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无线通信
,涉及无线能量传输,尤其涉及一种利用线圈自谐振提高电磁感应耦合无线能量传输装置。该装置可应用在各类电子产品的无线充电和无线供电系统中,当传输距离固定时,采用本装置可提高能量传输效率,当传输效率要求一定时,可显著提高能量传输的距离。
技术介绍
自1840年电磁感应定律被发现以来,人们便开始了对无线技术的研究,以网络为主的通信技术已经完成了从有线到无线的飞跃,然而能量的无线传输发展的极为缓慢,以至于当前几乎所有的充电或实际进行电力传输时都必须用有形介质,如使用金属导线作为主要连接才能进行,比如计算机、电视、台灯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布线的烦琐过程, 也占用了很大的空间,使得需要以电力作为动力的电器设备,其摆设位置受到影响,为了克服这一缺点,就对能量的传输技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目前,无线能量传输技术有三个研究方向,分别为微波/激光方式无线能量传输、 感应耦合能量传输和磁共振耦合式无线能量传输。微波/激光方式无线能量传输技术就是利用微波源或激光器把直流电转变为微波或激光,然后由天线发射出去。大功率的电磁射束通过自由空间后被接收天线收集,经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自谐振电磁感应耦合的无线能量传输装置,包括激励部件(1)、谐振部件(2)以及负载部件(3),激励部件(1)外接高频振荡电路,其产生高频磁场穿过谐振部件(2)激发其产生谐振,并将谐振能量传输给负载部件(3)产生感应电动势,其特征在于:谐振部件(2)采用单个管状螺旋线圈,它与激励部件(1)和负载部件(3)之间的距离分别是0cm-4cm和0cm-70cm;该单个管状螺旋线圈自身具有分布电感L与分布电容C,在满足工作频率:时,构成一个自谐振结构,即当激励部件(1)产生的交变磁场的频率为f0时,管状螺旋线圈发生自谐振所产生的磁场耦合到负载部件(3)上,产生感应电动势。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龙,范迎春,余世星,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87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