长灯10,其主要由一壳体101,一发光二极管模组102,一散热结构103,以及一驱动电路104所组成。其中,该壳体101是一长方形结构,并设有至少一钩架1011,于其他实施例中该壳体结构可为条状拉伸铝挤形结构,长度可依实际需求定义,并不以此为限,此外,该壳体101可设有一透明聚碳酸酯隔离片1012 供光线穿过,以及阻挡栽培室里高湿环境的水汽直接进入PCB和电子元器件里面。该发光二极管模组102是多个发光二极管1021与一电路板1022所组设而成,该发光二极管模组 102设于该壳体101内,其中,该发光二极管1021是具有至少一光波长为660nm(士 lOnm) 的红光发光二极管,与至少一光波长为440nm(士 lOnm)的蓝光发光二极管,以及至少各一 6000K(士300K)和3000K(士300K)色温的白光发光二极管,该各发光二极管1021光谱的光强度比例是红光发光二极管50 %,蓝光发光二极管20 %,6000K白光发光二极管15 %, 3000K白光发光二极管15 %,此外,亦可使用4500K的白光LED光谱占30 %替代该6000K和 3000K色温的白光发光二极管,此配光比例是为了模拟白天太阳的光照效果,促使植物苏醒,不让植物进入光合作用休眠状态,进一步增加植物的光合作用时间,该电路板1022可是一长条状或是圆形状的其中一者。该散热结构103组设于该发光二极管植物生长灯10 的电路板1022上,其具有至少一散热鳍片,其功能是可将发光二极管模组102所产生的热能导出至散热鳍片与空气对流而将的消散。该驱动电路104与该发光二极管模组102的电路板1022组设,该驱动电路104是至少一组的独立定电流输出的驱动电源设计,此外该驱动电路104具有一隔热分离片1041可将LED产生的热能与电源产生的热能隔离分流,不会产生热累积现象,提升散热效能。请见图3,该发光二极管模组102可是多个单体发光二极管1021所排列而成的光谱混光模块1023,各发光二极管1021是呈矩阵分布排列多组连续于该条状电路板1022上,该矩阵可呈2X2,3X3,以及4X4其中之一者分布排列,并可依植物种植方式及面积做自由组合及延伸装配使用,请见图4该发光二极管模组102可是多个单体发光二极管1021所排列而成的光谱混光模块1023,各发光二极管是呈矩阵分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发光二极管植物生长灯,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一壳体;一发光二极管模组,是多个发光二极管与一电路板组设而成,该发光二极管模组设于该壳体内,其中,该发光二极管是具有至少一光波长为660nm的红光发光二极管,与至少一光波长为440nm的蓝光发光二极管,以及至少各一6000K和3000K色温的白光发光二极管,该各发光二极管光谱的光强度比例是红光发光二极管50%,蓝光发光二极管20%,6000K色温的白光发光二极管15%,3000K色温的白光发光二极管15%;一散热结构,与该发光二极管模块组设;以及一驱动电路,与该发光二极管模组的电路板组设。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丰颖,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欧科廷光电照明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