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驱油用微生物及含有该微生物的复合型驱油剂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859919 阅读:27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驱油用微生物与含有该微生物的复合型驱油剂及其制备方法,主要成分微生物20-40%,表面活性剂6-30%,高分子改性剂5-10%,降粘剂1-5%,添加剂1-5%,其余加水至100%,制备方法是:按重量配比将微生物、表面活性剂、高分子改进剂、降粘剂、添加剂和水加入到带有搅拌装置的反应器中,室温搅拌1.5-2.5h,即得成品。本发明专利技术利用具有结构互补和良好配伍性的多种缔合与活性成分的表面活性剂分子间相互作用的机理配制而成的微生物与表面活性剂复合型驱油剂,该体系具有抗高温、抗盐、可降低原油粘度及降低油水界面张力等性能,且体系符合环保要求,适用于石油开采,可显著提高原油采收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石油三采强化采油,尤其是一种驱油用微生物及含有该微生物的复合型驱油剂
技术介绍
地下原油经过一次、二次开采后,仍有40%以上原油滞留在地层中;若地层条件不理想,一次、二次采油后甚至还有80%的原油残留在地层中。目前,我国主要油田已进入高含水期,地下原油处于不连续的分散状态,其驱油技术主要利用碱、聚合物和表面活性剂协同效应达到增油降水效果,提高原油采收率。碱/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三元复合驱驱油体系虽然能够大幅度提高原油采收率, 但在大规模工业化应用过程中也伴随一些问题1、碱的使用会引起多价离子沉淀、岩石矿物溶蚀,从而破坏油层和油井结构,严重损坏地层,而且,需每隔10-15天清洗一次泵桶,增加了采油成本;2、碱的存在不仅会大幅度增加聚合物使用量,还会大大降低聚合物粘弹性, 尤其是聚合物弹性;3、碱的使用还会导致采出液为粘度较高的W/0型乳化液,既影响了油井产能,又增加了破乳难度。据检索,发现与本专利技术相关的三篇专利文献,其中CN1580486公开了一种驱油方法,顺序包括以下步骤将蜡状芽孢杆菌(Baci lluscereus) HP,CGMCC Ns. 1141,和短短芽孢杆菌(BrevikiciIlus brevis)HT,CGMCC Na . 1142中至少一株在以原油为碳源的培养基中培养得到发酵液;将得到的发酵液注入油层中3至5天;再用三元复配体系驱油,该专利技术利用HP、HT得到的微生物发酵液作用原油后,原油物性得到改善,作用后原油与现有三元配方界面张力较未作用原油降低,稀释2-12倍微生物发酵液加入少量的烷基苯磺酸盐表活剂S1(0. 01wt% -0. 04wt% ),界面张力可达到10-3mN/m,大大降低了成本,并具有较好的稳定性。专利申请CN101544885公开了一种提高原油采收率的复合微生物驱油剂,由重量的麦类加工的副产品、1-8%重量的玉米类加工的副产品、0. 5-6%重量的木业加工的副产品和余量为水组成的混合液,加入5-10mg/L微量元素和300-500mg/L的聚丙烯酰胺组成,农、木业加工副产品的粒径小于0. 5mm。CN15045^公开了一种稠油乳化降粘剂,包括 1)选自石油磺酸盐甲醛缩合物和木质素磺酸盐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幻选自非离子-磷酸酯盐型、非离子-硫酸酯盐型、非离子-羧酸盐型和非离子-磺酸盐型的非离子-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和幻水。其中,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与非离子-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重量比为1 0.2-10,水量是表面活性剂总量的0.5-9倍。通过比较上述专利文献与本专利的主要区别在于首先上述专利中的微生物不是与其他成分一起使用,而是将微生物与其他试剂分步骤加入到采油层,其次本专利技术中无碱。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驱油用微生物及含有该微生物的复合型驱油剂,本复合型驱油剂不含碱、低界面张力、抗盐性能好,可在无碱、高温及高矿化度条件下,使油、水间形成10_3mN/m的超低界面张力。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驱油用微生物,菌种分类命名为白黄精朊细菌(ftOtaminobacter albofiavus),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日期为 2011年03月15日,保藏编号为=CGMCC 4670,保藏地址为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 3号,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一种复合型驱油剂,含有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油用微生物。一种含有上述微生物的复合型驱油剂,组成成分及重量份数如下微生物CGMCC 4670菌液20-40%表面活性剂6-30%高分子改性剂5-10%降粘剂1-10%添加剂1-5%其余加水至100%。所述微生物CGMCC 4670菌液浓度为IO8-IOiq个/g。而且,所述微生物CGMCC 4670菌液的培养条件为培养基重量百分比蔗糖 20-30 %、KH2PO41-5 %、MgSO41-5 %、(NH4) 2S041_5 %、玉米浆 1-5 %、氮源 20-30 %、其余加水至 100%,pH 6-7。而且,所述高分子改性剂为山梨醇、木糖、明胶、还原胶、可溶性淀粉、甲基纤维素钠、甲基纤维素M20、羟乙基纤维素、羟丙基纤维素、聚乙二醇600、聚乙二醇6000、聚乙烯吡咯烷酮、聚乙烯醇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混合物。而且,所述表面活性剂包括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和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其占驱油剂总量的重量百分比分别为非离子类表面活性剂3-15%两性表面活性剂3_15%。而且,所述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为异辛基酚基聚氧乙烯醚、烷基酚聚氧乙烯醚、脂肪醇聚氧乙烯醚、壬基酚聚氧乙烯醚、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油酸聚氧乙烯酯、脂肪酸聚氧乙烯醚、六次甲基次胺和聚氧乙烯烷基胺的其中一种或两种以上。而且,所述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为羧酸甜菜碱、N-酰胺基羧酸甜菜碱、N-烷基硫代羧酸甜菜碱、椰油酰胺丙基甜菜碱的其中一种或两种以上。而且,所述降粘剂包括非离子-磷酸酯盐型、非离子-硫酸酯盐型、非离子-羧酸盐型和非离子-磺酸盐型、月桂基胺基聚氧乙烃醚磷酸酯的其中一种或两种以上。而且,所述添加剂包括异丙醇、正丁醇、正丙醇、乙醇的其中一种或两种以上。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1)本专利技术组分中使用的微生物为兼性厌氧菌,是一种在有氧或无氧环境中均能生长繁殖的微生物,其来源于地下采出物中分离出来经优选培养而得到的微生物。(2)本专利技术的成分中不含有碱,克服了碱降低聚合物粘弹性,以及碱所形成的碱垢破坏地层结构和卡泵洗井作业问题,即符合环保要求,又降低了生产成本。(3)本专利技术组分中使用的表面活性剂、高分子改性剂集其他聚合物均为工业化生产的精细化学品,原料易得,组分中的水为普通清水,亦可为回注污水,环保效果好,生产成本低廉。(4)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驱油剂在高温、高矿化度条件下,可提高原油采收率30%以上;并经实验证明,在45-75°C、1500-20000mg/L矿化度条件下,粘度达到16. 8mPa/s,可与原油形成l(T3mN/m超低界面张力。(5)本专利技术经过实验证明,在驱油条件下,表面活性剂与高分子改性剂可有效降低聚合物链的自由度,增大高分子的流体力学体积,使溶液获得高粘度,具有较强抗盐性能; 而且,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与两性表面活性剂协同作用下,该表面活性剂能够有效降低体系界面张力。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做进一步说明;下述实施例是说明性的,不是限定性的,不能以下述实施例来限定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关于菌种本专利技术所用的菌种为白黄精朊细菌(ftOtaminobacter albof iavus),保藏单位 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日期为2011年03月15日,保藏编号为CGMCC 4670,保藏地址为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本菌种的培养方法如下在无菌的状态下向保存菌种的斜面试管中加入无菌水约3毫升,震荡后,用无菌吸管吸取1毫升,加入到装有99毫升无菌水的三角瓶中,并从中取1毫升液体加入到装有 9毫升无菌水的三角瓶中,如此依次操作,直至稀释到10_6倍。用无菌吸管取0. 2毫升上述稀释后的溶液,放入配制好的培养皿中,用玻璃涂棒涂勻,放入培养箱中下培养48小时后,表面皿上会出现均勻的、不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驱油用微生物,其特征在于:菌种分类命名为白黄精朊细菌Protaminobacter albofiavus,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日期为:2011年03月15日,保藏编号为:CGMCC 4670,保藏地址为: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印海
申请(专利权)人:工合聚能天津石油精化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