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源模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869748 阅读:18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光源模块,包括灯罩及线光源。灯罩具有底壁、顶壁、侧壁与出光口。底壁、顶壁、侧壁与出光口之间形成容置空间,顶壁与底壁至少其中之一具有凸向容置空间的至少一定位部。线光源适于沿预定方向从容置空间的入口端置入容置空间内。线光源包括基板与至少一点光源。基板具有面对出光口的承载面、面对顶壁的第一侧面及面对底壁的第二侧面。点光源设于承载面。第一侧面与第二侧面至少其中之一设有对应定位部的至少一凸起部。相对应的定位部与凸起部适于彼此干涉。相对应的定位部与凸起部至少其中之一具有导引结构,以将基板导引至定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光源模块
本专利技术是有关于一种光源模块,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采用点光源作为发光组件的光源模块。
技术介绍
图1是现有一种光源模块的局部立体剖面示意图。请参照图1,现有光源模块包括发光二极管光源10及光源固定架50。发光二极管光源10包括电路板11及配置于电路板 11上的发光二极管12,而光源固定架50用以固定电路板11。更详细地说,光源固定架50 包括侧壁51、顶部52及底部53,而电路板11设置于底部53上。此外,现有技术通过金属冲压的方式于顶部52加工出凸向底部53的抵靠部52a,以将电路板11固定于抵靠部5 与底部51之间。图2是图1的光源模块在组装时的示意图。请参照图2,现有光源模块在组装时需将电路板11沿着预定方向Al推入光源固定架50内,而为了使电路板11能被固定于抵靠部5 与底部53之间,抵靠部52a与底部53之间之间距G需等于电路板11的宽度W。在推动电路板U时,电路板U与底部53之间会留有间距,以使电路板11易于被推动。然而, 此将导致电路板11在组装时会撞到抵靠部5 的与底部53垂直的侧边M,导致电路板11 无法被顺利推入抵靠部5 与底部53之间。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光源模块,其具有易于精确组装的优点。为达上述优点,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光源模块,其包括灯罩及线光源。灯罩具有底壁、 与底壁相对的顶壁、连接于底壁与顶壁之间的侧壁以及与侧壁相对的出光口。底壁、顶壁、 侧壁与出光口之间形成容置空间,且顶壁与底壁至少其中之一具有凸向容置空间的至少一定位部。线光源适于沿预定方向从容置空间的入口端置入容置空间内。线光源包括基板与至少一点光源。基板具有面对出光口的承载面、面对顶壁的第一侧面以及面对底壁的第二侧面。点光源配置于承载面。第一侧面与第二侧面至少其中之一设有对应至少一定位部的至少一凸起部。相对应的定位部与凸起部适于彼此干涉,且相对应的定位部与凸起部至少其中之一具有导引结构,以将基板导引至定位。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顶壁与底壁之间的距离为D1,第一侧面与第二侧面之间的距离为D2,相对应的定位部与凸起部凸起的高度分别为Hl与H2,且 H1+H2 彡 D1-D2。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灯罩的材质为金属,而定位部系经冲压而成的凸台、半圆球体或挡片。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导引结构为凸台的斜面、半圆球体的表面或挡片的斜面。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凸起部呈圆弧柱状、半圆球状或立体梯形状。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至少一定位部与至少一凸起部的数量分别为多个,且定位部凸起的高度沿着预定方向而逐渐变大,凸起部凸起的高度沿着预定方向而逐渐变小。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光源模块更包括配置于灯罩旁的导光板,且导光板的入光面与灯罩的出光口相对。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灯罩更包括与顶壁连接的第一挟持部,以及与底壁连接的第二挟持部。第一挟持部与第二挟持部彼此相对并向内延伸以挟持导光板。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光源模块更包括胶膜,当基板移至定位时系通过胶膜黏贴于侧壁。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灯罩于容置空间的与入口端相对的末端设有止挡部。本专利技术另提出一种光源模块,其包括灯罩、框架以及线光源。灯罩具有底壁、与底壁相对的顶壁、连接于底壁与顶壁之间的侧壁以及与侧壁相对的出光口。底壁、顶壁、侧壁与出光口之间形成容置空间,而顶壁具有至少一开孔。框架包覆灯罩的顶壁与侧壁,框架具有对应至少一开孔的至少一定位部,且每一定位部经由对应的开孔而伸入容置空间内。线光源适于沿预定方向从容置空间的入口端置入容置空间内。线光源包括基板与至少一点光源。基板具有面对出光口的承载面、面对顶壁的第一侧面以及面对底壁的第二侧面。点光源配置于承载面。第一侧面设有对应至少一定位部的至少一凸起部。相对应的定位部与凸起部适于彼此干涉,且相对应的定位部与凸起部至少其中之一具有导引结构,以将基板导引至定位。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顶壁与底壁之间的距离为D1,第一侧面与第二侧面之间的距离为D2,相对应的定位部与凸起部在容置空间内的高度分别为Hl与H2,且 H1+H2 彡 D1-D2。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定位部为柱体。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导引结构为柱体的斜面或曲面。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凸起部呈圆弧柱状、半圆球状或立体梯形状。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至少一定位部与至少一凸起部的数量分别为多个,且定位部凸起的高度沿着预定方向而逐渐变大,凸起部凸起的高度沿着预定方向而逐渐变小。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光源模块更包括配置于灯罩旁的导光板,且导光板的入光面与灯罩的出光口相对。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灯罩更包括与顶壁连接的第一挟持部,以及与底壁连接的第二挟持部,第一挟持部与第二挟持部彼此相对并向内延伸以挟持导光板。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光源模块更包括胶膜,当基板移至定位时系通过胶膜黏贴于侧壁。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灯罩于容置空间的与入口端相对的末端设有止挡部。本专利技术各实施例的光源模块中,由于相对应的定位部与凸起部至少其中之一具有导引结构,所以在将基板推入灯罩时,可通过导引结构将基板导引至定位。因此,本专利技术的光源模块具有易于精确组装的优点。为让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 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一种光源模块的局部立体剖面示意图。图2是图1的光源模块在组装时的示意图。图3A与图;3B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光源模块的不同方向的侧视示意图。图4是图;3B的光源模块在组装时的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光源模块的侧视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光源模块的侧视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光源模块的侧视示意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光源模块的侧视示意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光源模块的侧视示意图。图10是图9中框架的定位部与基板的凸起部互相干涉的示意图。主要组件符号说明10 发光二极管光源11:电路板12 发光二极管50:光源固定架51 侧壁52 顶部52a 抵靠部53 底部200,200a,300 光源模块210,210a,310 灯罩212,312 底壁213,313 第二夹持部214,314 顶壁215、315 第一夹持部216,316 侧壁217 止挡部218、318:出光口219、219,、362 定位部219a、225a、325a、362a 导引结构220,320 线光源222、322 基板22加、32加承载面222b,322b 第一侧面222c,322c 第二侧面224d 背面224,324 点光源225、225,、325 凸起部230、330 胶膜240、340 导光板242,342 入光面244 出光面246 底面250 反射片311 开孔360 框架A1、A2 预定方向D1、D2 距离G:间距H1、H2 高度S 容置空间S 1 容置空间的入口端S2:容置空间的末端W:宽度具体实施方式图3A与图:3B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光源模块的不同方向的侧视示意图。请参照图 3A与图:3B,本实施例的光源模块200包括灯罩210及线光源220。灯罩210具有底壁212、 与底壁212相对的顶壁214、连接于底壁212与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光源模块,包括:一灯罩,具有一底壁、与该底壁相对的一顶壁、连接于该底壁与该顶壁之间的一侧壁以及与该侧壁相对之一出光口,该底壁、该顶壁、该侧壁与该出光口之间形成一容置空间,且该顶壁与该底壁至少其中之一具有凸向该容置空间的至少一定位部;一线光源,适于沿一预定方向从该容置空间之一入口端置入该容置空间内,该线光源包括:一基板,具有面对该出光口的一承载面、面对该顶壁的一第一侧面以及面对该底壁的一第二侧面,该第一侧面与该第二侧面至少其中之一设有对应该至少一定位部的至少一凸起部,相对应的该定位部与该凸起部适于彼此干涉,且相对应的该定位部与该凸起部至少其中之一具有一导引结构,以将该基板导引至定位;以及至少一点光源,配置于该承载面。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邱林威蔡政旻范华珍蔡怡均
申请(专利权)人: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